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作品数:118 被引量:886H指数:13
相关作者:卢泽生胡广义张士义谭建国胡喜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石油机械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金属学及工艺
  • 34篇机械工程
  • 3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2篇电子电信
  • 7篇理学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9篇数控
  • 9篇数控系统
  • 8篇仿真
  • 7篇有限元
  • 7篇铣削
  • 7篇激光
  • 6篇微细
  • 6篇开放式数控
  • 6篇开放式数控系...
  • 6篇计算机
  • 5篇刀具
  • 5篇电火花
  • 5篇动力学
  • 5篇网格
  • 5篇薄板
  • 4篇电火花加工
  • 4篇压电
  • 4篇有限元分析
  • 4篇三角网
  • 4篇三角网格

机构

  • 116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哈尔滨工程大...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集美大学
  • 2篇佳木斯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大庆职业学院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石家庄铁道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辽宁经济职业...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工程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长...
  • 1篇大庆石油管理...

作者

  • 30篇王扬
  • 21篇王永章
  • 13篇富宏亚
  • 12篇韩荣第
  • 9篇杨立军
  • 7篇梁宏斌
  • 7篇刘俊岩
  • 6篇卢泽生
  • 5篇刘涛
  • 5篇吕汉明
  • 5篇张飞虎
  • 4篇戴景民
  • 4篇王懋露
  • 4篇姚英学
  • 4篇姜继海
  • 4篇韩振宇
  • 4篇马文琦
  • 3篇张广玉
  • 3篇赵克定
  • 3篇路华

