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

作品数:70 被引量:291H指数:9
相关作者:魏忻薛江云王瑛董玉兰余水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鞍山钢铁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鞍山钢铁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7篇化学工程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冶金工程
  • 3篇理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7篇合金
  • 10篇电镀
  • 9篇化学镀
  • 9篇不锈
  • 9篇不锈钢
  • 8篇钝化
  • 7篇耐蚀
  • 7篇耐蚀性
  • 6篇镀层
  • 6篇镍磷
  • 5篇钝化膜
  • 5篇镍磷合金
  • 5篇磷合金
  • 5篇金属
  • 5篇管线
  • 4篇点蚀
  • 4篇电化学
  • 4篇阴极
  • 4篇阴极保护
  • 4篇光度

机构

  • 70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北方交通大学
  • 3篇宝山钢铁(集...
  • 2篇鞍山钢铁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电子工程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化工公司
  • 1篇冶金工业部
  • 1篇中国科学院化...
  • 1篇武汉工学院

作者

  • 17篇孙冬柏
  • 15篇吴荫顺
  • 12篇卢燕平
  • 11篇杨德钧
  • 10篇朱日彰
  • 10篇俞宏英
  • 7篇李晓刚
  • 7篇屈祖玉
  • 6篇曹备
  • 6篇董超芳
  • 5篇吴继勋
  • 5篇魏忻
  • 5篇沈卓身
  • 4篇杨玉国
  • 4篇何业东
  • 4篇谢建辉
  • 4篇丁宝峰
  • 4篇李久青
  • 3篇王瑛
  • 3篇李长荣

传媒

  • 9篇材料保护
  • 7篇腐蚀科学与防...
  • 7篇中国腐蚀与防...
  • 6篇腐蚀与防护
  • 4篇石油化工腐蚀...
  • 3篇电镀与涂饰
  • 2篇钢铁研究学报
  • 2篇材料导报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中国腐蚀与防...
  • 2篇2000全国...
  • 1篇电化学
  • 1篇电镀与精饰
  • 1篇金属学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机械强度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理化检验(物...

