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作品数:164 被引量:746H指数:12
相关机构: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6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9篇卒中
  • 32篇缺血
  • 30篇血性
  • 25篇血管
  • 23篇缺血性卒中
  • 18篇脑血
  • 17篇脑血管
  • 15篇血管病
  • 12篇动脉
  • 12篇脑血管病
  • 12篇急性
  • 11篇成像
  • 9篇预后
  • 9篇卒中患者
  • 7篇蛋白
  • 6篇队列研究
  • 6篇药物
  • 6篇抑郁
  • 6篇神经系
  • 6篇出血

机构

  • 16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6篇中国疾病预防...
  • 10篇中国疾病预防...
  • 8篇北京协和医院
  • 7篇山西省疾病预...
  • 6篇北京市神经外...
  • 6篇北京联合大学
  • 6篇北京航空航天...
  • 4篇中南大学
  • 4篇北京脑重大疾...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地坛医院
  • 3篇北京交通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临猗县疾病预...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3篇王拥军
  • 9篇李子孝
  • 7篇殷召雪
  • 7篇王安心
  • 7篇张梅
  • 7篇赵艳芳
  • 7篇王卓群
  • 7篇司向
  • 7篇谷鸿秋
  • 6篇赵性泉
  • 6篇王伊龙
  • 6篇马吉祥
  • 6篇姜勇
  • 6篇朱晓磊
  • 5篇高培毅
  • 4篇王春娟
  • 3篇陈霞
  • 3篇唐北沙
  • 3篇冯涛
  • 3篇沈宓

传媒

  • 6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3篇中国临床药理...
  • 8篇中华流行病学...
  • 6篇中国慢性病预...
  • 5篇科技导报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卫生质量...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心脑血管病防...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阿尔茨海默病...
  • 2篇协和医学杂志
  • 2篇医学教育管理
  • 2篇数据分析与知...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年份