传媒

  • 16篇计算机集成制...
  • 6篇中国机械工程
  • 5篇组合机床与自...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机械工程师
  • 3篇机械设计与制...
  • 3篇电加工与模具
  • 3篇机床与液压
  • 3篇工具技术
  • 3篇微细加工技术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机械传动
  • 2篇大庆石油学院...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制造技术与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润滑与密封
  • 2篇机械研究与应...
  • 2篇强激光与粒子...
  • 2篇航空精密制造...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4篇2008
  • 10篇2007
  • 12篇2006
  • 10篇2005
  • 13篇2004
  • 14篇2003
  • 4篇2002
  • 11篇2001
  • 7篇2000
  • 5篇1999
  • 2篇1996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向加压式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血压及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自制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各年龄组动脉血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对心、脑血管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60人,年龄30~71岁,按年龄分为3个组:30~49岁组(A组),50~59岁组(B组)和60岁以上组(C组),在静卧、清醒状态下,以自制的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仪进行腹部主动脉球囊反搏,监测反搏前、中、后上肢动脉血压,以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上肢动脉血压:收缩压(SBP):各组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舒张压(DBP):A组无显著变化;B组在反搏中较反搏前有明显升高(P<0.05),反搏后很快恢复;C组在反搏中和反搏后1、3 min时与反搏前比较变化显著(P<0.05),反搏后5 min统计学差异消失.颈内动脉血流速度:A组未出现明显变化;B组在反搏中有明显升高(P<0.05),反搏后1 min仍较反搏前快(P<0.05),但比反搏过程中已明显减慢,反搏后3、5 min已明显低于反搏中的流速(P<0.05);C组:反搏中和反搏后1、3 min较反搏前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反搏后5 min与反搏中比较已明显下降(P<0.05),仍高于反搏前.A、B、C三组均未出现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或淤血,也未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未见反搏部位远端静脉回流障碍征象.结论体外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各年龄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对收缩压均无明显影响,舒张压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反应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恢复逐渐减慢.单向加压式腹部主动脉体外反搏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或副反应.
李原风王玫肖煜东吕宾刘金琪
关键词:收缩压舒张压
制造信息集成应用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针对企业信息化系统“信息孤岛”及“低层次集成”日趋严重的现象,阐述了制造信息集成技术对CIMS发展的重要意义,详细论述了不同条件下采用何种制造信息集成技术,并对企业信息集成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及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朱波毛贵波何霆王永新
关键词:信息集成CIMS
薄板几何尺寸对等离子电弧加热弯曲成形的影响
2007年
主要研究等离子电弧加热弯曲成形过程中薄板的厚度、长度、宽度以及薄板扫描线距自由端的距离等对等离子电弧弯曲成形的影响。
王懋露王扬
关键词:温度梯度
液压油的稳定有效粘度
1999年
以静压轴承和液压滑环的简化模型———旋转对称环形缝隙为例,结合Vogel 粘温方程,提出了液压系统稳定工作点和液压油稳定有效粘度的概念,为合理地确定液压油粘度值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姜继海马文琦赵克定
关键词:液压油粘度润滑油
微细电火花加工模糊抬刀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提出了一种基于VC++和MATLAB混合编程、进行微细电火花模糊抬刀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法。该模糊抬刀控制系统是基于电火花加工状态统计、以抬刀高度和抬刀周期为控制量进行设计,模糊运算利用MATLAB模糊控制工具箱进行,可实现...
迟关心耿雪松王玉魁王振龙
关键词:微细电火花加工模糊控制技术
文献传递
大型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处理的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水轮机设计的基础理论是相似理论。选型设计决定水轮机主要性能参数和控制尺寸,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是水轮机特性曲线的处理,即模型综合特性曲线和真机运转特性曲线的处理。本文应用CAD技术,提出了特性曲线的计算机处理算法,极大地提高了水轮机方案设计的效率。该算法已经应用于国家863/CIMS重点应用示范工程中。
钟诗胜李福军王知行黄平王威李宝江
关键词:大型水轮机选型设计CIMSCAD
基于STEP-NC的数控铣削仿真系统的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STEP-NC是STEP向数控领域的扩展。STEP-NC使CNC与其它CAX系统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通,丰富了数控程序的信息含量,提高了CNC的智能化水平。文章利用VisualC++编程语言及OpenGL图形库实现了一个基于STEP-NC的数控铣削仿真系统,构建了基于STEP-NC的软件,规划了其体系结构,论述了STEP-NC类库的设计过程。随后,给出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施细节,分析了各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着重介绍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给出了程序算法及相关流程图。验证了STEP-NC数据模型的可行性。
刘涛王永章富宏亚
关键词:STEP-NC数控仿真
基于图像序列的红外锁相热像检测技术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介绍了红外锁相热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红外锁相热像技术是一种主动热成像技术,采用了正弦调制光源作为激励源对试件进行激励,利用Cedip JADE MWIR 550焦平面红外热像仪采集红外图像序列,对其特殊的图像序列文件格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数字信号的滤波算法和热波信号FFT处理算法,并采用Viscal C++开发平台编制了红外图像序列信号处理程序。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基于红外图像序列处理的红外锁相热像软件系统可达到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
刘俊岩王扬戴景民
关键词:红外图像序列无损检测
水蒸汽二次加热装置的研制及切削45钢的刀具磨损试验被引量:3
2007年
研制了以过热水蒸汽作为冷却润滑剂的绿色切削技术所需供汽系统中的二次加热装置,并用该装置进行了不同切削速度下改变冷却润滑剂切削45钢时的刀具磨损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加热装置提供的过热水蒸汽状态稳定,且比干切削和以乳化液作冷却润滑剂时分别减小刀具磨损约50%和40%。
韩荣第刘杰
关键词:过热水蒸汽刀具磨损
变粘度条件下静压支承出油液阻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以静压止推轴承为例 ,研究了变粘度条件下静压支承的出油液阻 ,提出了出油液阻比影响系数的概念 ,得出了静压支承的出油液阻比不仅与油膜厚度的 3次方成反比 ,而且还与出油液阻比影响系数有关的结论。利用计算机仿真在不同工况下 ,对出油液阻影响系数进行了对比研究 。
马文琦姜继海赵克定
关键词:变粘度静压支承计算机仿真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