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东南大学医学院微侵袭神经外科研究所

作品数:19 被引量:121H指数:6
相关作者:周新明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颅脑
  • 5篇动脉瘤
  • 5篇血管
  • 5篇颅内
  • 4篇动脉
  • 4篇水肿
  • 4篇外伤
  • 4篇颅脑损伤
  • 4篇脑损伤
  • 4篇灌注
  • 3篇血管痉挛
  • 3篇影像
  • 3篇手术
  • 3篇内压
  • 3篇颅内高压
  • 3篇颅内压
  • 3篇脑水肿
  • 3篇内高压
  • 3篇痉挛
  • 2篇动脉内

机构

  • 19篇东南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江阴市人民医...

作者

  • 18篇冯东侠
  • 7篇高恒
  • 7篇周新民
  • 6篇叶富华
  • 4篇陈罡
  • 4篇徐卫东
  • 3篇孟宪平
  • 3篇毛霄鹏
  • 3篇周良辅
  • 2篇徐伟东
  • 2篇张怡璐
  • 2篇张金华
  • 2篇那汉荣
  • 2篇杨磊
  • 2篇栾召强
  • 2篇陆亚萍
  • 2篇林达
  • 1篇冯栋侠
  • 1篇姜歧涛
  • 1篇骆柏清

