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催化新材料研究所

作品数:15 被引量:94H指数:7
相关作者:林世军王春伟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理学
  • 7篇化学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6篇分子
  • 6篇催化
  • 4篇催化剂
  • 3篇水滑石
  • 3篇介孔
  • 3篇分子筛
  • 3篇超分子
  • 2篇正硅酸乙酯
  • 2篇水热
  • 2篇模板剂
  • 2篇介孔分子筛
  • 2篇类水滑石
  • 2篇基化反应
  • 2篇固体酸
  • 2篇硅酸
  • 2篇硅酸钠
  • 2篇分子作用
  • 2篇饱和醛
  • 2篇不饱和
  • 2篇不饱和醛

机构

  • 15篇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

  • 9篇葛忠华
  • 8篇李小年
  • 6篇周春晖
  • 3篇倪哲明
  • 3篇谢华丽
  • 3篇张波
  • 3篇俞卫华
  • 3篇李杰
  • 2篇潘国祥
  • 2篇金滨
  • 2篇王力耕
  • 2篇范永仙
  • 2篇廖江芬
  • 2篇林世军
  • 1篇庄新文
  • 1篇李明燕
  • 1篇潘炎峰
  • 1篇袁剑
  • 1篇童东绅
  • 1篇李丹

传媒

  • 3篇化工生产与技...
  • 3篇高校化学工程...
  • 2篇第4届全国工...
  • 1篇化工矿物与加...
  • 1篇化学通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化学世界
  • 1篇化学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第3届全国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SU型介孔催化材料的制备技术
总结了MSU型介孔催化材料的研发现状,主要评述了采用不同模板剂下所得的中MSU型介孔催化材料材料的制备特点和形成机理,并介绍不同表面活性剂下所得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征,最后讨论了今后应用MSU型介孔催化材料的可能性和发展趋...
周春晖俞卫华谢华丽范永仙盛小飞李杰李小年葛忠华
关键词:水热制备硅酸钠正硅酸乙酯模板剂
文献传递
负载型ZrOx/MCM-41分子筛催化α,β-不饱和醛的MPV还原反应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采用Zr(NO3)4为Zr源,水为溶剂,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ZrOx/MCM-41介孔分子筛催化剂,考察了其在以异丙醇为氢源,苯甲醛为模型反应物,经氢转移法还原为苯甲醇的反应(MPV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同时对样品进行XRD、N2吸附-脱附、IR、UV等表征分析,并与水合ZrO2、骨架掺杂Zr-MCM-41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ZrOx/MCM-41分子筛性能最为优异,负载范围为2.5%~20%时,Zr负载量对性能影响较不明显,最佳负载量为5%;焙烧温度对性能影响较明显,最佳焙烧温度是300℃,以300℃焙烧8h的5%ZrOx/MCM-41分子筛为催化剂,在76℃、反应8h后,苯甲醛的转化率为88%,苯甲醇的选择性>99%。该类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水性、抗活性组分流失性和再生性能。ZrO2负载于MCM-41上时可能形成表面Si-O-Zr-OH基团,其可能是该催化剂性能优异的主要原因,催化剂表面少量存在的NO3-可能增加了其酸性,使其活性进一步提高。
金滨张波李秀娟郭红云俞卫华葛忠华
关键词:负载型催化剂MCM-41介孔分子筛
复混肥防结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被引量:14
2006年
阐述了复混肥结块的3大机理,影响结块的主要因素及作用原理,分析了防结块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向复混肥中添加防结块剂。分析了防结块剂的作用机理、主要类型、添加方式及防结块性能的评价方式。评述了国内外防结块剂的发展状况,并讨论了复混肥防结块剂及防结块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谢华丽周春晖潘炎峰李小年葛忠华
关键词:复混肥防结块防结块剂
生物化工品乳酸及其下游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被引量:7
2007年
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及生物化工品,以乳酸为原料可以得到多种衍生物,如聚乳酸、乳酸盐以及乳酸酯等。较详细地评述了乳酸的主要生产工艺和市场,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乳酸衍生物的研究和开发,比较了不同的生产路线,并展望了乳酸及其衍生物的研发方向。
谢华丽周春晖李杰李小年葛忠华
关键词:乳酸衍生物聚乳酸乳酸盐乳酸酯
类水滑石主体层板与客体CO_3^(2-)、H_2O间的超分子作用被引量:14
2007年
通过构建类水滑石双层计算模型,采用混合密度泛函B3LYP/6-31G(d)//B3LYP/3-21G方法计算类水滑石(LDHs-CO3-yH2O)的结构与能量,探讨LDHs限域空间中客体阴离子及水分子的分布形态以及主客体超分子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客体阴离子与水分子以平行层板的方式存在于水滑石层间.主客体发生作用时,CO23-的HOMO轨道向层板的LUMO轨道转移电子.所形成的LDHs-CO3主客体作用要强于LDHs-F以及LDHs-Cl,与其离子交换性能相一致.水滑石去水结构(LDHs-CO3)水合过程,氢键作用较静电作用更占优势,并且layer-water型氢键要强于anion-water型氢键.此外,水合能计算表明LDHs水合具有一定的饱和量.
潘国祥倪哲明李小年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类水滑石超分子作用
