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作品数:859 被引量:3,081H指数:26
相关作者:刘杏芹范洪义汤洪高岳军姚连增更多>>
相关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实验信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67篇期刊文章
  • 15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4篇理学
  • 152篇电气工程
  • 151篇化学工程
  • 126篇一般工业技术
  • 74篇电子电信
  • 52篇机械工程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自动化与计算...
  • 15篇医药卫生
  • 10篇金属学及工艺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106篇电池
  • 72篇氧化物
  • 66篇离子
  • 63篇陶瓷
  • 60篇燃料电池
  • 60篇纳米
  • 55篇气敏
  • 48篇固体氧化物
  • 47篇氧化物燃料电...
  • 46篇固体氧化物燃...
  • 44篇掺杂
  • 43篇电导
  • 39篇电解质
  • 35篇量子
  • 31篇离子电池
  • 28篇电导率
  • 28篇阴极
  • 28篇气敏性
  • 25篇FE
  • 22篇陶瓷膜

机构

  • 826篇中国科学技术...
  • 36篇合肥工业大学
  • 33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安徽大学
  • 2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0篇安徽工业大学
  • 10篇宁波大学
  • 10篇武夷学院
  • 10篇河南师范大学
  • 7篇安徽建筑工业...
  • 7篇铜陵学院
  • 6篇合肥学院
  • 6篇滁州师范专科...
  • 6篇池州学院
  • 5篇安徽理工大学
  • 5篇滁州学院
  • 5篇广东工业大学
  • 5篇无锡轻工大学
  • 5篇皖西学院
  • 4篇东京大学

作者

  • 148篇孟广耀
  • 101篇刘杏芹
  • 77篇范洪义
  • 58篇彭定坤
  • 49篇夏长荣
  • 44篇沈瑜生
  • 42篇陈初升
  • 39篇陈春华
  • 37篇姚连增
  • 29篇王大志
  • 29篇蔡维理
  • 28篇杨萍华
  • 25篇曾桓兴
  • 25篇刘卫
  • 23篇何平笙
  • 22篇潘才元
  • 22篇牟季美
  • 20篇罗筱烈
  • 18篇马德柱
  • 16篇陈永红

传媒

  • 55篇物理学报
  • 5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9篇无机材料学报
  • 31篇Chines...
  • 29篇功能材料
  • 25篇硅酸盐学报
  • 21篇应用化学
  • 19篇量子光学学报
  • 18篇高等学校化学...
  • 17篇高分子学报
  • 17篇高分子材料科...
  • 16篇功能高分子学...
  • 16篇无机化学学报
  • 14篇科学通报
  • 14篇物理化学学报
  • 14篇大学物理
  • 11篇传感技术学报
  • 10篇第十一届中国...
  • 9篇膜科学与技术
  • 8篇中国稀土学报

