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 作品数:706 被引量:5,895H指数:42
- 相关作者:申文金宋家宁林增杰王林宋庭敏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西部民族地区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分析——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西部地区内部农地流转的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较为发展的乡镇农地流转比重高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乡镇。农地转入户多为汉族,转出户多为少数民族。除了农地供给与需求之外,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有职业兴趣和农业经营能力、流转年限、农业技术水平和人际等因素。
- 张竟成张竟轶
- 关键词:农地流转
- 刍议经济增长与工业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被引量:3
- 2010年
- 一、引言土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和载体,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关乎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近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从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
- 刘双良
- 关键词:经济增长集约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方式
- 近30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 土地利用规划是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基本国情、社会发展程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后是土地科学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土地利用规划日益成为土地管理的龙头,而且其重...
- 陈丽
- 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北京市房价效果的实证研究
- 本文以货币政策对与北京市房价的影响为研究内容,在介绍研究背景之后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供求理论的基础上对北京市2003~2010年货币政策对住宅价格调控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脉冲响应,并...
- 安思晨
-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控货币政策
- 文献传递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被引量:73
- 2002年
- 我国正面临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与上一轮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的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也应相应调整。从深层意义上说,修编的战略思路要比修编的具体方法更为重要。应当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意义提高到确保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把修编的着眼点和目标提升到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来。
- 冯广京严金明
-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资源安全WTO
- 中国的房价与地价:理论、实证和政策分析被引量:222
- 2006年
- 本文采用四象限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分析方法,从理论、实证和政策等方面对中国房价与地价关系以及市场结构和政府供地方式的转变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并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理顺地价和房价形成机制等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房价决定地价,长期内二者相互影响。与协议出让方式相比,土地招拍挂出让通过促进土地市场的买方竞争、降低房地产增量市场的垄断性,在显化土地价格的同时,降低了地价对房价的影响程度。
- 严金海
- 关键词:房价地价土地供应方式格兰杰因果检验
-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投入方式关系研究兼谈土地整理制度的经济学背景
- 认为,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会导致不同的对土地的投入方式,从而诠释为什么在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要由政府投入开展土地整理。笔者试图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从分析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投入方式的关系入手,解读土地整理产生和发展的...
- 王爱民
- 关键词:产权制度土地整理制度经济学
- 秀山自治县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被引量:33
- 2012年
- 研究目的:对土地整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价值变化进行定量显化,为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以及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水量平衡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研究结果:在案例研究区域,土地整治后由耕地面积增加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为5765615.97元/年,而由滩涂和荒草地面积减少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量为6050859.87元/年,二者相抵后,案例区由土地整治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85243.90元/年。研究结论:土地整治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造成了各单项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及总价值的变化。
- 张正峰王琦谷晓坤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类型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诱致性变迁还是强制性变迁被引量:18
- 2019年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是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是农民创造与政府作用互动的成果。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国家对农民的制度变迁需求作出了积极回应,初期给予农民探索空间,扩大制度可选择集;中期与农民互动,积极主动"调适"并协调冲突,努力达成改革共识;后期从多种可能的制度安排中"择优",进而上升、固化为正式规则并加速推广。有限理性的个体与不完全信息的政府通过上下良好的互动,共同探索找到"共赢"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制度变迁。这项改革的成功可以提供以下启示:进一步给予农民谈判权和参与权;允许讨论和争论,将多样化的信息反馈至中央;需要考虑对国家治理方式和"赶超战略"作出根本转变。
- 丰雷任芷仪张清勇
-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
-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中央—地方—个体的互动与共演被引量:56
- 2019年
- 制度变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本文初步构建一个'中央—地方—个体'三者互动与共演的动态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的实践。研究表明:(1)动态制度变迁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战略:中央政策制定'、'中间扩散:地方实施创新'以及'基层变迁:个体需求反馈';其中,中央政策制定的可行集取决于变迁要素(主观意识、社会需求和国内外经验)、要素权重以及政策制定者知识,三者共同决定了可选政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中央集权制下的一项政府主导的改革成功有两个关键:一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且方向一致,中央能够积极回应个体和地方的制度需求,提供制度供给,降低改革阻力;中央甄别引导→个体与地方探索创新→中央择优并固化为正式规则,这一互动过程使得改革能够及时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和外部环境;二是制度矩阵中制度互补而非挤出的改革更易成功,相关制度之间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达成同一政策目标,增强了政策效果。(3)上述观点得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实践的证明:前30年的艰难探索中,中央政策可行集设定存在一定偏差,缺少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制度缺乏适应性;后40年的成功(特别是使用权改革)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策可行集得到调整,进行了强制性与诱致性(中央与地方)互动,充分利用了制度的互补性,实施渐进且广泛的改革,制度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 丰雷郑文博张明辉
- 关键词:农地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