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

作品数:91 被引量:282H指数:9
相关作者:周柔丽肖军军孟书聪陆爱丽张页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20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0篇细胞
  • 18篇基因
  • 15篇蛋白
  • 13篇LAPTM4...
  • 11篇肝癌
  • 10篇肿瘤
  • 10篇免疫
  • 8篇凋亡
  • 8篇多态
  • 8篇多态性
  • 7篇增殖
  • 7篇干细胞
  • 7篇癌细胞
  • 6篇周期
  • 5篇印迹
  • 5篇印迹法
  • 5篇人肝
  • 5篇免疫印迹
  • 5篇免疫印迹法
  • 5篇分化

机构

  • 91篇北京大学
  • 7篇北京大学第三...
  • 5篇北京大学肿瘤...
  • 3篇滨州医学院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北京市肿瘤防...
  • 2篇北京肿瘤医院
  • 2篇北京弘润天源...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20篇周柔丽
  • 18篇肖军军
  • 15篇孟书聪
  • 15篇董晓敏
  • 15篇张页
  • 12篇林明
  • 10篇张莎
  • 10篇赵翔
  • 7篇杨华
  • 6篇沈丽
  • 6篇陈大方
  • 6篇李莉
  • 5篇单毅
  • 5篇熊富霞
  • 5篇周士新
  • 4篇邵根泽
  • 4篇何其华
  • 4篇谢汝萍
  • 4篇傅瑜
  • 4篇黄应申

传媒

  • 14篇北京大学学报...
  • 11篇中国生物化学...
  • 8篇解剖学报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基础医学与临...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Develo...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癌症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年份

