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品数:233 被引量:1,329H指数:18
相关作者:滕忠才范学锋韩柳莎乔丹娜刘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聊城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3篇期刊文章
  • 4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5篇农业科学
  • 14篇生物学
  • 6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0篇小麦
  • 62篇基因
  • 51篇锈病
  • 51篇叶锈病
  • 38篇马铃薯
  • 37篇病菌
  • 36篇小麦叶
  • 36篇链霉菌
  • 35篇小麦叶锈
  • 31篇抗叶锈病
  • 25篇玫瑰黄链霉菌
  • 24篇马铃薯疮痂病
  • 24篇疮痂
  • 23篇锈菌
  • 22篇叶锈菌
  • 21篇小麦叶锈病
  • 21篇抗病
  • 17篇小麦抗叶锈病
  • 17篇玫瑰黄链霉菌...
  • 15篇菌株

机构

  • 224篇河北农业大学
  • 20篇中国农业科学...
  • 8篇河北北方学院
  • 5篇保定学院
  • 4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河北科技师范...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聊城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唐山师范学院
  • 2篇南开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北京市农林科...
  • 2篇保定广播电视...
  • 1篇河北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篇衡水学院
  • 1篇邢台学院
  • 1篇河北省生物研...

作者

  • 154篇刘大群
  • 64篇杨文香
  • 51篇李亚宁
  • 35篇孟庆芳
  • 30篇张汀
  • 25篇李星
  • 23篇李在峰
  • 21篇闫红飞
  • 20篇王海燕
  • 18篇赵伟全
  • 16篇王树桐
  • 14篇曹克强
  • 12篇张娜
  • 11篇宋萍
  • 11篇李瑞军
  • 10篇张艳杰
  • 10篇于秀梅
  • 9篇魏学军
  • 9篇张艳俊
  • 9篇朱杰华

