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解剖学教研室

作品数:150 被引量:644H指数:14
相关作者:刘正津米俊达朱红星吴毅田兴梦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1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8篇医药卫生
  • 31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9篇可视化
  • 37篇三维重建
  • 24篇可视化人体
  • 23篇解剖学
  • 19篇断层解剖
  • 19篇断面解剖
  • 18篇图像
  • 17篇可视化研究
  • 13篇教学
  • 12篇磁共振
  • 11篇手术
  • 10篇肝脏
  • 10篇薄层断面
  • 9篇三维可视化
  • 9篇可视人
  • 9篇成像
  • 7篇虚拟手
  • 7篇虚拟现实
  • 7篇医学图像
  • 7篇数字化

机构

  • 148篇第三军医大学
  • 29篇第三军医大学...
  • 17篇第三军医大学...
  • 16篇重庆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4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妇幼保...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0篇张绍祥
  • 94篇谭立文
  • 37篇李恺
  • 32篇刘正津
  • 27篇李七渝
  • 25篇邱明国
  • 23篇刘光久
  • 13篇单锦露
  • 10篇吴毅
  • 10篇罗洪艳
  • 10篇郭燕丽
  • 9篇郑小林
  • 8篇张伟国
  • 8篇邱全光
  • 8篇陈刚
  • 7篇林支付
  • 7篇陈金华
  • 7篇宋林
  • 6篇董世武
  • 6篇应大君

