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作品数:2,541 被引量:16,663H指数:70
相关作者:丘东洲罗建宁姚鹏沈敢富张立生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17篇期刊文章
  • 598篇会议论文
  • 119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2,210篇天文地球
  • 129篇石油与天然气...
  • 80篇生物学
  • 49篇经济管理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6篇理学
  • 18篇水利工程
  • 17篇矿业工程
  • 15篇历史地理
  • 14篇建筑科学
  • 14篇农业科学
  • 12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文化科学
  • 5篇机械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冶金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458篇地质
  • 364篇盆地
  • 344篇矿床
  • 303篇成矿
  • 217篇地球化
  • 217篇地球化学
  • 182篇地层
  • 131篇找矿
  • 126篇三叠
  • 126篇铜矿
  • 126篇锆石
  • 123篇羌塘
  • 116篇青藏高原
  • 114篇层序
  • 112篇岩石
  • 106篇青藏
  • 104篇同位素
  • 101篇油气
  • 99篇金矿
  • 98篇羌塘盆地

机构

  • 2,536篇成都地质矿产...
  • 269篇成都理工大学
  • 17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5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6篇中国科学院
  • 43篇国土资源部
  • 38篇中国石油天然...
  • 35篇四川里伍铜业...
  • 3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8篇中国石油化工...
  • 26篇吉林大学
  • 23篇四川省地质矿...
  • 23篇中国石油
  • 20篇中山大学
  • 17篇四川省地质调...
  • 15篇南京地质矿产...
  • 14篇山东科技大学
  • 1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3篇西安地质矿产...

作者

  • 152篇潘桂棠
  • 132篇邹光富
  • 128篇王剑
  • 121篇王立全
  • 98篇牟传龙
  • 92篇李光明
  • 88篇江新胜
  • 86篇许效松
  • 86篇尹福光
  • 84篇朱弟成
  • 83篇廖忠礼
  • 73篇朱同兴
  • 69篇付修根
  • 61篇汪正江
  • 57篇莫宣学
  • 57篇耿全如
  • 56篇丁俊
  • 56篇谭富文
  • 53篇刘宝珺
  • 52篇姚鹏

