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系

作品数:278 被引量:4,600H指数:39
相关作者:王怀训李晴祺苏芳陈翠容姜丽君更多>>
相关机构:莱阳农学院山东旱作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0篇农业科学
  • 22篇生物学
  • 8篇化学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96篇小麦
  • 21篇棉花
  • 19篇冬小麦
  • 19篇玉米
  • 17篇性状
  • 17篇花后
  • 17篇高产
  • 16篇旱地
  • 14篇花生
  • 13篇叶片
  • 12篇基因
  • 11篇衰老
  • 11篇作物
  • 11篇小麦花后
  • 10篇育种
  • 10篇植物
  • 10篇抗性
  • 8篇杂交
  • 8篇栽培
  • 6篇熏蒸

机构

  • 27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6篇莱阳农学院
  • 10篇肥城市农业局
  • 8篇山东省农业科...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天津纺织工学...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福建农业大学
  • 2篇山东省科学院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泰安市农业局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国家农业信息...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9篇余松烈
  • 38篇于振文
  • 31篇乔康
  • 21篇王洪刚
  • 17篇石岩
  • 17篇位东斌
  • 15篇尹承佾
  • 15篇王开运
  • 14篇于元杰
  • 14篇李向东
  • 12篇沈法富
  • 12篇周治国
  • 12篇施培
  • 12篇万勇善
  • 11篇孙学振
  • 10篇王金信
  • 10篇姬小雪
  • 10篇李晴祺
  • 9篇樊广华
  • 9篇孔令让

