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26 被引量:99H指数:7
- 相关机构: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南阳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黄芪桂枝五物汤(HQGZ)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选取HQGZ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及潜在靶点;同时,通过GEO芯片挖掘技术、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挖掘RA疾病靶点;匹配有效成分及疾病靶点,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伦(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匹配后HQGZ治疗RA过程中含有40个有效成分,对应RA疾病靶点213个靶点,其中关键靶点有JUN、MYC、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4、MAPK1、RELA;共获得2652个条GO生物过程相关条目,GO的性物过程(BP)条目2348个,分子功能(MF)相关的条目208个,细胞组分(CC)条目96个,涉应激反应、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组分、转录调节活性、结合活性等;涉及与161条信号通路,包括液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及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通路等。结论HQGZ治疗RA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功能和多条通路进行作用,并在侧面验证了能改善RA并发心血管疾病,为进一步阐明HQGZ治疗RA的作用机制、开展实验验证提供依据。
- 郭嘉卞华单雨赵晶晶张潇文陈爽卞博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黄芪桂枝五物汤网络药理学
- 基于复杂网络结合关联规则的《傅青主女科》用药规律探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究妇科名著《傅青主女科》77首方剂的用药特色。方法:以文成堂刻本《傅青主女科》77方为数据源,先用Pajek5.07工具进行可视化处理的复杂网络分析,以中药作为结点构建复杂网络图,并将"共同出现"的中药配伍关系连成网络结构,再行关联规则挖掘,最后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傅氏用药频次>20的有6味,按照功能主治分为16类,对96味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6个有意义的网络聚类组,如C1健脾益气;C2养阴清热;C3补益肾阳;C4偏清热凉血;C5清热泻火,补益阴津;C6温经补血,理气化瘀。高频中药之间二联121组,三联513组,四联867组,如五联的熟地黄、人参、白术、白芍和当归。结论:傅氏以补气养血、培补正气为主,补虚药以当归为首,常配伍人参,白术次之,重视补气健脾化湿。常用的核心中药有白术、人参、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柴胡、黄芪,核心方剂有异功散、四物汤、清经散、右归丸、完带汤,复杂网络结合关联规则在挖掘核心中药和方剂方面有一定优势,可视化效果较好。
- 陈丽平陈丽平胡久略邢静宇杨淑慧李佳
- 关键词:傅青主女科复杂网络关联规则用药规律
- 逐淤清络散治疗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 2018年
- 目的探讨逐淤清络散外敷治疗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硫酸镁组30人采用硫酸镁进行外敷,云南白药组30人采用云南白药外敷,逐淤清络散组30人采用自拟组方逐淤清络散外敷,观察各组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有效治疗率以及治愈时间。结果逐淤清络散组的症状好转时间、有效治疗率以及对静脉炎的治愈时间均优于硫酸镁组(P<0.05)和云南白药组(P<0.05)。结论逐淤清络散治疗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疗效优于硫酸镁和云南白药。
- 李丽周洁
- 关键词:硫酸镁静脉炎
- 刺山柑治疗系统性硬化症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究及分子对接验证
- 2022年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刺山柑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SC)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GEO、GeneCards、PharmGkb、TTD以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SSC靶点,查阅相关文献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刺山柑主要成分及其所对应靶点,取交集获取预测靶点。登录String数据库对预测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PPI),进一步使用Cytoscape对网络拓扑分析获取核心基因,并将核心基因与刺山柑主要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使用R软件对预测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获取刺山柑有效成分15个及其靶点178个,SSC靶点3 171个,取交集得到预测靶点66个。拓扑分析得到PPI核心基因VEGFA、TNF、AKT1、PTGS2、MMP9等10个,GO分析涉及活性氧代谢过程、蛋白激酶B信号、炎症反应的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等多项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得到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聚糖与癌症、黏着斑、Rap1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刺山柑治疗SSC的分子机制,为刺山柑治疗SSC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郭嘉卞华单雨赵晶晶张潇文陈爽卞博
- 关键词:刺山柑系统性硬化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硬皮病的发病机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硬皮病发病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图谱数据库获取GSE117928芯片数据。使用R软件,|logFC|>1,调整P<0.05为过滤条件,筛选出硬皮病差异基因,然后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及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GSE117928芯片数据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通路分析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获取富集通路和免疫细胞相对含量。结果获得硬皮病差异基因722个,其中上调基因298个,下调基因424个;核心靶点包括RPS27A、BTRC、FBXO32、ZBTB16、FBXO21、VHL、ATG7、CBLB、ANAPC1、COMMD9、CSNK1E、RPS8、MPHOSPH10、KRR1、RPL5。GO富集生物功能包括中性粒细胞活化参与免疫反应、嗜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髓系细胞分化、对脂多糖反应、积极调节防御反应等。GSEA富集通路中硬皮病组排名前五位通路包括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溶酶体、谷胱甘肽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和半乳糖代谢通路;正常对照组排名前五位通路为自然杀伤细胞介质细胞毒性、剪接体、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小细胞肺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免疫浸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CD8+T细胞、幼稚CD4+T细胞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而硬皮病组单核细胞相对含量明显增加。结论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RPS27A、BTRC、FBXO32、ZBTB16、FBXO21、VHL、ATG7、CBLB、ANAPC1等基因,参与中性粒细胞活化参与免疫反应、嗜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等生物过程,上调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溶酶体、谷胱甘肽代谢、糖酵解糖异生和半乳糖代谢等通路来完成的。硬皮病发病与单核细胞增多密切相关。
- 郭嘉卞华陈爽单雨卞博