年份

  • 4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11篇2020
  • 6篇2019
  • 19篇2018
  • 6篇2017
  • 17篇2016
  • 14篇2015
  • 27篇2014
  • 10篇2013
  • 22篇2012
  • 11篇2011
  • 19篇2010
  • 18篇2009
  • 18篇2008
  • 23篇2007
  • 42篇2006
  • 38篇2005
  • 46篇2004
8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三相界面处的电化学反应速率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无论是阴极还是阳极,也无论是金属催化剂还是氧化物陶瓷催化剂,三相界面(3PB)均是电化学反应的重要场所.1838年William Robert Grove报道了燃料电池,SOFC的首个...
夏长荣
锂离子电池中的热效应被引量:18
2006年
利用C80微量量热仪测试了锂离子电池内部主要产热过程。分析了电池内部有机电解液的热分解、正负极的热分解及其与电解液的反应热特性。结果表明,嵌锂碳与电解液甚至在40℃就有反应,脱锂L i0.5CoO2与电解液在132℃开始反应放热。当电池温度超过72℃时,开始发生放热反应,总放热量为1 036.7 J/g。
王青松孙金华姚晓林陈春华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池材料热分解
Mn掺杂La_(0.1)Sr_(0.9)TiO_3中温热敏电阻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探索钙钛矿结构复合金属氧化物中温热敏电阻材料,对La0.1Sr0.9TiO3掺杂Mn元素.研究发现,采用Mn部分替代La0.1Sr0.9TiO3的Ti导致电阻率和热常数B显著变小.对于Mn掺杂量为0.1的样品,其在300℃时的电阻率为3.0×102Ω·m,热常数B为5900K;而未掺杂的样品电阻率高达9.8×104Ω·m,B为13000K.掺Mn还显著抑制了材料电阻随时间的漂移.这可能缘于掺Mn后形成了Mn3+—O—Ti4+键,电子的传导机理发生了变化.Mn掺杂的La0.1Sr0.9TiO3有希望作为中温热敏电阻应用.
王守明赵春花罗伟杨萍华陈初升
关键词: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电性能
缓冲溶液法制备钴酸锶钐阴极材料及其性能被引量:6
2006年
以硝酸盐为前驱体,NH3·H2O-NH4HCO3为沉淀剂,用缓冲溶液法制得了Sm1-xSrCoO3复合沉淀物,将其在800~1000℃不同温度煅烧5h。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对煅烧产物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了测定。所制备的(Sm1-xSr2CoO3)粉体模压成形后,在1000~1200℃进行烧结。用Archimedes排水法测定了烧结体的密度和孔隙率。用扫描电镜对烧结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测。用直流四端子法测定了烧结样品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缓冲溶液法所获得的沉淀物在800℃煅烧形成了具有钙钛矿结构的Sm1-xSrxCoO3粉体,其粒度均匀细小,形状规则。在一定的烧结温度,Sm1-xSrxCoO3烧结体具有多孔结构。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烧结体密度增大,孔隙率和孔径减小。Sr的掺入,使Sm1-xSrxCoO3烧结体的电导率明显高于未掺杂的SmCoO3。在500~800℃,Sm1-xSrxCoO3材料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在500℃,样品Sm0.6Sro4CoO3的电导率可达2700S·cm^-1。
程继贵石平仲洪海王步美孟广耀
关键词:孔隙率阴极材料
乙苯脱氢多孔膜反应器的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采用管形结构的填充床纳滤不对称γ-Al2O3/α-Al2O3膜反应器,考察了膜反应器的操作条件:进样速度、吹气流量、水和乙苯摩尔比和反应温度等对转化率和苯乙烯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反应器中乙苯脱氢转化率以及苯乙烯选择性均高于相同操作条件下填充床反应器中的值,转化率平均提高约4.5%,苯乙烯选择性约2%左右。试验还表明,降低进样速度,提高乙苯和水的比例或提高吹气速率均可提高膜反应器中乙苯转化率,同时可保持选择性基本不变。并且用动态毛细凝聚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纳滤膜反应前后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膜的Kelvin孔径在反应前后有明显变化。
夏长荣王亭张卉杨萍华孟广耀彭定坤
关键词:乙苯脱氢苯乙烯
镧掺杂对CdO-SnO_2系物相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1995年
在CdO-SnO_2体系中加入La ̄(3+)可以提高学钛铁矿型β-CdSnO_3的热稳定性。通过对掺镧材料的物相及微结构的研究、认为La ̄(3+)部分固溶到β-CdSnO_3品格中是提高其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并可控制掺镧方式及热处理温度来合成不同相组成的气敏材料,改善CdO-SnO_2系的气敏性能。
张天舒沈瑜生
关键词:掺杂相组成气敏传感器氧化镉
钠离子储能电池关键材料被引量:15
2014年
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电化学电源,具有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容量和效率较高等优点,较为符合规模化储能应用要求,在提升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接入能力、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和电能质量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在这一背景下,钠离子电池近年来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关键材料和相关技术研究进展迅速。本文从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两方面对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同时简略介绍了与之匹配的电解质体系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技术关键点和难点,并尝试对我国科研和产业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金翼孙信余彦丁楚雄陈春华官亦标
关键词:储能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解质
Schwinger Bose实现下自旋相干态Wigner函数的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在Schwinger Bose实现下,引入纠缠态表象及Wigner算符在该表象下的表示,得到自旋相干态的Wigner函数,数值计算画出相空间中Wigner函数的分布图,并加以分析,发现在SchwingerBose实现下自旋相干态确实体现出纠缠特性。
宋军范洪义
关键词:自旋相干态SCHWINGERWIGNER函数纠缠态表象
SrCoO_(2.5+δ)的结构和氧脱附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SrCoO2.5+δ样品,用XRD表征了在空气和纯氧气氛下自然降温以及淬火后SrCoO2.5+δ的结构;利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TPD)考察了在高纯He气氛下SrCoO2.5+δ的氧脱附行为。XRD结果表明,经自然降温方式得到SrCoO2.5+δ的结构是六方结构,而经淬火得到的SrCoO2.5+δ表现为brownmil-lerite结构;SrCoO2.5+δ的氧脱附行为与其相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在纯氧气氛下降温的SrCoO2.5+δ在中高温区出现了3个相转变过程。
冯绍杰易建新
关键词:相转变TPD
关于动力学产生相干态的两种解法的异同被引量:2
1997年
比较了常用的两种求动力学产生相干态演化算符的解法,一种是在海森伯表象中求^S(t),使得^S+(t)^a(0)^S(t)=^a(t);另一种是利用相干态平均求解演化算符,发现第一种方法不能确定一个含时的相因子.
蔡维理李良时范洪义
关键词:动力学演化算符相干态量子力学
共8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