传媒

  • 33篇河北农业大学...
  • 1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6篇华北农学报
  • 1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2篇河南农业科学
  • 11篇江苏农业科学
  • 9篇植物病理学报
  • 8篇植物遗传资源...
  • 7篇农药学学报
  • 7篇中国植物病理...
  • 5篇植物保护学报
  • 5篇植物保护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技...
  • 3篇微生物学报
  • 3篇中国生物防治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作物杂志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3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6篇2017
  • 9篇2016
  • 12篇2015
  • 13篇2014
  • 17篇2013
  • 9篇2012
  • 9篇2011
  • 24篇2010
  • 18篇2009
  • 17篇2008
  • 21篇2007
  • 28篇2006
  • 10篇2005
  • 3篇2004
2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麦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检测抗叶锈相关黑麦染色质向小麦的转移
2013年
利用黑麦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对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45和其背景材料Thatcher进行PCR扩增,在TcLr45中获得了单一条带,而在Thatcher中则扩增出2条与其大小不同的条带。进一步利用49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进行扩增,经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该片段为TcLr45特有片段。经TcLr45×Thatcher F2分离群体验证,该标记与Lr45基因连锁距离较远。对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片段长度为650 bp,与该引物在黑麦中的扩增序列有差异(643 bp),进一步经BLAST2对这2个序列分析,相似性为97%,表明该片段为由黑麦向小麦转移的外源片段。100个小麦品种检测中有16个品种扩增出与TcLr45相同的条带。
刘春燕郭楠闫红飞刘大群
关键词:黑麦抗叶锈基因SCAR标记
对张北小菜蛾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被引量:10
2009年
小菜蛾是河北坝上错季蔬菜生产区最重要的害虫,为了探索对其无公害治理方法,以张北的小菜蛾为试虫,测定了33株球孢白僵菌对其幼虫的僵虫率,从中筛选出5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有较高致病力的菌株;从致死中浓度(LC50)和致死中时(LT50)的测定结果分析,BD-B026菌株的毒力最高,其处理后7d的LC50为0.47×105个/mL孢子,含1.0×108个/mL孢子菌液的LT50为(1.57±0.027)d,对小菜蛾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张立红李瑞军陆秀君张永军董建臻杨向东陶晡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小菜蛾生物测定
CIMMYT小麦Pavon 76和PBW 343叶锈成株抗性QTL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CIMMYT(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多数携带成株慢锈基因,Pavon 76和PBW343在田间对我国叶锈菌种表现为抗病,其可能携带有多个成株慢锈QTL位点。为了检测和定位Pavon 76和PBW 343中的成株慢锈QTL位点,以Pavon 76和PBW 343杂交、多次自交获得的包含有17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将其种植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田和CIMMYT的Obregon小麦试验田,分别接种不同的小麦叶锈菌混合小种进行田间抗叶锈鉴定,获得群体的表现型数据,同时利用480个在亲本间有多态性的DArT(多样性序列芯片技术)标记检测178个家系,获得群体的基因型数据。结合表现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利用Map Manager QTXb20和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在2个环境共检测到4个QTL位点。其中位于1BL染色体上来源于亲本Pavon 76的QTL位点解释5.5%的表型变异,另外3个QTL位点都来源于亲本PBW 343,其中的2个QTL位点位于1AL和2DL染色体上且只在墨西哥试验点检测到,分别解释7.0%和4.3%的表型变异,另外1个QTL位点只在保定试验点检测到,位于3AL染色体上,解释5.7%的表型变异。位于1A和3A染色体上的QTL可能为新的成株抗叶锈QTL,其丰富了现有的小麦成株慢锈基因库,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培育持久抗病品种。
郑嫚嫚王翠芬李欢李在峰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QTL作图
小麦STK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根据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催化结构域Ⅰ和Ⅷ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TcLr19、TcLr35和感病对照Thatcher的cDNA为模板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PCR扩增,得到了6条通读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s)Lr19-RGA1、Lr19-RGA2、Lr19-RGA3、Lr35-RGA1、Lr35-RGA2和TC-RGA。在NCBI中用BLASTp比对发现,Lr19-RGA1、Lr19-RGA2、Lr19-RGA3、Lr35-RGA1和Lr35-RGA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STK)的催化结构域Ⅱ-Ⅷ。对序列分析还发现,它们与已克隆的STK类抗病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为进一步克隆小麦抗叶锈病相关基因提供了依据。
张楠王海燕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逆性的初步研究
2009年
通过平板培养测定菌落形成单位数(cfu值),研究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的抗逆性。结果表明:菌株在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pH 6-9为适宜菌株生长的范围;该菌株有较强的耐盐性,0.4%-0.8%NaCl对菌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0℃和50℃处理10-60 min对孢子的存活影响较小,55℃处理30-60min和60℃处理10-60 min对孢子的存活影响较大;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与80%多菌灵、10%吡虫啉相容性较好,两种农药对菌株的EC50分别为2.31 mg/mL和8.82 mg/mL,而菌株与70%甲基托布津、4.5%高效氯氰菊酯和10%苯醚甲环唑相容性较差,EC50分别为0.25、0.10、0.86 mg/mL。
李响孟庆芳赤国彤郑蒙刘大群
关键词: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逆性EC50
小麦隐匿柄锈菌与小麦互作不同阶段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新小种的出现和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不断被克服。小麦隐匿柄锈菌与小麦互作不同阶段差异表达谱分析对于揭示该病菌致病的分子机制,进而有效防控小麦叶锈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转录组分析小麦隐匿柄锈菌致病生理小种与感叶锈病小麦品种MuTcLr19亲和互作后期(6 d)与互作早期(6、12、24 h)差异基因表达谱,实验以亲和互作早期(MIQ)为对照组,亲和互作6 d(MI6d)为实验组。【结果】测试结果表明,上调表达基因19275个,下调表达基因4548个。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代谢过程、催化活性、细胞过程、单组织过程、细胞内的细胞器、核酸结合和水解酶活性、氮化合物代谢、细胞代谢过程等。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共参与了109条通路,筛选出囊泡运输中SNARE的相互作用通路、卟啉和叶绿素代谢通路及ABC转运通路和病原菌的致病相关。随机取来自这3条通路的5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达趋势与转录组表达谱结果一致。【结论】小麦隐匿柄锈菌在早期表达的差异基因注释到的功能更多与小麦隐匿柄锈菌致病性有关,后期表达的差异基因大部分与小麦隐匿柄锈菌的生长代谢有关,早期与后期表达的基因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小麦隐匿柄锈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崔立平张瑞丰范学锋张维宏张维宏刘大群
关键词:差异表达分析
甘薯茎线虫分离方法的改进
本文将分离线虫常用的漏斗分离法和浅盘分离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一种适合防治试验中测定药剂对线虫击倒率的甘薯茎线虫的分离方法。通过增大分离水体、提高水体中氧气的含量、调整病薯块大小、减小病薯包装、超声波分散线虫等方法,使线虫...
武志朴杨文香李亚宁张汀刘大群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
Men-myco-93-63生物制剂防治瓜类白粉病药效试验
通过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Men-myco-93-63生物制剂对黄瓜和甜瓜白粉病的防治效应。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先施用生物制剂的100、200倍液后接种病原菌,可显著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防效达到89.9%和...
赤国彤李亚宁孟庆芳冯丽娜张汀刘大群
关键词:生物制剂瓜类白粉病防效
文献传递
双重PCR技术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利用双重PCR技术快速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和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a)。【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马铃薯环腐病菌pCS1质粒上纤维素酶A基因序列,对比近缘种及马铃薯上几种重要病原菌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CMS1/CMS2,将设计的引物与已发表的PCR检测马铃薯黑胫病菌特异性引物ECA1f/ECA2r结合,经过条件优化后,建立了双重PCR体系。【结果】利用引物CMS1/CMS2扩增出了1条913 bp的马铃薯环腐病菌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100 fg.μL-1,在细菌数上达105CFU.mL-1。利用双重PCR体系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进行扩增,可获得913和690 bp的2条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600 fg.μL-1,在细菌数上达5×105 CFU.mL-1。【结论】成功建立了双重PCR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技术体系,该技术能够同时快速可靠地检测出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
韩广涛杨志辉朱杰华赵冬梅韩彦卿
关键词:马铃薯黑胫病菌双重PCR分子检测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抗病性鉴定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2年
小麦野生近缘植物具有优良的抗病特性,是改良普通小麦的宝贵遗传资源,是基因改良和培育高产、优质和高抗病性小麦的基础。为此,主要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等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简述,阐述了利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进行小麦主要病害的抗病性鉴定研究进展,包括苗期及成株期鉴定、温室及田间试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等,指出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与普通小麦直接或间接杂交转移优异基因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魏学军张娜闫红飞杨文香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抗病性鉴定
共2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