年份

  • 2篇2005
  • 1篇2003
  • 12篇2001
  • 15篇2000
  • 16篇1999
  • 7篇1998
  • 8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5篇1993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沉积铜钴层状结构材料的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采用旋转圆盘电极,利用双脉冲电位法从简单的镀液中制备Cu-Co层状结构材料,研究了镀液中铜含量、镀液的pH值、电流密度、转速对镀层形貌和铜在铜钴合金层中含量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X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镀层的形貌、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镀层由纯铜和含有少量铜的铜钴合金层交替组成,其断面结构为层状结构,为了降低铜在铜钴合金层中的含量,可以采取降低镀液中铜含量、降低转速和提高高电位脉冲来实现。
薛江云吴继勋杨德钧
关键词:电沉积层状结构电镀镀合金
Fe-Ni-Cr合金在H_2S/H_2/CO_2混合气氛中的高温腐蚀
1997年
研究了铬含量相当、镍含量分别为18wt%和39wt%的两种Fe-Ni-Cr合金在H_2S/H_2/CO_2混合气氛中于600℃的腐蚀动力学和产物层结构。镍含量不同使腐蚀产物结构上有差异:18wt%Ni合金的外腐蚀层为FeS,其下是FeCr_2S_4和Cr_3S_4;而39wt%Ni合金的腐蚀产物外层是疏松多孔、呈黑色粉状的(Ni,Fe)S,其下也是FeCr_2S_4与Cr_3S_4。低含镍合金的腐蚀遵从抛物线规律,高含镍合金的动力学曲线不规则;前者受硫分压的影响不大,而后者的腐蚀增重随硫分压的升高而上升。含镍高的合金腐蚀增重低于含镍低的合金。
李陵川朱日彰
关键词:高温
改性低铬钝化膜耐蚀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00年
由于常规低铬钝化膜的耐蚀性不能达到中性盐雾试验的标准 ,采用在低铬钝化液中添加金属钛 (IV)对低铬钝化膜进行改性。利用SEM、XPS等方法研究了所得钝化膜的形貌、组成及结构 ,并通过极化电阻的测量和中性盐雾试验研究了钝化膜的耐蚀性。结果发现 :钛 (IV)的加入能明显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 ,这是由于钝化膜中形成二氧化钛和硫酸氧钛 ,它们掺杂在钝化膜及其腐蚀产物中 ,有效抑制了锌镀层的腐蚀。
卢燕平屈祖玉梅淑文邱明煊
关键词:钝化膜低铬改性耐蚀性电镀镀铬
电脉冲空化参数对镍磷超细合金粉体合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采用电脉冲空化成功制备出超细镍磷合金粉体材料.研究了脉冲能量、反应温度和电极间距等工艺因素对镍磷合金粉体尺寸、形貌及收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镍磷合金粉体粒径可控制在80~500 nm范围内.反应初期,反应形核受脉冲能量(电压和脉冲次数)的控制,镍磷合金粉体颗粒数随脉冲放电能量的增大而增加;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脉冲空化导致镍磷合金粉体的反应被激活,溶液中镍磷粉体可自发形核、生长,直至反应完成.镍磷合金粉体颗粒尺寸受形核及长大过程的共同影响.通常,随脉冲电压和脉冲次数的增加、电极间距的减小、反应温度的降低和反应时间的缩短而非线性减小.
王瑛俞宏英杨昊孙冬柏
关键词:电脉冲镍磷合金
阴极极化对局部腐蚀闭塞区化学和电化学状态的影响被引量:7
1995年
采用恒电流模拟闭塞电池装置研究阴极保护对局部腐蚀扩展阶段闭塞区化学和电化学状态之影响。对lCr13和0Cr18Ni9不锈钢-0.5mol/L NaCl溶液体系,发现阴极极化均使闭塞区溶液的pH值从各自的临界pH以下上升到临界值以上;Cl^-闭塞区向外电迁移;闭塞区的电极电位负移,可从电位-pH图上的“腐蚀区”降至“免蚀区”。由此可解释阴极保护抑制蚀孔或裂纹扩展的机理。
刘幼平朱日彰
关键词:闭塞电池阴极保护闭塞区
电子封装镀金液中镍杂质的光度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沈卓身杨晓战魏忻任菲
关键词:电子封装镀金液光度法电镀
无水洗电镀锌钢板表面黑变现象探讨被引量:2
1999年
应用 S E M、 E D X、 X R D 及 X P S 等技术研究了无水洗电镀锌钢板表面黑变膜形貌、组成与结构,并对黑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黑变膜厚度约为70 nm ,它由 Zn O、 Zn( O H)2 、 Zn5( C O3)2( O H)6 或3 Zn( O H)2· Zn C O3· H2 O 及微量 Pb O 组成,但膜表层的 Zn 是以 Zn O 形态存在,而膜内层则以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Zn O1 X 形态存在。黑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锌的阳极活性溶解作用和杂质 Pb 及其沉淀物的阴极去极化作用。另一方面,镀锌层表面的低p H 值和 Pb 以溶解—再沉积的方式促进了锌层腐蚀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发现黑变显示的颜色是由镀锌板表面形成的腐蚀产物膜上产生的光的干涉现象所致。
卢燕平金艳明任玉苓吴志良
关键词:电度镀锌
医用317L不锈钢钝化状态的电化学评定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研究了不同钝状态的医用 317L 不锈钢在几种待选检测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0 .9% Na Cl溶液 (37°C)和 2 % Na Cl溶液 (30°C)两种检测介质可以较好地区分和评价 317L不锈钢的钝化状态。提出了在 0 .9%Na Cl溶液 (37°C)中用动电位扫描极化技术测定点蚀电位以检测和评价医用 317L不锈钢的钝化状态和耐蚀性的电化学评定方法 ;并相应地建议采用点蚀电位 Eb 作为评价参数 ,推荐评价判据为点蚀电位限 1.0 V(SCE) ,下偏差0 .1V。试验结果证明 ,用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准确地区分和评价用作内固定件的医用 317L
张琳丁宝峰吴荫顺
关键词:不锈钢钝化点蚀电位医用
钛离子对低铬钝化膜的改性被引量:6
2001年
通过采用极化阻力测量、中性盐雾试验和SEM ,XRD ,XPS等手段研究了含Ti(Ⅳ )低铬钝化膜的耐蚀性、组成与结构 ,探讨了钛离子对钝化膜防护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膜内Ti(Ⅳ )离子可以有效地提高镀锌低铬钝化膜的抗白锈能力 ,这是由于膜内Ti(Ⅳ )离子的掺杂效应和Ti(Ⅳ )化合物水解 再沉积作用所致。
卢燕平屈祖玉
关键词:铬酸盐耐蚀性转化膜钛离子钝化膜
石油化工设备基本腐蚀系统分析被引量:11
2001年
对我国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特点进行了归纳 ,对炼油、化工。
董超芳李晓刚许适群
关键词:石化设备防腐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