  • 2篇2021
  • 6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10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样本人腮腺间充质干细胞诱导iPS细胞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样本腮腺间充质干细胞(hPMSCs)生成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的效果。方法分别分离培养3个患者的h PMSCs,应用游离质粒混合因子(OCT3/4、SOX2、KLF4、c-MYC、LIN28、TP53 shRNA)电转导法重编程诱导获得iPS细胞(h PMSC-iPSCs)。比较在相同条件下3个不同供体来源腮腺细胞诱导iPS细胞的差异。结果 3个不同样本人腮腺间充质干细胞都成功诱导iPSCs,形成率分别为0.11%、0.10%、0.09%,无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形成iPS克隆时间有差异(P<0.05);形成iPSCs后维持培养倍增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患者可分离获得hPMSCs后成功诱导hPMSC-iPSCs,诱导效率无差异,诱导时间有差异。
颜兴李扬许诺张方明
关键词:腮腺间充质干细胞
人肝癌相关新基因编码产物LAPTM4B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鉴定由肝细胞癌 (HCC)相关新基因LAPTM 4B编码的蛋白质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Westernblot、免疫组化及双向电泳鉴定新基因的表达产物 ;以免疫共沉淀等方法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LAPTM4B基因编码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35× 10 3 和 2 4× 10 3 、等电点分别为 9.0 7和 4 .6 5的两种异型分子。它们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系的表达显著上调 ,而相对分子质量为 35× 10 3 者尤为明显 ,并与细胞分化程度相关。LAPTM4B蛋白可与整合素α 6亚单位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受体形成信号复合物。结论 :LAPTM4B 35蛋白在人肝癌组织及细胞系过表达 ,并可能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及EGF受体形成复合物而参与细胞外基质成分所启动的信号转导。
刘歆荣周柔丽张青云张页邵根泽金月英张莎林明芮静安叶大雄
关键词:肝癌LAPTM4B生物学特性
细胞焦亡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9年
细胞焦亡是一种促炎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生化及形态学特征、发生机制都与细胞凋亡等其他细胞死亡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细胞焦亡的发生不仅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而且与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细胞焦亡发生机制及其与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并为治愈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及作用靶点。
潘少容曾克武白云
关键词:胱天蛋白酶
肝癌中高表达的新基因LAPTM4B对细胞增殖及成瘤性的影响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 :研究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的新基因LAPTM4B对小鼠NIH3T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探讨LAPTM4B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TM 4B ,利用脂质体稳定转染LAPTM 4BcDNA至NIH3T3细胞中 ,用RT -PCR、Northern和Western杂交法筛选和鉴定转染后LAPTM4B基因高表达的单克隆细胞株 ,研究其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生物学特征的变化。结果 :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组相比 ,转染了LAPTM4BcDNA的NIH3T3细胞表面发生明显变化 ,微绒毛的数量和长度增加 ,多分枝且缠绕成团。转染细胞在纤黏连蛋白、人工基膜和层黏连蛋白基质上的黏附 /铺展能力增强。生长曲线显示转染细胞的生长速率增高。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转染细胞的S期细胞数比未转染细胞显著增多 ,而G0 ~G1期细胞数减少。Western杂交显示CyclinE蛋白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加。转染细胞对血清的依赖性下降并具有成瘤性。结论 :LAPTM 4B基因能影响细胞增殖的调节 ,促进NIH3T3细胞的增殖 ,并使NIH3T3细胞具有成瘤性 ,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何静邵根泽周柔丽
关键词:肝癌基因LAPTM4B细胞增殖成瘤性
N-乙酰氨基乳糖PEG苷及其二聚体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作者设计、合成了N-乙酰氨基乳糖PEG单苷、二聚体及其不同端基异构的组合体,并进行了抗癌转移活性实验.
李庆苏斌李辉高拥军李中军索塔琳周柔丽
关键词:二聚体化学合成
文献传递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个临床检测指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检测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101例IM患儿发热天数与多种检测指标,如EB病毒DNA(DNA copies of Epstein-Barr virus,EBV-DNA)、EB衣壳蛋白(viralcapsidantigen,VCA)抗体、异型淋巴细胞、血液中WBC和ALT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IM患儿的发热天数与多种检测指标的关系用散点图趋势分析提示,不同的检测指标随着发热天数变化趋势不同。IM患儿在发热早期和中期(发热8 d内),EBVDNA和IgG-VCA的检出阳性率较高(分别是77.2%和76.9%);发热后期EBV-DNA和IgG-VCA(发热12 d后)迅速下降。结论在IM患儿发热的初期和中期检测EBV-DNA和VCA的IgG抗体,有助于患儿的特异性诊断。
伏洁崔红周士新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DNA
层粘连蛋白对晚G_1期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被引量:5
2007年