- 关键词:硬皮病发病机制生物信息学技术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骨关节炎相关分子机制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骨关节炎发病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获取2份骨关节炎芯片(GSE51588、GSE98918)作为对照样品组,并筛选出骨关节炎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行基因本体(GO)和疾病本体(DO)富集分析。通过LASSO回归模型和SVM-RFE算法识别筛选生物标志物,在验证组GSE117999芯片中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再利用ROC曲线下面积值评估辨别能力。利用CIBERSORT算法预估骨关节炎与筛选出的生物标志物的生物信息学关联。结果共鉴定出骨关节炎差异基因96个,其中上调、下调基因分别为47、49个,GO和DO富集分析涉及多种信号通路、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疾病。LASSO回归算法和SVM-RFE算法筛选并经过验证组验证后得到的特征基因为CSN1S1、CXCL14、MTHFD2、NMNAT2、TLR7,且ROC曲线验证结果符合预期。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幼稚B细胞、单核细胞、激活的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而骨关节炎组幼稚CD4^(+)T细胞、滤泡辅助细胞、巨噬细胞M1、静息树突状细胞相对含量明显增加;特征基因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1、浆细胞、CD8^(+)T细胞、幼稚B细胞、调节性T细胞、静息肥大细胞等相关。结论基于免疫细胞浸润的模型可用于预测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骨关节炎治疗提供新靶点。
- 刘畅卞华许博
- 关键词: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 茯苓酸通过Nrf2/SLC7A11/GPX4信号通路调控铁死亡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障碍的研究被引量:4
- 2024年
-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且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存质量,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防治AD方面具有重要潜力。目的探讨茯苓酸(PA)对AD大鼠认知障碍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溶质载体家族7A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2022年1—9月将75只6~8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AD模型组(Model组)、PA治疗组(PA组),PA+Nrf2抑制剂组(PA+ML385组),除Control组外制备A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PA组腹腔注射50 mg/kg PA,PA+ML385组腹腔注射50 mg/kg PA+30 mg/kg Nrf2抑制剂ML385,Control组与Model组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末次给药24 h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第2、4、6天进行定位航行实验,记录大鼠到达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第7天移走平台,记录大鼠在120 s内滞留平台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Nissl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海马组织铁沉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GPX4表达,检测海马组织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Fe2+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rf2、SLC7A11、GPX4蛋白表达。结果末次给药第2、4、6天Model组逃避潜伏期高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组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平台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低于Control组、PA组,PA+ML385组低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ssl染色结果示Model组神经元坏死严重,细胞核皱缩,尼氏体数目减少;PA组神经元坏死减少,排列紧密且尼氏体增多;PA+ML385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加重,尼氏体数目减少。普鲁士蓝染色结果示Model组铁沉积较Control组增加,与Model组比较,PA组铁沉积减少,PA+ML385组较PA组铁沉积增多。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Model组绿色荧光减弱,GPX4�
- 樊赟窦润鹏胡久略侯紫君周春祥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茯苓酸
- 黄芪、丹参配伍提取物在心肌梗死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配伍提取物在心肌梗死中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依据中医“益气化瘀生新”理论和西医“治疗性促血管新生”概念,选用黄芪、丹参配伍提取物进行心肌梗死的干预治疗。分别采用动物模型、离体细胞培养等多种实验方法,运用分子生物、药物化学等现代研究技术,明确黄芪、丹参配伍提取物的促血管新生机制。结果:黄芪、丹参配伍提取物在心肌梗死中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调控,有效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结论:以中药黄芪、丹参为代表的益气化瘀类药物在缺血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防治作用,为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丰富的诊疗思路和参考依据。
- 张瓅方李梦华毛秉豫
- 关键词:丹参心肌梗死血管新生
- 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系统评价分析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Pub Med、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提取,采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检索和筛选,最终纳入7篇文献研究,一共46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95例,试验组273例。Meta分析结果示:与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相比,试验组加用益肾蠲痹丸更能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OR=5. 02,95%CI[2. 72,9. 26],P <0. 00001);治疗后试验组关节疼痛评分、晨僵时间均优于对照组(MD=-1. 73,95%CI[-2. 03,-1. 43],P <0. 00001;MD=-3. 13,95%CI[-3. 51,-2. 74],P<0. 00001);治疗后的试验组血沉、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MD=-6. 75,95%CI[-7. 83,-5. 66],P <0. 00001;MD=-3. 84,95%CI[-4. 39,-3. 28],P <0. 00001);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OR=0. 34,95%CI[0. 16,0. 73],P <0. 01)。结论:益肾蠲痹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相对于西药更加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此次研究纳入文献较少,文献质量也略为偏低,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和大样本量的文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论证。
- 单雨卞华范黎明郭嘉卞博
- 关键词:益肾蠲痹丸强直性脊柱炎META分析
- 栀黄止痛颗粒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
- 2024年
-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栀黄止痛颗粒治疗痛风性关节炎(GA)的科学原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HERB数据库查找栀黄止痛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名称规范及转化,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总结GA相关疾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3.8.0软件生成“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进行拓扑分析,获得核心基因;运用Metascape网页、R软件构建的数据包对核心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选取核心靶点与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出栀黄止痛颗粒活性成分88种,作用靶点212个;GA疾病靶点312个,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43个。GO富集分析共包含56条富集通路,其中生物过程4条、分子功能21条、细胞组成31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33条通路,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基因之间能相互结合并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栀黄止痛颗粒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GA产生药理作用,这为探索该方剂药效药理作用机制建立了基础。
- 刘畅许博孟庆良郭克磊卞华
-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