传媒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交通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气管内吸引术:风险及处理对策被引量:1
2010年
气管内吸引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中应用广泛,但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气管内吸引时,会出现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导致脑灌注压下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给病人带来风险。而针对性的措施中,使用镇静药物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本文对ETS可能导致病人血压、颅内压、脑灌注压和脑组织氧合情况的紊乱以及临床处理策略,进行综述。
杨磊冯东侠
关键词:气管内吸引术脑灌注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脑低灌注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及脑灌注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在出血后3~15d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成像(CTP)检查,了解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以及相关供血区域的脑灌注情况,对获取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无脑血管痉挛23例,其中发生脑低灌注5例(21%)(位于脑分水岭区4例,在脑沟积血附近1例)。轻中度脑血管痉挛18例,其中存在相关供血区域脑低灌注7例(38%)。重度脑血管痉挛11例,其中发生相关供血区域脑低灌注9例(81%)。比较无脑血管痉挛与重度脑血管痉挛血管节段的血流灌注区域,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两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脑血管痉挛是相关供血区域发生脑低灌注的高危因素。无明显脑血管痉挛的病人,在脑分水岭区和脑沟积血附近也可发生脑低灌注,可能与脑微血管痉挛有关。
林达冯栋侠高恒徐伟东周新民费小斌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低灌注
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疗效被引量:45
2007年
目的比较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疗效。方法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开颅减压术后,每位患者随机分别接受两次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的降颅压治疗。用药后6h内观察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结果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两者均可显著降低颅内压(P<0·05),但3%高渗盐水作用持续时间较20%甘露醇长(P<0·05)。结论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均可迅速降低颅内压。3%高渗盐水持续时间比20%甘露醇更长,可作为降低颅内压的一线治疗药物。
毛霄鹏冯东侠叶富华陈罡
关键词:高渗盐水甘露醇颅内压
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现状及展望被引量:6
2006年
毛霄鹏冯东侠
关键词:高渗盐水脑水肿颅内高压
硬膜网格成形与常规减压影像学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应用硬脑膜网格成形与常规方法减压两种术式的术后影像学表现。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脑肿胀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术中分别应用硬脑膜网格成形与常规方法减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术后脑嵌顿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术后中线移位、环池受压情况及术后脑积水、硬膜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运用硬脑膜网格成形技术有助于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防止术后并发症。
栾召强那汉荣徐伟东周新民高恒叶富华冯东侠
关键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均在临床症状明显恶化后8h内接受28次动脉内罂粟碱灌注。其中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灌注10次,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灌注5次,ACAAI段灌注5次,MCAMI段灌注5次,基底动脉灌注3次,采用质量分数为0.4%的罂粟碱溶液,用微量泵以2-4ml/min的速度动脉内缓慢注入,每支动脉罂粟碱注入量〈200mg,每次灌注总量〈600mg。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治疗前、后痉挛严重侧MC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采用Barrel指数对治疗前、后临床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3例患者(92%)经脑血管造影发现原痉挛血管明显扩张,TCD显示治疗前、后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92±4)cm/s降至(138±4)cm/s(P〈0.05),术后意识、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明显改善者21例(84%),治疗前Barrel指数为(29±6),治疗后为(49±7),P〈0.05。在颈内动脉局部灌注中,行反复血管内治疗3例,发生低血压1例;在基底动脉灌注时,出现瞳孔散大1例,发生短暂性脑干功能抑制1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治疗严重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良好,但必须注意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冯东侠周新民徐卫东高恒
关键词:罂粟碱
“硬脑膜网状成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后的恶性脑肿胀
重型颅脑外伤后的恶性脑肿胀,是指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单侧或双侧大脑半球的弥漫性脑肿胀,其发生率在重型颅脑外伤中占10%~15%。神经外科医生通常采用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开颅减压手术中常出现难以控制的...
冯东侠徐卫东那汉荣周新民高恒顾其方
文献传递
颈动脉血管重建预防卒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2005年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用于颈动脉闭塞患者已经有数十年历史,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对于近期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能够有效地预防卒中,临床试验资料提示,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CEA对有症状患者的卒中预防作用更加显著。然而,如果CEA治疗与单独内科治疗相比,颈动脉狭窄≥60%但其他方面健康的人群将来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很低,包括致残性脑梗死。最近,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地不断提高,操作风险已明显降低,正在逐渐接近所报道的CEA风险。CEA相对于CAS的益处和作用持续时间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Thomas G BrottRobert D Brown JrFredric B MeyerDavid A MillerHarry J CloftTimothy M Sullivan冯东侠陈罡叶富华王其平周新明
关键词:动脉操作风险CAS
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测颅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颅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共43例颅脑高、低级别肿瘤实体区、胶质瘤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区域行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多体素检查,将距肿瘤强化外缘1cm以内区域划为近侧瘤周水肿区,1cm以外者为远侧瘤周水肿区,测各代谢物比值,即Cho/NAA、Cho/Cr、Cho/nCho。结果胶质瘤瘤周水肿区均获得了可评价性波谱图,高级别胶质瘤其Cho/NAA、Cho/Cr、Oho/nCho瘤周水肿值大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高级别胶质瘤近侧瘤周水肿值大于远侧瘤周水肿值(P<0.05)。胶质瘤近侧瘤周水肿值高于对侧正常组(P<0.01)。结论1H-MRS测颅脑胶质瘤瘤周水肿有助于原发肿瘤的诊断,可显示胶质瘤瘤周浸润,也有助于胶质瘤分级诊断。
张金华孟宪平冯东侠张怡璐陆亚萍姜歧涛王旭
关键词:胶质瘤瘤周水肿氢质子波谱
枕髁形态学分类对下斜坡病变的手术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对国人颅骨的枕髁和枕大孔进行解剖测量和分析,提出枕髁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为枕下外侧入路处理下斜坡和枕大孔腹侧病变的手术中,是否需要磨除枕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例成人颅骨标本和20例成人3D—CT上,测量枕大孔和枕髁的相关解剖数据,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按枕髁分类指数(OCindex)进行分类,并对各类枕髁(组)磨除后部1/3,前、后的手术观察角度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00例成人颅骨标本分为Ⅰ型(小枕髁型8.0%),Ⅱ型(中枕髁型74%),Ⅲ型(大枕髁型18%)。Ⅰ型中磨除枕髁后部1/3,前后观察角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Ⅱ型(P〈0.05)和Ⅲ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枕髁的形态学变异较大。术前应用3D—CT明确枕髁的形态学类型,对手术中是否需要磨除枕髁具有指导意义。
冯东侠叶富华徐卫东周新民高恒周良辅
关键词:枕髁斜坡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