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所

作品数:46 被引量:569H指数:15
相关作者:肖清江更多>>
相关机构: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泉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3篇多环芳烃
  • 12篇微生物
  • 11篇污染
  • 11篇降解
  • 8篇生物降解
  • 6篇深海微生物
  • 5篇生物修复
  • 5篇沉积物
  • 4篇深海
  • 4篇微生物降解
  • 4篇海洋微生物
  • 4篇PAHS
  • 3篇淀粉酶
  • 3篇微生物多样性
  • 3篇污染物
  • 3篇细菌多样性
  • 3篇降解菌
  • 3篇海洋环境
  • 3篇红树
  • 3篇红树林

机构

  • 44篇厦门大学
  • 5篇泉州师范学院
  • 4篇集美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教育部

作者

  • 42篇郑天凌
  • 20篇田蕴
  • 6篇胡忠
  • 5篇熊小京
  • 5篇骆苑蓉
  • 5篇袁建军
  • 5篇王新红
  • 4篇席峰
  • 3篇郑伟
  • 3篇王桂忠
  • 3篇曾胤新
  • 3篇蒋云霞
  • 3篇黄栩
  • 3篇王晓颖
  • 3篇王慧
  • 3篇张瑶
  • 2篇徐美珠
  • 2篇苏建强
  • 2篇李可
  • 2篇李博

传媒

  • 8篇厦门大学学报...
  • 5篇海洋科学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微生物学报
  • 3篇台湾海峡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集美大学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国家“863...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极地研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卫生工程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2006全国...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 10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过去、现在、未来被引量:41
2006年
红树林土壤生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资源的珍稀性,对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然而由于传统研究方法等因素的限制,至今人们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系统了解仍较为有限。近年来,基于16S rRNA,18S rRNA基因的各种分子微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亦面临着崭新的局面。文中主要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理生化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作用中的可能性、有效性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以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资源为目标,展望了21世纪,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研究及资源开发的巨大前景。
蒋云霞郑天凌田蕴
关键词: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
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2
2006年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展示了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对地球的巨大贡献.强调进一步开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郑天凌田蕴苏建强李可刘慧杰杨小茹郑伟王桂忠李少菁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生物修复微食物环
多环芳烃在近海海水中的共代谢降解
水环境中4环PAH-芘的共代谢机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培养菌较单菌株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混合培养菌在对四环PAH-芘和荧蒽的降解过程中,培养液中优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SP1在芘和荧蒽降解的启动过程中起关...
田蕴郑天凌骆苑蓉Khalid Maskaou
关键词:多环芳烃共代谢降解
应用双层平板技术评估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芘的污染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应用双层平板计数技术对厦门西海域海水沉积物中 4环多环芳烃 芘降解菌数量调研结果表明 ,除靠近马銮湾养殖区站位Ⅵ外 ,芘污染较严重站位Ⅳ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 4 .7万个 /g(干物质量 ) ,而芘污染相对较轻站位Ⅱ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 1.2万个 / g(干物质量 ) ,海水沉积物中芘含量与芘降解菌数量呈正相关。
田蕴郑天凌
关键词:多环芳烃海洋污染环境污染评价
虾池沉积环境中若干功能菌及弧菌的时空变化被引量:7
2006年
2003年10月~2004年5月在泉州东海一新建虾池与一池龄15年的老旧虾池,采用平板计数方法研究底泥环境中可培养异养菌(HB)、淀粉降解菌(AB)、有机磷降解菌(OPB)、无机磷溶解菌(INP)、几丁质降解菌(CB)、油脂降解菌(LB)、纤维素降解菌(CLB)、硫氧化细菌(SOB)等各种功能菌以及弧菌(VB)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它们与可培养异养菌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期中,新池泥样中可培养异养菌总数范围在1.95×10^4~7.7×10^5 CFU/g之间,旧池泥样中可培养异养菌总数范围在2×10^4~1.88×10^5 CFU/g之间,两池的数量变化波动均较大,其它功能菌与异养菌相似,在整个养殖周期也是呈现较大的波动幅度,但统计分析表明淀粉降解菌、有机磷降解菌、油脂降解菌、弧菌等与可培养异养细菌之间呈现着明显的正相关,而几丁质降解菌、无机磷溶解菌、纤维素降解菌以及硫氧化细菌与异养菌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王晓颖席峰袁建军田蕴王桂忠郑天凌
关键词:虾池功能菌
EEA——一种新的、重要的海洋生态学参数及其应用被引量:9
2001年
细菌胞外酶作为海洋环境中有机物与细菌相互作用的中介 ,其活性高低反映了细菌对相关有机组分的改造程度及该有机组分对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贡献 .胞外酶活性 (extracellularenzymeactivity ,EEA)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概述了胞外酶活性特征、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 ;台湾海峡胞外酶活性研究原理 ,现场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分析了台湾海峡 β 葡萄糖苷酶与细菌产量。
郑天凌徐美珠张瑶王斐
关键词:胞外酶活性海洋生态学微生物台湾海峡
海水养殖沉积环境微生物总DNA的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传统的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无法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为了阐释虾池沉积环境微生态格局的原始组成情况,本研究先以TENP缓冲液去除沉积物中的腐殖酸。继之以溶菌酶-SDS温和裂解,其总DNA的提取效率达90%以上.所获DNA产量达2~20μg/g沉积物(湿),片段大小均在23kb左右,不经纯化即可直接进行PCR扩增和限制性酶切.以该DNA为模板进行PCR—DGGE分析,揭示了虾池沉积物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该方法是一种适用于虾池沉积物总DNA提取的简便、可靠方法.
傅莲英席峰袁建军王桂忠田蕴郑天凌
关键词:虾池DNA提取DGGE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苯并[a]芘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06年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的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苯并[a]芘(BaP)是一种由5个苯环组成的分布广泛、致癌性极强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人们将其作为多环芳烃的指示物,通过研究其在环境中的产生、迁移、转化、降解及毒理作用来判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BaP已成为国内外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综述了不同环境中BaP的来源与分布,BaP在环境中的行为,微生物对BaP的代谢途径,以及微生物降解BaP的相关限制因子,并结合作者在这方面研究的部分工作与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有关问题.
郑天凌骆苑蓉曹晓星黄栩胡忠田蕴
关键词:多环芳烃生物降解
极地微生物--新天然药物的潜在来源被引量:49
2008年
微生物是极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极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及环境特点,极地微生物所具有的新颖性与多样性,在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极地微生物的资源勘探与代谢活性产物研究,已成为国际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近年来极地微生物资源的勘探与收集情况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对以医药与生物农药等为目标的极地微生物产活性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同时还对目前一些影响研究工作开展的限制因素进行了讨论。可以预见,针对极地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工作,将会给新型天然药物的筛选与发现带来新的机遇与突破。
曾胤新陈波邹扬郑天凌
关键词:微生物天然药物
Microtox技术在印染废水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技术(Microtox)研究了Microtox技术对印染废水毒性检测的条件,活性染料及降解中间产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反应,并对柠檬酸杆菌降解活性染料降解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Microtox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活性染料及其微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的相对毒性;活性染料的毒性远大于代谢途径中间产物的毒性;活性染料降解过程中培养液萃取物的毒性逐渐降低,但上清液的毒性出现先下降而后又增大的趋势,推测是上清液中存在的中间产物和其它组成成分及pH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王宾香王慧郑天凌
关键词:发光菌生物毒性环境检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