传媒

  • 440篇沉积与特提斯...
  • 102篇地质通报
  • 77篇四川地质学报
  • 61篇岩相古地理
  • 59篇矿物岩石
  • 53篇矿床地质
  • 48篇中国地质
  • 48篇地质学报
  • 47篇岩石学报
  • 42篇沉积学报
  • 34篇地质论评
  • 33篇矿物学报
  • 26篇地球学报
  • 26篇地学前缘
  • 26篇矿物岩石地球...
  • 26篇青藏高原及邻...
  • 23篇地球科学(中...
  • 2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9篇地质与勘探
  • 19篇古地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19
  • 6篇2018
  • 21篇2017
  • 27篇2016
  • 59篇2015
  • 130篇2014
  • 176篇2013
  • 181篇2012
  • 127篇2011
  • 147篇2010
  • 136篇2009
  • 178篇2008
  • 114篇2007
  • 139篇2006
  • 103篇2005
  • 106篇2004
  • 109篇2003
2,5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西藏石炭——二叠纪皱纹珊瑚的地理区系
<正>前言本文依据石炭—二叠纪褶皱珊瑚不同的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以界山大坂—多玛—改则县茶布区—东巧一线,接怒江断裂为界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生物区系,即该线以北的古特提斯海生物区系和以南的冈瓦纳生物区系。前者,以具鳞板的中国...
范影年
文献传递
藏南地区的泥盆系
<正>前言藏南地区的泥盆系主要分布在珠穆朗玛峰北侧,呈条带分布,近东西走向,东起定结县萨尔附近,西到吉隆县拢达一带。这里的泥盆系是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在1974年的科考报告中首先肯定的,他们在聂拉木凉泉地区测制了剖面...
饶靖国喻洪津
文献传递
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甲马矿床存在5类矿体:一是产于层夕卡岩带即多底沟组碳酸盐岩与林布宗组细碎屑岩过滤带中的层状-似层状矿体;二是产于多底沟组顶部的似层状-脉状矿体;三是产于林布宗组底部的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四是产于斑岩体(脉)内外接触带的矿...
邓军潘凤雏李胜荣姚鹏王庆飞
关键词:同生断裂成矿模式铜矿床多金属矿床
文献传递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前言被引量:13
1992年
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塑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从而指导同此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的找寻,并恢复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在国外,不仅对各时代的古沙漠沉积作了广泛的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油田。然而在我国,古沙漠相的研究工作极其薄弱,缺乏系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还属于一个空白。为此,笔者遂从地层古生物工作转而侧重风成沉积作用和古沙漠相的探讨。
江新胜陈乐尧李玉文
关键词:沉积盆地沉积环境风成沉积沉积学古纬度
贵州泥堡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被引量:18
2014年
为揭示泥堡金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对泥堡金矿床两类矿体中的萤石、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热力学和单个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层控型矿体为早期成矿阶段的产物,其中的脉石矿物萤石中发育了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20~260℃,盐度为0.00%~2.00%NaCleq,密度为0.54~1.03g/cm3;断裂带型矿体方解石中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CO2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三相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主要为100~200℃,盐度为3.00%~6.00% NaCleq,密度为0.69~1.00 g/cm3.计算得到早期成矿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40~80MPa,成矿深度为1.5~3.0 km;断裂带型矿体中流体的捕获压力为30~40MPa,成矿深度为1.0~2.5 km.反映出初始流体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并含CO2及CH4、N2等有机气体成分的特点.流体混合是导致成矿早期阶段矿质初步富集形成层控型矿体的原因,后期的断裂带活动引发的流体沸腾是形成断裂带型矿体的原因.
王疆丽林方成侯林张锦让彭正朱斯豹吴松洋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卡林型金矿成矿流体滇黔桂
国外沉积学期刊文献摘要选登
1990年
一、日耳曼盆地西南部三叠系Giskeuper组一个蒸发岩-红层层序的动力地层学本文根据日耳曼陆表盆地西南部Giskeuper组三元谱系地层分析进行了蒸发岩堆积的动力学研究: 1.不同的地层类型中,最重要的有:(1)含海相动物群的薄层碳酸盐段;(2)含透石膏的块状硫酸盐,表明石膏是在很浅的水下沉淀的;(3)具各种沉积构造的薄层石膏砂岩,
王承书
关键词:蒸发岩地层分析砂岩体碳酸盐沉积碎屑流
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水化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报告
秦建华杜谷潘桂棠冉敬王小龙
项目研究的主要目标为:  1、定量获得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流域内现代地表化学风化通量和化学风化速率;  2、定量获得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流域内由化学风化摄取的大气CO_2净消耗率;  3、阐明控制青藏高原东部现代地表化学风化速率...
关键词: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东南亚缅泰老柬越五国主要矿产成矿规律
本文介绍了东南亚缅泰老柬越五国主要矿产分布概况,就成矿带的划分进行了简述,东南亚五国主要矿产的形成时代从早到晚可划分为7个时期:早-中元古代成矿期、奥陶纪成矿期、泥盆-石炭纪成矿期、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成矿期、晚三叠世-早...
林方成刘朝基李兴振张林奎石洪召
关键词:矿产分布成矿带成矿规律地质构造优势矿产
文献传递
西南三江地区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该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洋壳俯冲、陆-弧碰撞和陆内会聚等一系列大地构造事件。本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向强烈,成矿条件优...
邹光富毛英毛琼李芳扬凯
关键词:西南三江地区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CRETACEOUS-TERTIARY DESER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DESERT SEDIMENTOLOGY
1992年
The special issue deals with the Cretaceous-Tertiary deser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relevant sedimentological problems about deserts.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between 101°10'- 107°00'E and 28°00'-30°40′ N. The ancient desert study is so little in China that there has not been a systematic report about it up to now. Based on the study in many ways on Cretaceous-Tertiary deserts in southwestern China, plentiful data have been obtained. Though it is still a bit rough, the study is a good beginning of the ancient desert study in China. The main ideas and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江新胜陈乐尧李玉文
关键词:FACIESDESERTDEPOSITIONAL
共25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