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作品数:227 被引量:483H指数:9
相关作者:李晓原贺奇才王奎健徐静张振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4篇期刊文章
  • 8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5篇医药卫生
  • 40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机械工程
  • 7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电子电信
  • 3篇理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0篇细胞
  • 19篇癫痫
  • 13篇脑电
  • 13篇激光
  • 12篇疗法
  • 12篇光动力
  • 11篇信号
  • 11篇大数据
  • 10篇电图
  • 10篇输液
  • 9篇信息系统
  • 9篇血卟啉
  • 9篇血卟啉单甲醚
  • 9篇医院信息
  • 8篇新生儿
  • 8篇血管
  • 8篇支持向量
  • 8篇支持向量机
  • 7篇新生儿黄疸
  • 7篇教学

机构

  • 226篇中山大学
  • 35篇中山大学附属...
  • 28篇新疆医科大学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7篇华南理工大学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新疆医科大学...
  • 4篇广东省卫生厅
  • 3篇贵州大学
  • 2篇南华大学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广州市妇婴医...
  • 2篇国家知识产权...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作者

  • 65篇周毅
  • 35篇袁衡新
  • 28篇陈仲本
  • 23篇李晓原
  • 23篇胡珊
  • 17篇刘燕
  • 16篇张振
  • 13篇陈子怡
  • 12篇黄时俊
  • 12篇刘建中
  • 11篇徐静
  • 11篇王奎健
  • 11篇贺奇才
  • 11篇龚琬玲
  • 10篇谭智丰
  • 10篇杨红梅
  • 9篇林春漪
  • 9篇阴慧娟
  • 9篇杜守洪
  • 8篇杨艺