传媒

  • 42篇作物学报
  • 17篇世界农药
  • 15篇西北植物学报
  • 12篇植物生理学通...
  • 1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0篇农药研究与应...
  • 9篇玉米科学
  • 8篇种子
  • 8篇山东农业科学
  • 8篇核农学报
  • 7篇华北农学报
  • 7篇棉花学报
  • 6篇农药学学报
  • 6篇农业知识(瓜...
  • 5篇中国油料作物...
  • 5篇农药科学与管...
  • 4篇遗传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4篇花生学报
  • 3篇植物保护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9篇2011
  • 13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 8篇2003
  • 12篇2002
  • 36篇2001
  • 49篇2000
  • 37篇1999
  • 10篇1998
2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的研究Ⅰ.轮选群体的育性分离及性状表现被引量:4
2001年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 ,对 C0 ~ 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 ,符合可育∶不育 =1∶ 1的分离比例。经过 3次轮回选择 ,小麦株高、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效果 ,其中株高比对照降低 3.3cm,穗粒数增加 2 .7粒 ,效果更明显。
高庆荣孙兰珍刘保申张延传于金凤
关键词:轮回选择遗传进度雄性不育恢复系育性表现
钾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和衰老的影响被引量:104
1996年
盆栽砂培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供钾不足使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增高,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旗叶光合速率下降,加速衰老.在缺钾条件下施钾可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根系活力和光合速率,促进CO_2同化作用,增加^(14)C同化物向穗部和根系的分配比例,提高籽粒生长速率,增加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每亩用5.0~7.5 kgK_2O,平均每公斤K_2O增产小麦7.3kg.
于振文张炜岳寿松沈成国余松烈
关键词:冬小麦营养光合作用衰老小麦
一次结实植物的衰老与氮再分配被引量:24
1998年
对一次结实植物衰老过程中氨再分配、硝酸还原、氨基酸代谢、蛋白质降解及调节、产量形成、品质改良和氨的经济利用等方面作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沈成国余松烈于振文
关键词:植物衰老
利用细胞学和RAPD技术鉴定抗病小偃麦易位系被引量:27
2001年
本研究对从中间偃麦草与小麦杂种后代中选育的小偃麦种质系 GP143,在进行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了细胞学和 RAPD鉴定。结果证明 GP143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 ,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 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I(PMC MI)染色体构型为 2 n=2 1 ,在它与小麦的杂种 F1PMC MI染色体构型中 ,常观察到四价体 ;对 GP143及其双亲进行 RAPD分析 ,从 4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4个引物能够扩增出中间偃麦草亲本的特异 DNA片段。初步确定
王洪刚朱军刘树兵
关键词:抗病性细胞学RAPD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等遗传效应对普通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7
2000年
通过大田试验筛选出了高油玉米为普通玉米单交种授粉来达到增产和提高普通玉米含油量、蛋白质含量的组合。所筛选出的 3个组合 (SN3×HO115、SN3×HO2 98、SN98_1×HO2 98)中 ,与普通玉米自身相比较 ,子粒产量分别提高 145 7 6、146 5 1和 136 3 1kg/hm2 ,油产量分别提高 2 96 1、32 3 3和 30 0 8kg/hm2 ,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 2 96 0、15 6和 389 6kg/hm2 。高油玉米的花粉直感及与普通玉米杂交的杂交优势效应在大田玉米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王空军刘鹏张吉旺宋建成董树亭胡昌浩宋同明
关键词: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普通玉米
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1999年
土柱栽培研究了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较深层次 ( 2 0~ 40 cm)施肥 ,旗叶 SOD、CAT活性可保持较高水平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慢 ,抑制MDA含量的产生 ,有利于延迟旗叶衰老 ;施肥过浅和施肥过深 ,旗叶衰老快 ,产量较低。从整体看 ,处理 2与处理 1及处理 4差异显著 ,与处理 3差异较少。由此认为延迟旱地小麦旗叶衰老的施肥深度应在 2 0~ 40 cm左右 ,并可据此制定管理方案 ,以获得高产高效。
石岩于振文位东斌余松烈
关键词:施肥深度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
中间偃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1
2000年
中间偃麦草是小麦的野生亲缘物种之一 ,由于它生长势强、适应性广 ,抗寒冷 ,耐干旱 ,耐盐碱 ,并且是小麦多种病害的良好抗源 ,因此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
王洪刚刘树兵亓增军孔凡晶高居荣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耐盐碱抗源生长势亲缘
全文增补中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种自交和回交后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研究被引量:11
1996年
以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和普通小麦烟农15的六个不同杂种世代为材料,研究了自交和回交对杂种后代染色体和性状分离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随自交和以烟农15为轮回亲本回交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减少,但回交比自交能使后代中偃麦草染色体丢失更快;回交后代PMC MI染色体构型较为简单,平均交叉结数减少,回交次数过多不利于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遗传重组;自交和回交世代中小偃麦类型、中间类型和小麦类型出现频率明显不同,回交能显著提高后代中倾小麦类型的频率,明显改善杂种后代的农艺性状。杂种后代变异类型丰富,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是将偃麦草的遗传物质导入普通小麦,选育具有偃麦草优良特点的新种质和新品系的有效方法。
王洪刚孔令让姜丽君张德水
关键词:自交回交八倍体小偃麦染色体
0.3%壳聚糖水剂对番茄产量和病害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8
2004年
试验发现0.3%壳聚糖水剂对番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500倍液可使单果重增加11.1%,产量提高21.7%。同时它可以明显提高番茄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抑制病害发生,且3次施药效果更佳,500倍液第3次施药后对番茄晚疫病防效达到74.0%,300倍液对绵疫病可达78.2%。300~500倍液壳聚糖对2种病害的防效与50%多菌灵600倍液防效相近。
刘伟杨广玲王金信鲁梅
关键词:壳聚糖番茄病害植物生长调节剂
温度对棉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50
2000年
随温度降低纤维伸长最大值降低 ,伸长期延长 ;夜间温度对纤维伸长的影响大于日均温。纤维断裂比强度随铃龄增大而升高 ;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断裂比强度降低。随纤维发育 ,纤维成熟度升高 ;随温度降低 ,成熟度随铃龄增大增幅降低 ,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成熟度值呈下降趋势。细度随纤维发育逐渐减小 ,全铃期夜均温 16 7℃和≥ 15℃有效积温 1142 9℃是细度变化临界点 ,低于该温度时细度随纤维发育降低缓慢 ;相同铃龄随温度下降呈升高趋势。
单世华孙学振周治国施培
关键词:温度纤维品质生态区划播期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