为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作用,采用脉冲标记计数有丝分裂百分率(percentage labeling mitosis,PLM)法测得体外培养人胃癌(BGC-823)细胞周期时间为41h,其中G1期时间为24.5h.分裂细胞脱离法获取分裂期细胞,继续培养23h,在细胞运行进入G1晚期时,将其置于LN0、0.11、0.55、1.10μmol/L基质上孵育4h;细胞荧光光度计检测晚G1期细胞内Ca2+浓度、钙调蛋白、DNA含量.结果显示,LN与其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内Ca2+浓度、钙调蛋白、DNA含量增加,尤以在0.55μmol/LLN作用显著(P<0.001).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证明,cPKC-α呈现表达,提示LN与其受体结合可增强其细胞cPKC-α的活性;分析G1期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LN可诱导c-Myc蛋白呈现高表达,提示LN与其受体结合增强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基因表达;在LN作用前后的BGC-823细胞均未检测到Bax蛋白表达.结果提示,在人胃癌(BGC-823)细胞G1/S期交界处,层粘连蛋白与其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诱导钙调蛋白的释放,其含量增加,增强蛋白激酶C的活化,导致细胞内DNA含量增加、G1/S期细胞周期蛋白与CDK表达增强、诱导原癌基因c-Myc呈持续表达状态,而凋亡基因Bax不表达.
孟书聪董晓敏张莎林明黄应申肖军军
关键词:层粘连蛋白
新型有机硒化合物双硒唑烷-1的动物体内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检测新型有机硒化合物双硒唑烷-1(Ethaselen-1,Eb1)的动物体内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建立Lew-is肺癌(Lew is lung cancer,LLC)皮下移植瘤C57/BL鼠动物模型,选取25.0 mg/kg和12.5 mg/kg两个剂量的Eb1作为实验药物,以左旋咪唑(levam isole,LMS)2.0 mg/kg作为阳性对照,以溶剂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阴性对照,于接种肿瘤后第2天开始向C57/BL鼠腹腔连续注射7 d药物,探讨Eb1对正常及肿瘤鼠的相对脾重、脾淋巴细胞转化活性、自然杀伤(natural k iller,NK)细胞活性、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ymphok ine-activated k iller,LAK)细胞活性及淋巴细胞CD4+,CD8+亚群阳性细胞百分数的影响。结果:高剂量Eb1能够使正常鼠和肿瘤鼠的相对脾重增加150.59%和122.55%,脾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增加162.25%和561.98%,NK细胞活性增加78.60%和219.42%,脾淋巴细胞CD4-CD8+亚群阳性细胞百分含量增加104.72%和105.87%,高剂量Eb1亦能使肿瘤鼠的LAK细胞活性增加195.1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有机硒化合物Eb1在C57/BL小鼠体内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王怡瑞肖军军董晓敏孟书聪邓声菊况斌严俊赵芳曾慧慧
关键词:有机硒化合物抗体生成免疫活性小鼠
合成紫花茄皂苷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合成紫花茄皂苷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方法:采用酸性磷酸酶(ACP)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电镜观测BEL-7402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合成紫花茄皂苷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72h的IC50为6·5μg/ml。皂苷可引起细胞形态的明显改变。细胞经皂苷作用6h和12h后,凋亡率显著增加。结论:合成紫花茄皂苷对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浓度相关性,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马朋曹同涛宋晓冬张页
关键词:皂苷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肝癌细胞
一种N取代4,6-二氯靛红的抗癌机制研究
2018年
目的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研发新型抗癌药,揭示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医学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4,6-二氯靛红衍生物(FMDOS)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酸性磷酸酶法检测FMDCIS对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观察在FMDCIS作用下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FMDCIs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于25℃离心分离可溶性的微管蛋白二聚体与不溶的聚合微管蛋白,检测FMDCIS处理组和对照组HepG2细胞内微管组装水平的差异;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MDCIS所致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中关键调控蛋白的改变;荧光染料单丹磺酰戊二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检测自噬小体的变化。结果FMDCIS对人肝癌HepG2和BEL-7402细胞,以及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均有显著的杀伤效果,其中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果最强,其IC50为0.57μg/mL。而FMDCIS对人胎肝细胞L02的Ic50为1.67μg/mL,明显高于HepG2细胞,表明FMDCIS对胎肝细胞的毒性相对较弱。光镜显示,FMDCIS作用后的HepG2细胞铺展能力丧失并变成圆形。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在FMDCIS孵育6、12和24h后,G2/M期占比分别为(10.2±0.5)%、(71.3±1.3)%、(82.3±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38,P〈0.01,表明FMDCIS可将HepG2细胞阻断于G2/M期。此外,随着FM—DCIS作用时间的延长,G2/M峰左移,提示发生了染色体丢失和有丝分裂灾难。对照组HepG2细胞内可溶性微管蛋白与不溶性聚合微管蛋白之比值为1.01±0.02,而在FMDCIS给药组孵育24h后,可溶性与聚合微管蛋白比值增加到2.01±0.23(F=10.38,P〈0.01),表明FMDCIS具有秋水仙素样的抗微管药活性,可抑制细胞内微管组装。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在FMDCIS作用下,HepG2细胞内周期蛋白CyclinB1含量增高,F
杨玉林赵翔张页
关键词:靛红抗癌药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周期蛋白微管蛋白有丝分裂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