传媒

  • 42篇中国医学物理...
  • 21篇中国数字医学
  • 8篇生物医学工程...
  • 6篇生物医学工程...
  • 5篇医学信息
  • 5篇2014中华...
  • 4篇现代医学仪器...
  • 4篇医学信息学杂...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仪器仪表...
  • 3篇2011华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医学信息(西...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2008两岸...
  • 2篇2008年医...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7篇2016
  • 3篇2015
  • 21篇2014
  • 21篇2013
  • 26篇2012
  • 21篇2011
  • 17篇2010
  • 13篇2009
  • 23篇2008
  • 20篇2007
  • 18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7篇2003
2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反搏患者移动随访平台的研究
2014年
目的:建立一个服务于体外反搏(ECP)患者的移动随访平台,便于医生在反搏治疗过程中及结束后随时随地获取患者反馈的信息,并提供正确的康复指导,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与客户端/服务器(C/S)两种工作模式,Web服务器安装与配置互联网信息服务(IIS)与邮件传输协议(SMTP)服务,其应用程序利用VS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基于ASP.NET编写。患者随访资料使用SQL Server设计的数据库存储与管理,心电数据及其测量参数按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标准文件格式进行封装与存储,通过调用DICOM读接口和绘图函数显示于移动终端浏览器上。结果:建立了一个由移动终端、心电工作站与Web服务器组成的移动随访平台,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患者可输入随访资料与上传自测心电数据,医生可查阅并使用平台提供的电子邮件发送功能给予患者康复指导。结论: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医疗将逐步被医疗界所重视,通过移动设备实现对患者的随访可极大地提高随访效率,是值得探讨的一种新的随访方式。
王培坚黄明波郑振声王奎健
关键词:体外反搏DICOM标准
危重监护与输液控制诊疗一体化系统-基于CAN总线的监护输液基站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在重症监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病人病情复杂而多变,若不及时处理往往会危及到病人生命,根据病人病情变化来实时控制输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输液系统仅具备开环输液控制功能,无法根据病人的实时生理状况自动调节输液,需要医生手动操作。为此我们将生理参数监护和输液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危重监护与输液控制诊疗一体化系统",实现输液的闭环控制,提高ICU输液治疗质量。本文介绍该系统的基于CAN总线的监护输液基站。方法:监护输液基站系统由监护板卡、平板电脑、CAN通讯接口卡三部分组成。监护板卡负责采集病人的实时生理信息,平板电脑负责处理该信息并根据其变化控制输液参数,CAN通讯接口卡负责与输液设备进行通讯,将平板电脑的控制命令下传并接受输液设备的运行状态等反馈信息,从而实现简单闭环输液控制。此外,监护输液基站还可以通过Wi-Fi无线局域网与中央服务器连接,实现基站与服务器的信息同步。结果:该系统不仅能协调多台输液设备同时工作,还可以根据病人的实时生理数据变化来完成简单闭环输液控制,与服务器同步的数据准确无误。结论:该系统将生理监护和输液治疗两部分有机结合,实现了输液的简单闭环控制,还具有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给ICU医务工作者对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重症患者的监护和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王国袁衡新伊永菊邓永锦
关键词:闭环控制CAN总线ICU
椭圆-抛物方程描述液体-固体的相互作用
2007年
讨论一维液体-固体相互作用的简单模型。波在液体中传播,满足一维椭圆-抛物型方程。液体中漂浮着一质点固体,固体在波的传播的影响下随波漂流,固体的速度和它所在的位置处的波的传播速度相同。利用Banach不动点原理和算子半群理论得到这一液体-固体相互作用的系统的解是整体存在、唯一的。而且,利用能量估计,得到系统的解的长时间性态,以及在质点固体两侧液体对它的压力渐近消失。
宗西举赵怡周毅曾丽
癫痫EEG信号相空间重构参数的计算和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根据癫痫发作过程中,EEG信号表现出来的发作间期和发作期2种不同的状态,通过分析发现在该过程中大脑动力系统存在不同的动力学嵌入空间,存在不同的吸引子。还应用伪邻点法、互信息法和C-C方法进行了推导和仿真,对2种不同状态进行相空间重构,确定了癫痫病人不同状态EEG不同吸引子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新的见解。
周毅赵怡解玲丽周列民陈子怡
关键词:混沌癫痫EEG相空间重构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构建被引量:5
2010年
远程医疗可远距离提供医疗、信息、培训等服务,共享大医院的专家、医疗资源,平衡不同地区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偏远地区提供大医院的医疗支持。论述了会诊中心及其系统的硬件架构、软件的设计和构成,以及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使用流程,并对远程会诊中心的特色进行了总结,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牛启润周毅王婷王婷孟铁豹
关键词:远程医疗
面向神经内科的信息辅助分析管理系统设计被引量:1
2013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医生科研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应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临床知识与数据进行诊断与科研。结合当前流行的SSH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WEB的面向神经内科的科研信息辅助管理与分析系统,为神经内科医生提供了一个数据管理与科研平台。
许源杨艺李中刘燕
关键词:设计模式
辅以腹反搏的主动按压放松复苏术
由于复苏成功率一直不高,人们不断地努力改进标准心肺复苏术,十多种改良的复苏方法应运而生,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改良的复苏术能够代替标准复苏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心脏有效灌注压(CPP)低。本文提出胸骨主动按压放...
袁衡新郑强荪钱月桃
文献传递
危重监护与输液控制诊疗一体化系统——中央监控服务器的设计与研发
目的:目前大多数ICU的医护人员通过人工调节的方式来完成多个输液设备的协同工作,效率较低且容易造成差错,并且医护人员需要到病人床边才能了解输液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无线网络的危重监护与输液控制诊疗一体化系统。本文...
伊永菊袁衡新王国邓永锦赖炳佳
关键词:医疗仪器输液管理服务器网络通讯
文献传递
基于无线网的ICU诊疗一体化系统
为提高 ICU 的输液治疗水平,将输液集中控制和多参数生理监护整合为监护输液基站,再利用 ZigBee 无线通讯技术将多个无线输液设备(无线注射泵和无线输液泵)和监护输液基站连接起来组成网络结构。监护输液基站是系统的核心...
袁衡新孙传景刘为谭智丰李杨罗宁
关键词:诊疗一体化ZIGBEE输液治疗ICU
文献传递
便携式大功率LED黄疸光疗仪的研制被引量:4
2012年
提出一种基于发光二极管(LED)开发的便携式光强可调黄疸光疗仪。仪器选用蓝色LED实现特殊阵列排布,并基于芯片MAX5035构建恒流驱动电路,驱动电流受单片机ATmega16L程序控制,可实现对仪器光照强度的线性调节,并将其对应光强值显示在液晶12864。与传统黄疸光疗仪相比,仪器体积小,光照强度强,并能实现一定范围光强调节。
胡江李晓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疗仪发光二极管脉宽调制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