  • 25篇2023
  • 37篇2022
  • 23篇2021
  • 23篇2020
  • 28篇2019
  • 9篇2018
  • 9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1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柳苷在脑缺血再灌注后抑制神经元自噬及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培养探索毛柳苷(salidroside,SAL)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溶剂组(12只)和SAL组(12只)。线栓法制作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 h后再灌注,而后即刻尾静脉注射150μL SAL(剂量10 mg/kg,每只实际用量0.22 mg),溶剂组注射同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不给药。缺血再灌注后24 h进行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ronal nuclei,NeuN)染色统计脑梗死率。取溶剂组小鼠全脑冰冻切片,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LC3B)分别与Neu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荧光共染,观察LC3B与梗死周边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共定位情况,以明确缺血再灌注后24 h产生自噬活动的主要部位。自噬标记物苄氯素1(Beclin-1)、自噬相关蛋白3(autophagy related protein 3,Atg3)分别与NeuN免疫荧光共染,进一步观察梗死周边区神经元自噬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Beclin-1^(+)/NeuN^(+)、Atg3^(+)/NeuN^(+)细胞在单位面积(1 mm^(2))内的个数。原代大鼠神经元培养10 d后进行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将细胞分为以下6组:对照(control,CON)组、OGD 1 h后复氧1 h(OGD 1 h)组、OGD 1 h后复氧4 h(OGD 4 h)组、SAL组、OGD 1 h后复氧1 h/全程SAL治疗(OGD^(+)SAL 1 h)组、OGD 1 h后复氧4 h/全程SAL治疗(OGD^(+)SAL 4 h)组,CON组和SAL组不进行OGD,SAL剂量50μmol/L。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标记物LC3B、Beclin-1、Atg3、Atg5和Atg7的相对表达量;CON组、OGD 4 h组细胞进行LC3B、NeuN免疫荧光共染,观察OGD后神经元内LC3B表达变化情况,并统计LC3B^(+)/NeuN^(+)细胞在单位面积(1 mm^(2))内的个数。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 h,SAL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8±1.4分vs.7.1±1.4分,P=0.0332)和脑梗死率(28
温少红刘宽赵顺英董雯陈青芳陈文涛叶维贞姜鸣钰刘向荣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自噬神经保护
整块石蜡包埋处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2019年
背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石蜡包埋工作中,将平均长度约3 cm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完整地包埋入蜡块中是上述科研工作必须步骤。目的:阐述一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整块石蜡包埋处理方法。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取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取材样本。为了便于连续切片后的组织学层面能够与磁共振成像的信息作精准同层比对,实验在组织石蜡包埋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包埋入蜡块中。结果与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合作方美国华盛顿大学血管成像实验室在斑块处理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种简易包埋方法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整块石蜡包埋,克服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整块包埋中的技术难点,为有类似工作需求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引用。
曹敬丽Marina S.Ferguson孙杰张东刘丽李子瑞王雅杰隋滨滨沈宓高培毅高培毅赵锡海苑纯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评价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Ⅳ期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2771例发病72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每次25mg(100mL),疗程14d。主要安全性终点为(90±7)d的全因死亡,主要有效性终点为(90±7)d的mRS评分,次要有效性终点为(7±2)d、(14±2)d的NIHSS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2月全国74家中心的2771例患者(全分析集),其中男性1890例(68.21%),女性881例(31.79%)。2672例受试者(符合方案集)完成90d随访,脱落率3.39%,剔除率0.18%。全分析集(2771例)中,安全性终点分析:90d全因死亡率为1.08%,研究者判定与研究药物有关及无法判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8%。有效性终点分析:治疗前、治疗第90天的mRS评分0~1分的比例分别为23.29%和63.80%,治疗前后差值均数为(1.36±1.32)分,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安全的。
李姝雅王伊龙王伊龙赵性泉刘丽萍赵性泉王拥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丁苯酞安全性
2014年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3 395个CDC和3 0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了解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政策能力、基础配置能力、培训指导能力、合作与参与能力、监测能力、干预与管理能力、评估能力和科研能力。结果(1)政策能力:23个(71.9%)省级、139个(40.6%)地市级和919个(31.2%)县(区)级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有现行慢性病防控相关规划。(2)基础配置能力:25个(78.1%)省级、136个(39.8%)地市级和529个(18.0%)县(区)级CDC设置了专门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部门。各级CDC有9 787人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占CDC总在岗人员的5.0%。68.1%的CDC配置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3)培训指导能力:2 485个(74.9%)CDC举办过慢性病防控相关培训班。2 571个(87.3%)县(区)级CDC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过指导。(4)合作与参与能力:CDC与媒体开展合作的比例最高(42.0%)。(5)监测能力:各级CDC开展死因监测的比例为73.8%;开展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比例均不到5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的比例分别为32.4%和29.9%。(6)干预与管理能力:各级CDC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干预的比例分别为69.1%和68.2%,开展其他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均不到40.0%。超过9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仅为17.4%和13.7%,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3.7%和80.4%,控制率分别为59.2%和55.2%。(7)评估能力:32.4%的卫生行政部门或CDC对本辖区慢性病应对情况开展了定期评估。(8)科研能力:省级CDC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地(市)和县(区)。结论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各级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呈稳步提高趋势,但总体仍较为薄弱;县(区)级CDC慢性病防�
司向翟屹朱晓磊马吉祥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日本脑卒中流行形势及其应对被引量:3
2021年
1951-1980年脑卒中曾是日本中老年居民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死亡率曾一度居发达国家首位,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西方国家。1965年日本脑卒中死亡率达到峰值(175.8/10万),此后以5%~7%幅度下降,到1980年下降至139.5/10万,其死因顺位成为第三位,到2010年下降至97.7/10万。日本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大幅下降,主要归于重要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政策和法规予以保障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并可利用现有监测系统和调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鉴于日本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与我国具有相似之处,其在脑卒中防控中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对我国有效防控脑卒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睿懿张娟邵瑞太翟屹赵文华梁晓峰
关键词: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
