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资源研究所

作品数:94 被引量:1,046H指数:21
相关作者:童宗中刘向华朱伟铨刘珊金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7篇生物学
  • 16篇医药卫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基因
  • 11篇分子系统
  • 8篇中药
  • 7篇中华绒螯
  • 7篇中华绒螯蟹
  • 7篇绒螯蟹
  • 7篇蜉蝣目
  • 7篇系统学
  • 7篇线粒体
  • 6篇动物
  • 6篇药材
  • 6篇英文
  • 6篇中药材
  • 6篇系统发生关系
  • 6篇控制区
  • 5篇种群
  • 5篇分子系统学
  • 5篇MTDNA
  • 4篇原动物
  • 4篇塞隆骨

机构

  • 9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南开大学
  • 5篇中国药科大学
  • 4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西华师范大学
  • 4篇安徽省扬子鳄...
  • 3篇厦门大学
  • 2篇江苏省药品检...
  • 2篇海南医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学院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山东大学第二...

作者

  • 66篇周开亚
  • 25篇王义权
  • 18篇杨光
  • 11篇周长发
  • 9篇刘忠权
  • 9篇魏辅文
  • 8篇郑乐怡
  • 6篇马长艳
  • 5篇徐珞珊
  • 5篇童宗中
  • 5篇刘海
  • 5篇周材权
  • 5篇吴孝兵
  • 5篇常青
  • 4篇宋大祥
  • 4篇季国庆
  • 4篇王朝林
  • 4篇张保卫
  • 4篇刘珊
  • 3篇朱伟铨

