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

作品数:149 被引量:821H指数:14
相关作者:徐麦玲徐雪刘磊宣丹旦裘昊旻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8篇风湿
  • 28篇关节炎
  • 22篇细胞
  • 21篇痛风
  • 20篇类风湿
  • 18篇性疾病
  • 18篇狼疮
  • 16篇红斑
  • 16篇红斑狼疮
  • 15篇系统性红斑
  • 15篇系统性红斑狼...
  • 14篇尿酸
  • 14篇免疫
  • 13篇风湿性
  • 12篇血管
  • 12篇类风湿关节炎
  • 12篇风湿关节炎
  • 11篇炎症
  • 10篇湿病
  • 10篇关节

机构

  • 147篇复旦大学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市血液中...
  • 3篇金华市中心医...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华医学会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河北以岭医院
  • 2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83篇邹和建
  • 32篇薛愉
  • 23篇万伟国
  • 23篇吕玲
  • 19篇徐雪
  • 14篇朱小霞
  • 13篇宣丹旦
  • 11篇杨雪
  • 9篇张炯
  • 8篇梁敏锐
  • 8篇裘昊旻
  • 8篇王久存
  • 8篇陈宇明
  • 7篇关明
  • 7篇姜莉
  • 7篇高香
  • 7篇吴文育
  • 7篇刘磊
  • 6篇楚海燕
  • 6篇顾昳丽

