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中心医院

作品数:3,388 被引量:9,383H指数:29
相关作者:金肖丹黄崇权戴新建洪诗哲洪瑞镇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人民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41篇期刊文章
  • 612篇专利
  • 531篇会议论文
  • 10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16篇医药卫生
  • 74篇文化科学
  • 4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8篇经济管理
  • 18篇轻工技术与工...
  • 16篇机械工程
  • 9篇社会学
  • 6篇电气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电子电信
  • 4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理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政治法律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57篇护理
  • 164篇细胞
  • 146篇基因
  • 134篇疗效
  • 130篇手术
  • 128篇超声
  • 121篇肿瘤
  • 117篇产前
  • 111篇术后
  • 102篇动脉
  • 98篇结核
  • 97篇综合征
  • 86篇老年
  • 78篇外科
  • 76篇血管
  • 74篇产前诊断
  • 69篇胎儿
  • 65篇妊娠
  • 63篇糖尿病
  • 62篇糖尿

机构

  • 3,094篇温州市中心医...
  • 325篇温州医科大学
  • 85篇温州市人民医...
  • 45篇浙江中医药大...
  • 43篇温州市中医院
  • 18篇复旦大学
  • 16篇温州医学院
  • 13篇温州医学院附...
  • 11篇浙江大学
  • 1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1篇温州医学院附...
  • 9篇浙江省人民医...
  • 9篇浙江大学医学...
  • 8篇杭州市第一人...
  • 7篇宁波市第二医...
  • 6篇同济大学附属...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嘉兴市第一医...
  • 6篇上海市公共卫...
  • 5篇丽水市人民医...

作者

  • 22篇蒋益
  • 18篇林秀清
  • 12篇夏宣平
  • 12篇唐少华
  • 9篇潘景业
  • 8篇夏盛隆
  • 8篇朱文宗
  • 7篇张春椿
  • 7篇严志汉
  • 6篇卢光荣
  • 6篇何园园
  • 6篇叶人
  • 6篇袁拯忠
  • 6篇蒋贤高
  • 6篇许崇永
  • 6篇魏丽君
  • 6篇吴昊
  • 5篇吕杰强
  • 5篇计成
  • 5篇赵喜越

传媒

  • 166篇中医药管理杂...
  • 88篇中国乡村医药
  • 73篇现代实用医学
  • 68篇中国现代医生
  • 66篇中国妇幼保健
  • 59篇浙江医学
  • 55篇中国高等医学...
  • 46篇浙江创伤外科
  • 42篇中国优生与遗...
  • 41篇浙江临床医学
  • 41篇中国卫生检验...
  • 40篇中国基层医药
  • 40篇新中医
  • 36篇中华医院感染...
  • 32篇温州医科大学...
  • 25篇中华医学遗传...
  • 25篇中国药物与临...
  • 25篇中国妇幼健康...
  • 23篇全科医学临床...
  • 22篇健康研究