羰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
综述了烯烃、炔烃、卤代烃及胺的羰基化反应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羰基化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有过渡金属钯,铑,钴,硒等或其络合物,总结评述这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羰基化反应及其催化体系发展的方向。
李明燕俞卫华谢华丽范能全周春晖葛忠华李小年
关键词:羰基化反应催化剂烯烃卤代烃
文献传递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MSO溶剂中邻-二(吡咯-2-甲酰胺基)亚苯与卤素阴离子间的超分子作用被引量:9
2007年
采用混合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LANL2DZ水平上优化DMSO溶剂中邻-二(吡咯-2-甲酰胺基)亚苯(PFP)及其卤素阴离子复合物的几何构型,从几何结构参数、电荷布居、前线轨道、结合能以及热力学参数等角度探讨复合物形成过程中主体分子的构象变化以及主客体间的超分子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邻-二(吡咯-2-甲酰胺基)亚苯识别卤素阴离子是一个自发过程.复合阴离子过程中,两者的前线轨道发生作用,电子容易从卤素阴离子的HOMO向主体分子的LUMO转移.在所形成的四种复合物PFP:X-(X-=F-,Cl-,Br-,I-)中,以PFP:F-最稳定,与文献报道邻-二(吡咯-2-甲酰胺基)亚苯识别卤素阴离子能力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设计合成含多个吡咯酰胺基团、并能形成合适"杯口"大小的主体化合物,将增强对卤素阴离子的识别能力.
潘国祥倪哲明王力耕李小年
关键词:阴离子识别
催化脱水反应及其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
综述了脱水反应申所涉及的各种催化剂,主要包括氧化物、分子筛及酸催化剂等,并对各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反应机理进行了评述,展望了高性能脱水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方向和前景。
范能全范永仙周春晖谢华丽李明燕葛忠华李小年
关键词: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固体酸催化剂脱水催化剂
文献传递
介孔分子筛MSU-X合成条件对结构及热稳定性影响的XRD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以十八烷基聚氧乙烯醚(C18EO10)为模板剂,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硅酸钠分别为硅源,研究了不同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比等条件下,合成的全硅MSU-X型介孔分子筛产物的结构变化规律,并通过焙烧和水热处理,考察了MSU-X介孔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实验采用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合成条件对MSU-X介孔分子筛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原料摩尔比为TEOS:C18EO10:H2O=1:0.225:150,凝胶pH值为2,晶化温度为55℃,晶化时间48h,相应的MSU-X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性。相比之下,以硅酸钠为硅源得到的MSU-X材料,具有更高的短程有序度,孔壁厚、孔径小,稳定性优于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合成的MSU-X产物,经900℃焙烧2h或760℃水蒸气处理7h后仍保持其孔道结构。
林世军周春晖盛小飞李小年李杰葛忠华
关键词:介孔分子筛水热合成硅酸钠正硅酸乙酯模板剂
InCl_3/HMS介孔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催化烷基化作用特征被引量:5
2005年
介孔固体烷基化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是现今催化和环境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人工合成HMS(hexagonalmesoporoussilica)介孔新材料为载体,采用浸渍蒸发法制备了InCl3/HMS负载型介孔固体催化剂,应用XRD和N2等温吸附技术表征了该催化剂介孔结构特征,考察了InCl3负载量、活性前驱物、反应温度、反应物和催化剂重复使用等不同条件下InCl3/HMS催化剂催化烷基化反应的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InCl3/HMS催化剂仍具有介孔结构,孔径介于2.0~2.3nm;活性组分InCl3负载量与催化烷基化活性相关,在负载量为1.41mmolInCl3·(gHMS)-1载体时,催化剂活性最高;过多的InCl3负载量,催化剂孔容和比表面积的降低,说明InCl3积聚于HMS载体孔道内,降低了催化活性;HMS负载不同活性组份前驱物ZnCl2和InCl3后,对于苯和苄氯烷基化反应的活性为InCl3/HMS>ZnCl2/HMS;在InCl3/HMS催化剂上,苯与苄氯烷基化催化反应(苯过量)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同样的InCl3/HMS催化剂上,对苯和不同取代苯的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反应活性高低次序为苯>甲苯>对二甲苯;初步研究了重复使用的催化剂活性变化,结果说明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可重复使用性。这些结果还初步表明InCl3/HMS催化烷基化机理可能在于催化剂表面的氧化还原作用。
周春晖李春生童东绅李小年葛忠华
关键词:介孔材料烷基化反应反应机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