传媒

  • 33篇中华风湿病学...
  • 16篇上海医药
  • 9篇临床内科杂志
  • 8篇内科理论与实...
  • 7篇上海医学
  • 6篇现代免疫学
  • 5篇复旦学报(医...
  • 4篇中国免疫学杂...
  • 3篇药物不良反应...
  • 3篇中华全科医师...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9篇2017
  • 5篇2016
  • 13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20篇2012
  • 13篇2011
  • 23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3篇2003
1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湿性疾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例不同免疫抑制治疗后病毒再激活的随访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观察12例风湿性疾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接受不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对HBV再激活的影响,并评估对不同免疫抑制剂是否均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确诊风湿性疾病合并HBV感染的12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在随访期间定期检测患者肝功能、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16~48个月).4例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其中2例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最终出现HBV再激活,经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两者的HBV复制均得到控制.5例接受DMARDs治疗和3例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TNFBA)治疗的患者均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且在随访中均未出现HBV再激活.结论 风湿性疾病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出现HBV再激活.对需要接受激素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推荐在治疗开始前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而DMARDs和TNFBA对风湿性疾病合并HBV感染患者而言,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尽管DMARDs和TNFBA治疗后引起HBV再激活的风险较低,在治疗过程中仍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HBV DNA和肝功能水平.
喻一奇宣丹旦王佳俐邵凌云张文宏邹和建
关键词:风湿性疾病糖皮质激素类抗风湿药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
地塞米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细胞因子分泌及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白细胞介素(IL)-17、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和Th17、Tc17、Th1、Tc1等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 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PBMCs分空白孔、佛波酯(PMA)/离子霉素(Ionomycin)孔、PMA/Ionomycin+地塞米松(DEX)孔行体外培养,运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表达Th17、Tc17、Th1、Tc1等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及PBMCs培养上清中IL-17、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SLE组患者血浆IL-17[138.98(84.82~187.04)ng/L]、IFN-γ[21.92(15.95~27.09)ng/L]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57.21(47.78~72.12)ng/L,13.43(7.04~17.37)ng/L].无PMA刺激条件下,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PBMCs中各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加入PMA刺激后,SLE患者PBMCs上清中IL-17的水平[(26.43±10.04)ng/L]和外周血Th17[(2.49±1.49)%]、Tc1[(44.89±16.43)%]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8.06±5.42)ng/L,(1.47±0.73)%,(31.41±9.05)%)(P均<0.05),SLE患者Th1、Tc17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地塞米松能明显抑制活化状态下的PBMCs分泌IL-17的水平[(16.72±6.09)ng/L](P<0.01),且显著下调Th17(1. 34±0.76)%、Tc1(34.62±17.25)%细胞百分比(P均<0.05),而地塞米松对IL-17的抑制作用更强.结论 SLE患者体内T细胞亚群及其相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地塞米松能干扰SLE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网络失衡的免疫病理过程,且对IL-17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SLE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室基础.
徐雪高香宣丹丹薛愉吕玲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辅助性T细胞地塞米松
库存血浆胆碱酯酶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观察库血保存天数与血浆胆碱酯酶 (cholinesterase,CHE)水平变化关系 ;探讨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 (acuteorganophosphoruspesticidepoisoning ,AOPP)抢救中合理选择用于换血疗法或者输入的血源。 方法 选取志愿供血者 1 0名 ,各抽取全血 2 0 0ml,完全按库血条件保存 ;逐日每份抽取血浆 2ml,快速测定血浆CHE值 ,重复2 1d ,血液中心当日抽血后即刻测定的血浆CHE值作为对照组。CHE测定用Roch公司的胆碱酯酶试剂盒 ,BeckManCx 9全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 库血保存天数为 1 1d以内与第 1 3天的血浆CHE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1 2d以上的其他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定基比均 <80 %。保存天数与血浆CHE值呈负相关 (r =- 0 .96 2 5 ,P <0 .0 1 )。曲线回归 y =0 .3835x3 - 1 0 .84 1x2 +3.0 1 2 9x +41 6 1 .4 ,R2 =0 .96 1 7。结论 随采血后库血保存天数的增加 ,血浆CHE值逐渐下降。在重度AOPP抢救中 ,以使用保留天数为 1 1d以内新鲜血浆为宜 ,尤以保存天数最短者为优。本报告为强调输入新鲜血浆 ,提供实验依据。
盛慧球钟沛霖王秀芹马升弟金振良邹和建
关键词:库血血浆胆碱酯酶杀虫药有机磷中毒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炎症条件下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
2018年
目的:探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炎症条件下,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i Tregs)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模式。方法:分别从正常DBA1/J和免疫后第35天的关节炎小鼠的脾脏细胞分选出CD19+细胞(N-B和CIA-B细胞),以此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观察其诱导Tregs生成的差异;经典方法制备i Tregs,将CIA-B细胞与i Tregs共培养,观察其对i Tregs自身的增殖及i Tregs表达CTLA-4的影响;观察i Tregs对CIA-B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表达的影响,并设立Transwell实验探讨作用机制。结果:CIA-B较N-B诱导更多Tregs的生成;CIA-B促进i Tregs的增殖并上调i Tregs细胞表面CTLA-4的表达,后者的作用是通过细胞直接接触的途径实现;同时,i Tregs促进CIA-B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且该作用也通过细胞直接接触途径而实现。结论:在CIA炎症条件下,i Tregs通过与B细胞的相互作用来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实现。