传媒

  • 47篇第三军医大学...
  • 24篇全国首届数字...
  • 9篇中国医学影像...
  • 9篇局解手术学杂...
  • 5篇解剖学杂志
  • 4篇2008年(...
  • 3篇中国介入影像...
  • 3篇中国解剖学会...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医用生物力学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重庆医学
  • 2篇医学教育研究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解剖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10篇2009
  • 21篇2008
  • 40篇2007
  • 12篇2006
  • 13篇2005
  • 10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3篇1996
  • 6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数字化模型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吴毅张绍祥谭立文
关键词:可视化人体男性泌尿生殖系统
屈光参差性弱视Brodmann17、18、19区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 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 I)技术,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8例正常志愿者枕叶视皮层兴趣区BOLD-fMR I数据,比较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及弱视眼屈光矫正前后皮层神经元活动范围的不同,并与正常组对比,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结果弱视眼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范围在B rodm ann17、18、19区均明显小于对侧眼。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明显增高,激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正屈光不正可部分提高弱视眼所属视觉皮层的活动能力,但其应高级别纹周皮层、纹旁皮层及低级别纹状皮层仍存在明显的功能损害。
李传明王健余琼武汪辉周杨谢兵邱明国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皮层损害功能磁共振
计算机辅助的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微血管构筑三维重建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测恶性胶质瘤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图片处理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微血管构筑的三维重建。结果成功构建了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微血管的三维结构。胶质瘤微血管与正常脑微血管迥然不同,其分布、分枝和走行怪异,在三维构筑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完全遵从由大到小的分级规律,而且某段可向外呈盲管状膨出,部分血管为两端均不通的盲管。结论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微血管不仅丰富,而且具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这一特点对于认识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三维结构特性、构建数字化肿瘤微血管模型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上可能有重要意义。
王清良卞修武蒋雪峰张绍祥
关键词:胶质瘤血管生成微血管构筑三维重建
基于可视人的帕金森病手术靶点核团定位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利用中国首例女性可视人(Chinese visible humanⅡ,CVH2)头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集,为帕金森病深部脑电刺激术前的底丘脑核定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CVH2头部连续断层彩色图像并建立大脑标准空间坐标系,通过颅内常用定位标志-前后连合将21例健康成年人头部横断位和冠状位3.0T核磁共振成像T2序列图像配准到CVH2大脑标准空间中,利用与底丘脑核毗邻的红核中心坐标来检验配准精度以及该定位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使用该方法定位21例核磁共振成像图像中左右红核的X、Y、Z坐标平均误差(及标准差)为:X方向上为0.33 mm(0.21)、0.40 mm(0.25),Y方向上为0.52 mm(0.39)、0.44 mm(0.36),Z方向上为0.64 mm(0.43)、0.64 mm(0.41)。经配准后两者红核中心的X、Y、Z坐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CVH2头部连续断层图像数据集,经与核磁共振成像图像进行空间配准后对定位与底丘脑核毗邻的红核中心具有较高精度,能够为帕金森病深部脑电刺激术前的底丘脑核定位提供参考。
荣晶晶李七渝谭立文张绍祥
关键词:可视人帕金森病底丘脑核
肾脏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建立中国人肾脏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 应用中国首套男、女性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 ,在VRM计算机平台上建立人体肾脏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肾脏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该模型能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和连续的任意方位的切割 ,并能清晰地显示出各个切割面的断面解剖结构。结论 可视化肾脏能够实现肾脏及周围结构的任意方位的断面解剖 。
王洛夫张绍祥江军郭燕丽王平安谭立文刘正津靳风烁
关键词:肾脏可视化虚拟手术
原位及游离肝脏可视化数据集获取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建立可供计算机自动识别与三维重建的高精度人体原位肝脏和游离肝脏可视化数据集。方法采用管道灌注法对肝脏进行灌注填充,经数控机床逐层铣切,完成断面图像数码摄影。结果获取无缺损的连续薄层横、冠、矢状断面可视化肝脏图像数据集。结论经灌注后铣切获取的薄层肝脏断面图像能够更好地展示肝内管道系统的断面解剖学数据,有利于计算机准确而快捷地识别与完成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重建。
李恺张绍祥谭立文刘正津
关键词:肝内管道灌注解剖学
颈椎钩突邻近结构薄层断面与MRI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阐明颈椎钩突在薄层断面和MRI断面图像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颈椎退行性疾病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选取5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CVH)数据集中C3-C7椎体上缘清楚显示钩突的薄层断面图像,观察并测量钩突与邻近的椎动脉和颈神经的位置关系,选择对应平面的MRI断面图像对照分析。结果CVH数据集的薄层断面清晰显示颈椎钩突及其周围结构,在断面上测量并得出钩突与颈神经、钩突与椎动脉的距离的平均值,MRI清楚显示颈椎钩突及其邻近结构。结论将CVH数据集中的颈椎钩突平面的薄层断面与对应的MRI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可为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形态学参考。
刘光久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谢兵邱明国
关键词:颈椎钩突断层解剖学磁共振成像可视化人体
CPM教学法在药学和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为提高学员综合能力尤其是增强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能力,掌握有效的解剖学学习方法,我们在药学和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关键路径法(Crtical path method,CPM)教学,着眼于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训练对前期基础形态学课程教学的需求,在教学组织、方法引导、纠偏措施等方面设计,从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实施方式和考核评估等方面优化教学活动,显著提高了解剖学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董世武方彬吉应大君陈卫军李振强戴晓天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关键路径法教学
子宫脱垂患者骶主韧带MR三维重建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通过盆底磁共振成像(MRI)建立三维重建模型,将子宫脱垂患者骶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s,USL)和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s,CL)测量各参数与健康女性比较,探讨骶主韧带解剖改变的主要几何参数,从MRI三维重建角度客观评价子宫脱垂的各种盆底重建术。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确诊为子宫脱垂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健康女性20例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盆底MRI薄层扫描建立图像集,在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上行骶主韧带及盆腔器官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2组骶主韧带起止点、长度、体积、骶韧带弯曲度、骶韧带之间角度、同侧骶主韧带角度等参数值的变化。结果子宫脱垂患者组骶韧带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骶韧带角度大于对照组(P<0.05),主韧带测量参数无显著性差异。20例子宫脱垂患者中骶韧带起自骶骨2例(10%)、尾骨肌/骶棘韧带复合体16例(80%)、坐骨棘2例(10%);插入宫颈8例(40%)、阴道2例(10%)、宫颈和阴道10例(50%);主韧带起自同侧骨盆侧壁坐骨大孔,8例插入到宫颈(40%),4例到阴道(20%),8例到宫颈和阴道(40%);健康对照组中骶韧带起自骶骨6例(30%)、尾骨肌/骶棘韧带复合体13例(65%)、坐骨棘1例(5%);插入宫颈6例(30%)、阴道2例(10%)、宫颈和阴道12例(60%);主韧带起自同侧骨盆侧壁坐骨大孔,8例到宫颈(40%),2例到阴道(10%),10例到宫颈和阴道(50%)。结论 MRI三维重建能清楚显示盆底器官与子宫骶主韧带解剖关系及三维几何量化关系;骶韧带之间角度、骶韧带长度是子宫脱垂病变的重要参数,主韧带解剖几何参数变化与子宫脱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子宫脱垂各种盆底重建术的中心是骶韧带重建。
杨晓红徐惠成陈伟梁志清谢兵谭立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三维重建
腹膜后脏器的计算机三维可视化
目的:建立腹膜后重要脏器的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模型。 方法:应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选取从肾上腺顶部到肾脏底部的连续断面图像,在计算机上对肾脏等腹膜后脏器的断面图像轮廓进行数据分割,并对其行三维重建的立体显示...
吴毅刘光久邱明国谭立文李七渝李恺张绍祥
关键词:数字化可视人体三维重建腹膜后脏器三维可视化断面解剖医学图像
文献传递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