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作品数:479 被引量:266H指数:8
- 相关机构: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大型住院楼供配电系统设计要点与难点
- 2020年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医疗建筑也在各个城市不断增加,医疗设备也在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换代。在医疗建筑电气设计时,尤其是三甲综合医院大型住院楼电气设计时由于科室多、功能复杂,对与电气设计人员是个极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剖析大型住院楼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要点和难点,以期给相关人员参考示范。
- 王均
- 关键词:供配电系统
- 区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综合治理措施探析被引量:1
- 2022年
- 为维护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对区域水环境质量展开了详细地调查和综合评价,并在考虑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根据采集分析的水质结果以及废水排放量判断区域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污染程度,研究了区域水生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从经济以及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措施。
- 谢巍
- 建筑模型的模块化创建方法及存储介质
- 本发明涉及建筑设计应用的处理方法领域,具体涉及建筑模型的模块化创建方法及存储介质,包括内容:根据建筑目标的类型建立多个建筑元素的元素模型组合形成初始模型;根据建筑目标的类型在初始模型上设置多个控制点,并根据建筑目标的类型...
- 颜帅陈刚
- 基于雨水花园的装配式排水装置及安装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雨水花园的装配式排水装置,一种基于雨水花园的装配式排水装置,包括排水槽和土石垫层,所述土石垫层铺设于地面的基层上,排水槽位于土石垫层上方,建筑外包层的下方,排水槽的开口朝上,开口处设有排水盖板,排水槽...
- 李英军袁远利吴波秦朝江陈韶川张冬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方法探讨被引量:8
- 2022年
- 随着市政路网的数量日渐增多,对于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而言,其在遭遇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问题时表现出诸多不足。而且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基础设施不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限制作用。市政道路设计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为此在设计过程中应积极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让市政道路更好地吸收、蓄渗、缓释和净化雨水,有效处理城市内涝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积水对于城市道路的不利影响,确保整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安全有序的。本次研究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设计进行阐述分析,以供参考。
- 刘杰
-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方法城市规划给排水
- 水晶星星灯(广场)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水晶星星灯(广场)。;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广场上的景观灯。;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立体图。
- 杨第徐丁周俊岑郭嘉廖清均
- 一种节省空间的支挡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省空间的支挡结构,包括:包括抗滑桩、下挡板、地梁、上挡板、冠梁以及支撑件,所述抗滑桩并排设置在边坡与主体建筑之间并紧贴边坡设置;所述下挡板连接在两个相邻的抗滑桩之间;所述地梁连接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抗滑...
- 秦朝江赵华邬险峰
- 文献传递
- 装配式建筑电气管线工艺要点浅析
- 2020年
-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来,国家多次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要求,本文 就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 叶百赞
-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电气管线
- 煤矿采空区分布特征对公路隧道施工力学响应研究
- 2024年
-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其以隧道形式穿越煤矿采空区的地质问题日益突出。以重庆某穿山公路隧道项目为依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既有煤矿采空区与隧道相对位置及尺寸对公路隧道施工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空区与隧道竖向距离增大,采空区围岩应力值逐渐下降,随着采空区厚度和长度增大,其围岩的拉、压应力均呈增大趋势,但并未发生拉裂破坏;采空区围岩变形以竖向沉降为主,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竖向位移的比值约为0.25;隧道结构的最大应力和变形值均随着采空区与隧道竖向距离,采空区厚度和长度的增大而减小,隧道结构左右两侧呈非均匀变形;边坡安全稳定系数Fs随采空区与隧道相对距离、采空区厚度和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相对位置变化对Fs影响最为显著。
- 丁于哲唐秋元刘玉玲陈超熊珮西
- 关键词:煤矿采空区应力变形数值模拟
- 人工智能背景下建筑设计的探索
- 2021年
-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正引领着各行各业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个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建筑设计领域正在逐步深化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筑不再仅仅是静止的建筑物,而是逐渐演变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高度智能化的空间。人工智能为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挑战。通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筑设计可以更加高效、创新和可持续,为人类创造更优质的建筑环境。
- 朱明烨
- 关键词:人工智能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