孔宁孙娟杨懿铭邹和建杨洁万伟国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B细胞共刺激分子
国外痛风治疗指南演变及比较被引量:11
2017年
痛风是因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肾脏及其他软组织诱发的一组炎症性疾病,且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近10年来,相关的国家(组织)根据临床研究证据相继发布了痛风的治疗指南并不断更新。文章对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治疗指南:2007年英国风湿病学会指南、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2014年多国专家发布的3e指南和2016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痛风治疗指南做一比较与总结,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刘磊薛愉朱小霞邹和建
关键词:痛风高尿酸血症别嘌醇非布司他秋水仙碱
痛风基础临床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已经从帝王病(King''''s disease)变成了常见病、多发病(king of the diseases)。和很多内科疾病一样,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
邹和建
文献传递
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女,45岁。因四肢麻木伴乏力1年余,加重3个月于2011年12月7日入院。2010年5月起患者出现手足麻木感,以肢体远端为主,无明显乏力,随后麻木感逐渐向近端发展,至9月出现肘膝关节以下肢体麻木伴乏力,双手持物力量下降,行走易疲劳。至2010年11月时麻木感发展至躯干及面部,双手端碗吃饭困难,下肢独立行走困难,下蹲后不能自行起身。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肌电图:周围神经损伤。脑脊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徐雪宣丹旦万伟国邹和建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首发表现脑脊液检查四肢麻木肢体远端
10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患者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受累的特点,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66例,比较狼疮性肝损害与无肝损害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并对狼疮性肝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6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狼疮性肝损害患者102例(18.02%)。狼疮性肝损害患者与无肝损害患者相比IgG较高[(18.65±8.64)g/L比(15.80±7.14)g/L,P<0.01],红细胞沉降率(ESR)较快[(22.85±9.30)mm/1h比(19.89±9.70)mm/1h,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较高(13.3±8.4比11.3±6.5,P<0.05),病程较短[(3.0±4.6)年比(4.2±6.0)年,P<0.05]。给予0.5~1mg/kg的甲泼尼龙和谷胱甘肽治疗后,70例(68.6%)患者在住院期间肝功能好转。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狼疮性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神经精神系统受累以及年龄≤18岁。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损害并不少见,对于SLEDAI积分高、病程短、IgG高、ESR快的患者考虑为狼疮本身引起的肝脏损害,使用常规剂量的激素和谷胱甘肽治疗后预后较好,年龄≤18岁及精神神经系统受累是发生狼疮性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宣丹旦邹和建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
Th17细胞对调节性B细胞的分化和IL-10分泌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Th17细胞对体外调节性B(Breg)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进一步分选初始T细胞,利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白细胞介素(IL)-6诱导其向Th17细胞分化后,与初始B细胞共培养,体外利用脂多糖(LPS)或抗-IgM抗体诱导初始B细胞向Breg分化。检测Th17细胞对CD19^+CD5^+CD1d^+和CD19^+CD11b^+Breg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对其分泌IL-10等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Th17细胞可抑制CD19^+CD5^+CD1d^+Breg细胞分化,并抑制IL-10的分泌,对TGF-β、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分泌并无明显影响。结论:Th17细胞体外可抑制Breg细胞分化和IL-10的分泌。
杨骥杨雪汪路曼李明
关键词:TH17细胞调节性B细胞分化
系统性硬化患者HMGB1和sRAGE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2年
研究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探讨这两种炎症性蛋白在SS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收集肢端型硬皮病(lSSc)30例、弥漫型硬皮病(dSSc)30例和正常人40例。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HMGB1、sRAGE的含量,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细胞中这两个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并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SSc和dSSc患者血浆HMGB1含量[(150.31±65.52)μg/L,(151.07±81.32)μg/L],高于正常对照组(112.89±60.57)μg/L(P均<0.05);两组患者血浆sRAGE[(395.06±158.38)ng/L,(425.57±212.35)ng/L]水平高于对照组(329.47±107.03)ng/L(P均<0.05)。两组患者血浆HMGB1和sRAGE的浓度分别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r=0.349,P<0.05;r=0.211,P<0.05)。两种类型硬皮病患者外周血细胞HMGB1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sRAGE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伴有累及肺部或肾脏的SSc患者血浆HMGB1、sRAGE水平明显高于无累及肺部或肾脏的患者(P均<0.05);抗组蛋白抗体或抗RNA聚合酶Ⅲ抗体阳性的SSc患者血浆HMGB1、sRAGE水平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组,而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组SSc患者血浆HMGB1、sRAGE水平低于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HMGB1和sRAGE在系统性硬化患者体内表达明显升高,提示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炎症反应,且这两个蛋白含量与某些临床实验室指标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其可能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重要作用,可望成为评价疾病严重性的新指标。
徐雪楚海燕梁敏锐吴文育王久存邹和建
关键词:MRNA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