应用功能性步态评价预测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情况的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拟应用功能性步态评价(FGA)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跌倒预测。方法:选择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入院PD患者121例。由1名治疗师进行FGA测评,6个月后,另外一名神经病学医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收集其6个月内的跌倒情况,绘制FGA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并确定FGA预测跌倒的分界值、敏感性、特异性、似然比等。结果:FGA对未来6个月内的跌倒预测,其最佳分界值为18,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0.0%,似然比为4.03。结论:FGA可用于预测未来6个月内PD患者的跌倒,是较好的评价工具。
杨雅琴周亚楠王拥军冯涛
关键词:帕金森病跌倒
毛柳苷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对白介素4诱导蛋白1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及表型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毛柳苷在缺血性脑损伤后对白介素4诱导蛋白1(interleukin-4 induced protein 1,IL4I1)表达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3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毛柳苷组(17只)和生理盐水组(17只)。通过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 min拔栓实现再灌注),再灌注10 min后,毛柳苷组与生理盐水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按照10 mg/kg剂量注射毛柳苷(1 mg/mL)与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28 d。ELISA法检测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缺血再灌注后48 h、7 d、28 d血清中的IL4I1浓度。采用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ronalnuclei,Neu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标记神经元,观察缺血再灌注后7 d脑梗死体积。采用CD16/32、CD206和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后7 d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及突起的长度、数量变化。通过细胞实验探究IL4I1与小胶质细胞不同表型之间的联系。培养小鼠BV2小胶质细胞,设置M0型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INF-γ诱导BV2细胞极化为M1促炎型,使用IL-4和IL-13诱导BV2细胞极化为M2抗炎型细胞。BV2细胞诱导48 h后提取细胞蛋白,通过免疫印迹检测BV2细胞不同表型中IL4I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组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血清中IL4I1浓度下降(P=0.0302);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毛柳苷组脑缺血再灌注后7 d和28 d血清中IL4I1浓度增加(P=0.0229,P=0.0076)。毛柳苷组脑缺血再灌注后7 d脑梗死体积较生理盐水组降低(P=0.0389)。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毛柳苷组脑缺血再灌注后7 d缺血区周围小胶质细胞突起长度、突起数量、突起的分叉点及终末端点数量均增加(P=0.0040,P<0.001,P<0.001,P<0.001),皮层与纹状体区域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407,P=0.0032),皮层与纹状体区域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206,P=0.0075)。体外细胞实验B
刘文倩赵顺英叶维贞姜鸣钰陈文涛陈青芳温少红董雯刘向荣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
基于"临床问题"准确提炼"临床科学问题"被引量:1
2021年
开展临床研究应在研究起始阶段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基于临床实践发现的"临床问题"更多地关注临床决策需求,而不是临床研究的科学设计需求。所以,在临床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等方面,"临床问题"的表述往往不够清晰、准确,导致基于"临床问题"时常无法获得清晰的临床研究思路。因此,从发现"临床问题"到开展"临床研究",需要以"临床科学问题"作为桥梁,既准确表述临床需求,又从科学研究的视角采用科学设计的逻辑对临床需求进行梳理和分解。"临床科学问题"的提炼由临床工作者主导、临床研究方法学工作者配合完成。提炼"临床科学问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提出"临床问题"、确定研究目的、寻找恰当可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临床问题"分解为几个维度。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方面有所差异,所以应综合考虑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可投入的各种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从而选择恰当的临床研究方法。
肖丹席天舒
关键词:数据采集因果关系
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相关脑炎症状性发作临床与脑电图特征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总结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相关脑炎(以下简称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症状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影像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41例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明确诊断为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且有症状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1)临床特征:脑炎初期即出现症状性发作,表现形式为癫痫发作[34.15%(14/41)]、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FBDS,17.07%(7/41)]或二者兼有[48.78%(20/41)]。(2)影像学特征: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单侧或双侧颞叶内侧结构包括杏仁核和海马、海马旁回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87.80%(36/41)]和(或)杏仁核肿胀[65.85%(27/41)]。(3)脑电图特征:发作间期可见脑电背景变慢[53.66%(22/41)],包括弥漫性、广泛性慢波活动背景[50%(11/22)],其痫样放电呈单侧(8/14例)或双侧(6/14例),亦可呈双侧多灶性,部分患者尚可出现周期性痫样放电[12.20%(5/41)]。视频脑电图记录到症状性发作[78.05%(32/41)],FBDS约为59.38%(19/32),其中3例呈面-臂肌张力障碍发作叠加(FBDS+);癫痫发作和亚临床发作分别占46.88%(15/32)和12.50%(4/32)。(4)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免疫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78.05%(32/41)]、单纯糖皮质激素[12.20%(5/41)]或IVIg治疗[9.76%(4/41)];少数患者同时辅以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14.63%(6/41)]。(5)预后:共37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21.36±11.53)个月,完全无发作率达86.49%(32/37),停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比例约为56.76%(21/37)。结论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症状性发作以颞叶或围外侧裂发作为特点,FBDS为其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应尽早启动免疫治疗以提高预后良好率。
李承玉王圣松陈超史伟雄史伟雄邵晓秋
关键词:脑炎脑电描记术免疫疗法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比较传统logistic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ation study III,CNSR-Ⅲ)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报告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卒中病因分型等临床资料。采用分层10折交叉验证划分训练集(3325例)和测试集(369例),基于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ed decision trees,GBDT)、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机器学习方法和传统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mRS≥3分)的预测模型。采用ROC的AUC评价效度,Brier分数评价校准度,同时综合F1分数、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指标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共纳入3694例血糖异常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2.4±10.4岁,男性2408例(65.2%),3个月预后不良585例(15.8%)。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GBDT和XGBoost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43(0.814~0.872)、0.847(0.823~0.871)、0.845(0.819~0.871)、0.848(0.820~0.876),灵敏度分别为0.373(0.340~0.405)、0.679(0.629~0.728)、0.426(0.383~0.468)、0.634(0.583~0.686)。机器学习模型的AUC有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机器学习模型的灵敏度较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好(均P<0.05),所有模型的Brier分数提示校准度均良好(0.094~0.138)。结论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对血糖异常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区分度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待应用于更大样本量的队列进行验证。
杨佳蕾陈思玎孟霞姜勇王拥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