传媒

  • 12篇动物学杂志
  • 11篇Curren...
  • 8篇Zoolog...
  • 8篇南京师大学报...
  • 6篇兽类学报
  • 5篇动物分类学报
  • 4篇药学学报
  • 3篇遗传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昆虫知识
  • 2篇昆虫学报
  • 2篇中草药
  • 2篇Entomo...
  • 2篇四川省动物学...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4篇2004
  • 26篇2003
  • 13篇2002
  • 16篇2001
  • 12篇2000
  • 3篇1999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塞隆骨原动物高原鼢鼠核基因18S rRNA序列测定与分析
2002年
目的 :测定仓鼠科动物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的核rDNA基因序列 ,为塞隆骨正品基原检定提供分子依据。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高原鼢鼠 18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特征分析。结果 :高原鼢鼠的 18SrRNA序列长度为 185 1bp。根据排序比较 ,高原鼢鼠与 2种鼠科动物间的DNA序列同源性为 72 .0 4 %~ 72 .18%。结论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 。
曹晖刘玉萍张绍来周开亚
关键词:塞隆骨高原鼢鼠RRNA基因
全文增补中
从12SrRNA基因片段序列研究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被引量:12
2002年
本文测定了中国产蛇亚目 2 0种蛇约 80 0bp的mtDNA 12SrRNA基因片段序列。所测序列与楔齿蜥的同源序列一起经ClustalX 1 8软件比对 ,共有 881个位点 ,其中变异位点有 4 94个。以楔齿蜥为外群 ,用NJ法构建了 4科 2 0种蛇的进化关系树 ,对这 2 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 4个科2 0种蛇分成 4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蟒科的东方沙蟒和蟒 2种蛇 ;第二个支系为蝰科 3种蛇 ,即草原蝰、尖吻蝮、竹叶青组成一个单系群 ;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银环蛇构成第三个支系 ;游蛇科的 13种蛇构成了第四个支系 ,其中灰鼠蛇、乌梢蛇和赤链蛇组成一个支系 ,锦蛇属的 7种蛇组成一个单系群 ,然后它们与前一支系相聚。剩下的颈槽蛇属两种聚类后与赤链华游蛇构成一个支系 ,并与游蛇科其它蛇组成姐妹群。第四支系首先与第三支系眼镜蛇科聚类 ,第二支系蝰科构成了三、四支系眼镜蛇科和游蛇科的姐妹群 ,第一支系蟒科在系统树的最基部 。
童宗中王义权周开亚
关键词:系统发生关系DNA序列
从Cyt b基因序列探讨鹿亚科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被引量:40
2003年
鹿亚科共有 4个属 ,各属间和属内特别是鹿属内的系统进化关系存在疑义。根据Cytb基因序列分析 ,探讨了鹿亚科及中国鹿属、马鹿亚种的进化关系。结果分析表明 :现行分类系统中 ,斑鹿属可能并非单系发生 ,暗示应将豚鹿并入鹿属 ;麋鹿属与鹿属有较近的进化关系 ,也应并入鹿属 ;鹿属的进化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归并后的鹿属为单系发生。中国马鹿各亚种在系统发生上是一单系群 ,其中马鹿天山亚种和阿尔泰亚种聚为最原始的一支。
刘向华王义权刘忠权周开亚
关键词:CYTB基因序列系统发生关系进化关系
中国大陆溪颏蜉属Rhithrogena分类研究及一新种描述(蜉蝣目:扁蜉科)(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本文对我国大陆地区溪颏蜉属Rhithrogena作了初步的分类研究。其中,报道1新种 (黄溪颏蜉Rhithrogena lutea, sp. nov.)、2个中国新记录种(贝氏溪颏蜉R. bajkovae Sowa和赖氏溪颏蜉R. lepnevae Brodsky),并对其它3种[武夷溪颏蜉R. wuyinensis (Gui et al.), comb. nov.、三刺溪颏蜉R. trispina Zhou et Zheng和东方溪颏蜉 R. orientalis You (= 三港溪颏蜉R. sangangensis You, 新异名)]作了订正,并给出了我国已知7种的成虫检索表。新种——黄溪颏蜉R. lutea, sp. nov., (仅知成虫,图14))标本采自四川省九寨沟县双河镇附近河旁(正模♂, 副模4♂♂10♀♀,2000-VIII-11,采集人为谢强和周长发),区别于该属其它已知种的最明显特征就是阳茎无阳端突、生殖孔的边缘具2枚齿突。标本保存在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周长发郑乐怡
关键词:蜉蝣目扁蜉科
中华绒螯蟹卵巢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被引量:31
2003年
应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中华绒螯蟹卵巢两个发育时期的差减cDNA文库。正向差减杂交以Ⅲ期卵巢为试验方、Ⅱ期卵巢为驱动方 ,反向差减杂交以Ⅱ期卵巢为试验方、Ⅲ期卵巢为驱动方 ;将所获差减cDNA片段克隆入质粒表达载体 ,转化大肠杆菌JM 10 9。最后获得的正、反向差减文库分别含 86 3、 36 0个重组子。PCR扩增鉴定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的插入片段平均大小分别为 36 0和 16 0bp 。
马长艳周开亚郭豫杰王义权赵乃刚汪朝晖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卵巢差减CDNA文库
短散在元件(SINE)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0年
短散在元件 (SINE)广布于真核生物 ,是基因组中的可转移成分 ,长约 10 0~ 5 0 0bp ,拷贝数可达数百至数十万以上 ,根据序列变异和鉴别位点常可分为若干家族和亚家族 ,对基因组的复杂化、基因的钝化、新基因的产生、尤其是基因表达的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灵长类Alu和小鼠B1家族等少数来源于 7SLRNA ,大多为tRNA的衍生物 ,由tRNA同源区、tRNA无关区和富含AT区等组成 .在tRNA同源区含有RNA聚合酶Ⅲ内部启动子成分 .其起源和进化有“主源基因模型”、“多源基因模型”、“寄生假说 (转座子模型 )”和“平行转移假说”等 .以鲑科鱼类、鲸类及偶蹄类、高等灵长类和蛙类为例 。
韩德民周开亚王义权
中药黄草石斛rDNA ITS序列分析被引量:86
2001年
目的 研究黄草石斛ITS片段遗传多样性 ,分析该片段在黄草药材DNA分子鉴别和石斛属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用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纯化后用双脱氧终止法 (Sangerdideoxy)测序。结果 获得核糖体DNA中ITS和 5 8SrDNA完整序列 ,14个石斛类群的ITS 1与ITS 2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2 2 8- 2 33bp和 2 42 -2 47bp。石斛种间ITS 1序列的差异百分率为 11 79% - 31 5 8% ,ITS 2序列的差异百分率为 10 2 9% - 2 5 30 % ,金钗石斛种内ITS 1序列的差异百分率为 0 87% ,ITS 2序列无差异。石斛各类群与外类群的差异百分率ITS 1序列为2 3 5 6 % - 36 89% ,ITS 2序列为 2 6 5 2 % - 33 31%。用NJ法根据ITS 1与ITS 2序列数据重建系统发生树。结论 两段序列在石斛种内保守 ,在种间有较大的差异 ,与外类群的差异最大 ,可作为中药黄草石斛分子鉴定的标记 。
徐红李晓波丁小余王峥涛徐珞珊周开亚
关键词:石斛属ITS序列
安徽省宣州扬子鳄饲养种群繁殖现状分析被引量:20
1999年
对1993 ~1998 年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内的亲代与子代鳄的繁殖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亲代卵的平均受精率为(75.66±2.29) % ,子一代为(69 .24 ±5 .12) % ,经t 检验,两者差异显著;亲代产卵孵化幼鳄的平均畸形率为(0.30 ±0.20) % ,而子一代产卵幼鳄平均畸形率为(1 .85±0.95) % ,经t 检验,两者差异显著.但受精卵幼鳄孵化率在两代间差异不显著.通过饲养种群的家系和有效群体大小分析,作者认为造成子代鳄的繁殖率下降和畸形率上升的原因与近亲繁殖有关.对扬子鳄的遗传保护研究提出了建议.
吴孝兵王义权周开亚聂继山王朝林谢万树
关键词:扬子鳄繁殖率
我国大陆细蜉属Caenis 修订及一新种描述 (蜉蝣目:细蜉科)(英文)
2004年
我国大陆细蜉属Caenis 共知5种,其中短铗细蜉Caenis parviforcipis (Zhou et al.), n. comb. 由短尾蜉属Brachycercus 转移而来;中华细蜉Caenis sinensis Gui et al. 稚虫形态在本文中首次描述;另外从标本来看,已知的黑铗细蜉Caenis nigroforceps Zhou et al. 实际为近岸细蜉Caenis rivulorum Eaton 的新异名;本文描述1新种:花斑细蜉Caenis melanoleuca,sp. nov.; 第5种黑点细蜉Caenis nigropunctata Klapalek 也根据标本得到了确认。文中还给出了以上5种成虫和4种稚虫的检索表。所有标本都保存在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花斑细蜉Caenis melanoleuca,新种(图5,7,12) 正模:♂,贵州惠水县摆金镇附近河中,2000-Ⅸ-10,李传仁,周长发采;副模:100♂♂5♀♀20稚虫,同正模;30♂♂,贵州贵定县昌明镇附近河中,2000-Ⅸ-08,李传仁,周长发采。 新种成虫的尾铗呈独特的扁平状且强烈弯曲,稚虫身体呈明显黑白相间的条纹状且个体较大,极易识别。
周长发郑乐怡
关键词:蜉蝣目细蜉科
MHC及其在种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02年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应答调节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区域。通过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提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以及种群遗传结构等信息,并在濒危物种饲养繁殖种群的遗传管理中有重要应用。
杨光陈旭衍任文华严洁
关键词:MHC种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种群生存力种群遗传结构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