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

作品数:1,153 被引量:16,450H指数:70
相关作者:夏建中郝大海李强王卫东王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8篇期刊文章
  • 5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6篇经济管理
  • 497篇社会学
  • 253篇政治法律
  • 90篇文化科学
  • 56篇哲学宗教
  • 4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4篇历史地理
  • 23篇医药卫生
  • 8篇艺术
  • 7篇文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304篇社会
  • 145篇社会学
  • 56篇文化
  • 50篇农村
  • 46篇农民
  • 42篇城市
  • 36篇主义
  • 34篇政府
  • 30篇政治
  • 30篇社会转型
  • 30篇教育
  • 29篇人类学
  • 28篇中国社会
  • 27篇社会结构
  • 27篇企业
  • 27篇阶层
  • 23篇社会保障
  • 22篇法律
  • 21篇心理
  • 17篇学分

机构

  • 1,080篇中国人民大学
  • 1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0篇北京大学
  • 9篇清华大学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 7篇中央民族大学
  • 7篇中国青年政治...
  • 6篇贵州大学
  • 6篇兰州理工大学
  • 6篇云南民族大学
  • 6篇中央财经大学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国务院发展研...
  • 4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南政法大学
  • 4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华东政法大学

作者

  • 76篇洪大用
  • 63篇李路路
  • 59篇胡鸿保
  • 53篇郭星华
  • 42篇潘绥铭
  • 38篇郑杭生
  • 32篇夏建中
  • 29篇李迎生
  • 29篇陆益龙
  • 28篇黄盈盈
  • 21篇于显洋
  • 21篇李强
  • 20篇王水雄
  • 17篇奂平清
  • 15篇冯仕政
  • 15篇郑也夫
  • 13篇郝大海
  • 13篇刘精明
  • 12篇沙莲香
  • 11篇刘少杰

传媒

  • 74篇社会学研究
  • 35篇中国人民大学...
  • 29篇社会
  • 24篇江苏社会科学
  • 17篇兰州学刊
  • 16篇甘肃社会科学
  • 16篇社会科学研究
  • 16篇社会学家茶座
  • 14篇中国社会科学
  • 13篇学术界
  • 13篇江海学刊
  • 13篇河南社会科学
  • 13篇社会学评论
  • 12篇中国青年研究
  • 12篇浙江学刊
  • 12篇学海
  • 1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1篇教学与研究
  • 11篇探索与争鸣
  • 10篇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11篇2020
  • 11篇2019
  • 8篇2018
  • 13篇2017
  • 30篇2016
  • 38篇2015
  • 39篇2014
  • 52篇2013
  • 34篇2012
  • 46篇2011
  • 62篇2010
  • 46篇2009
  • 95篇2008
  • 81篇2007
  • 92篇2006
  • 91篇2005
  • 65篇2004
1,1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制度移植与本土适应——社区矫正本土化面临的困境被引量:16
2013年
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实施十年间取得了巨大成绩,适应了行刑社会化、刑罚轻缓化、监禁人道化的国际趋势。但是,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作为移植的制度,社区矫正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产生与中国本土资源适应与冲突的问题。以社会环境为切入点,从社区环境、民间组织、人文环境和体制设置等方面对中国社区矫正制度在运行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构建本土化的社区矫正制度,既要顺应国际趋势,还必须考虑中国的本土语境,不能矫枉过正,一味强调其教育、帮扶的一面,而忽视了惩罚的本质。制度移植与本土适应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一对概念,相反可以看做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不能简单地反对制度移植,而是要对制度移植过程中的冲突、困境有充分的应对和变通措施,从而完成被移植制度的本土适应过程,实现被移植制度与现有环境的耦合。
郭星华李飞
关键词:社区矫正本土化
中国中产阶层究竟如何界定被引量:7
2016年
中产阶层问题的发展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个人而言,成为中产阶层意味着生活有保障和一定程度发展、享受的自由;从社会发展来讲,中产阶层的扩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推动文化进步等。
边燕杰李春玲李路路张夏梦
关键词:中产阶层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评析被引量:7
2005年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农村依托集体经济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形成了集体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以及集体经济的建立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明显地存在着制度化水平低且不稳定、随意性大、保障水平低等缺陷。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和稳定的推进措施,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严重不足,政府的角色定位有严重偏差等。
李迎生
关键词: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土地流转对农村阶层冲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农村土地流转实质上是一个农村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过程,是农村各阶层围绕土地利益所进行的持续"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各阶层由于在土地流转利益上存在不一致,因而也必然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益不一致是阶层冲突的根本原因;争吵是阶层冲突的主要解决方式。因此,要科学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就必须做到:一是要积极建立农村新的利益协商机制;二是要加大中介组织的建设力度;三是要积极培育农民维权组织。
陈成文谭日辉
关键词:土地流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被引量:100
2012年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婚配模式也经历了变迁。本文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婚配模式的变迁,检验了工业化理论对我国婚配模式演变的解释效力。研究发现,我国各时期的婚姻匹配模式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特征群体的同类婚;此外,各时期的异质性婚配现象呈现明显的对称性。不同社会特征婚姻匹配强度的变化趋势部分印证了工业化理论,自致性特征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先赋性因素的重要性则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对同类婚和异质婚具体形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边界可渗透性在各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同类婚和异质婚现象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齐亚强牛建林
关键词:工业化
社区建设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被引量:6
2005年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特征在于“小政府、大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市场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发育,都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塑造的“小政府”同时还应是一个“强政府”,也就是说,“强政府———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的有机结合,应是我国社区建设最重要的体制要求及体制特征。
马晓燕刘敏
关键词:社区建设
“牛郎”——男性性工作者及其气质
2006年
男性性工作者,即通过提供性服务而获得经济报酬的男性,中国俗语有称之为“牛郎”的,亦有贬称其为“鸭”的。他们的服务对象,可能是男人,也可能是女人。
方刚
关键词:气质经济报酬
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功能解析被引量:6
2009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出现了新型的整体化居住社区。但是,尽管过去的单位不存在了,单位的"围墙"依然存在,社区依然被分割着。这种被分割的社区妨碍了居民之间、社区之间的服务与交流活动。社区民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单位后遗症、打破居民之间相互隔裂的围墙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居民关系、创新城市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于显洋宋雪飞
关键词:民间组织
回忆韩国2002世界杯盛事与期待北京2008奥运会被引量:2
2003年
我来北京已经有一年了,不知不觉中让我变得十分爱国。回顾这一年,我的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2002年世界杯盛事,我觉得作为一个韩国人是多么自豪。 2002年世界杯是韩国现代历史上取得的最大的成就。这种结果是我们事先无法预测到的。当时虽然我们有成功举办过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经验,
郑惠英
关键词:2002世界杯民族精神体育运动
城市基层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对于一个街道社区的个案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居委会层次上的社区建设已经告一段落,实际上,这项重要的改革正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街道层次上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建立。在对北京市LG社区进行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街道层次上的社区建设内容进行描述可知,该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对社区建设的发展和深化,是对“街居制”全面改革的第二步。它代表了基层民主管理扩大的趋势,体现了社会管理中的治理理念,更加与发达国家城市管理体制接轨,体现了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特点。
夏建中
关键词:社区管理
共10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