年份

  • 6篇2024
  • 180篇2023
  • 278篇2022
  • 341篇2021
  • 320篇2020
  • 362篇2019
  • 278篇2018
  • 240篇2017
  • 316篇2016
  • 332篇2015
  • 246篇2014
  • 154篇2013
  • 41篇2012
3,3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州地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新致病菌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新致病菌种类及耐药情况,为本地区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患者(121眼)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已成为温州地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细菌的主要致病菌,大多数致病菌对临床常用的氯霉素、妥布霉素等的耐药性较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温州地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首要致病菌,在临床工作中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有效抗菌素进行治疗。
朱显丰何涛陶明春王捷嫚李广彦
关键词: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细菌培养耐药性
跨区域联合皮瓣游离移植在上肢大面积缺损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应用于上肢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方法 30例发生上肢大面积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行下腹部与股前外侧皮瓣联合修复,B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覆盖后创面二期修复,C组采用串联或并联皮瓣修复加二期功能重建。术后1年定期随访各组患者术后皮瓣循环障碍、血管肌腱粘连、感染、骨髓炎、皮肤组织坏死、瘢痕组织增生发生率,进行手功能恢复评分。对比三组患者的换药频率、创面缩减程度。结果术后3周皮瓣循环障碍、肌腱粘连、皮肤组织坏死、感染、瘢痕组织增生,A组与B组、C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A组患者的手功能恢复评分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5)。结论下腹部与股前外侧皮瓣联合修复上肢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临床效果优于VSD覆盖后创面二期修复和串联或并联皮瓣修复加二期功能重建。
陈思苍冯志听王武琦
鼻内镜术对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应用鼻内镜治疗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0月80例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鼻内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鼻内镜检查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8,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3、6个月分别为(3.24±0.95)(2.28±0.57)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4、6.118,P<0.05);观察组鼻内镜检查计分治疗后3、6个月分别为(4.02±1.08)(1.49±0.37)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7、8.697,P<0.05)。结论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应用鼻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好,利于彻底清除病灶,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项光早陈伟军赵勇熊国锋张含霜
关键词:鼻内镜微创
幽门螺杆菌高耐药地区基于人群耐药背景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效果评价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对耐药背景指导下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7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HP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的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根据剧,分离培养是否成功分为2组:HP培养阳性组184例,HP培养阴性组87例。HP培养阳性组根据患者自身感染菌株的药敏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HP培养阴性组则依据温州地区人群点HP耐药背景资料制定治疗方案,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确定是否根除成功。采用r检验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HP培养阳性组184例,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发现,克拉霉素耐药率为17.9%(33/184),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28.8%(53/184),甲硝唑耐药率为97.8%(180/184),通过个体化治疗HP根除率为90.2%(166/184),tip培养阴性组87例,依据耐药背景治疗骨P根除率为87.4%,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6,P=0.477)。结论基于地区耐药背景指导下的HP根除策略取得了较高的根除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潘杰周晴接吴建胜林朗施正超刘云惠刘秋香杨宁敏张建中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工作坊模式在降低护生实习后期学习倦怠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工作坊模式在降低护生实习后期学习倦怠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实习的121名护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实习的125名护生为实验组,采用工作坊教学模式。分别比较两组护生实习晚期学习倦怠情况、综合能力考核情况、教学质量这3个指标。结果:工作坊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降低护生实习后期学习倦怠。
吴建晓吴蓓陈小燕庄飞飞
关键词:工作坊模式护生学习倦怠
一种新生儿空氧混合仪导管和鼻子固定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生儿空氧混合仪导管和鼻子固定装置,包括导管和用于将导管固定在鼻子上的固定装置,导管包括主管和两个用于向鼻孔输气的支管,主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三通接头,三通接头相对主管的另外两端分别与两个支管固定连接且相互...
郑靖阳戴欢
文献传递
手术室即时通讯软件在提高护理细节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手术室即时通讯软件在提高护理细节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手术室2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以5个高年资护士带5个低年资护士为一组随机分配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0名护士。对照组按传统的会议,口头传达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郭晓丽朱秀静曾海鹰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管理细节管理
文献传递
浙南地区GJB2致聋家系的临床表型与致病突变分析
徐晨阳项延包陈冲李焕铮卢金芳林小玲徐雪琴唐少华
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CT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CT表现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浙江省永嘉县人民医院确诊的56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CT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5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为(5.61±3.18)×10^9个/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35.90±19.16)%,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52例有肺内病变,病变分布于肺叶各段,病灶多位于胸膜下肺组织,可表现为单一性,也可以几种病变同时存在;12例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4例支气管周围炎,31例浸润性病变,28例结节及条状影,大部分结节为0.5~1.0cm,伴有月晕征。结论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CT表现具有多样性.肺内0.5~1.0cm结节伴月晕征对诊断具有一定特征性。支气管周围炎、浸润性病变及胸腔积液,结合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可提示诊断。
谢益兵周永飞洪加林许京轩孙厚长都继成陈棋许崇永
关键词: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胸部疾病X线计算机
下肢严重骨折患者DVT与血液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Hcy和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风险与血液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位点基因多态性、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下肢严重骨折患者200例,术前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血清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CC、CT和TT型),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DVT发生率,术前和术后检测血清Hcy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200例患者中共检出CC型50例(25.0%),CT型83例(41.5%)和TT型67例(33.5%),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术后TT型组DVT发生率高于CC型组和CT型组(P<0.05)。TT型是DVT发生的强烈独立预测因子(P<0.05),以CC型为参照,TT型发生DVT风险(值)是CC型的1.864倍(P<0.05),而CT型差异不明显(P> 0.05)。TT型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Hcy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下肢严重骨折患者DVT的发生风险可能与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有关,其中TT型患者DVT的发生风险最高,可导致术前和术后血清Hcy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潘光杰施俊武胡艇陈学武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D-二聚体
共3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