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
- 作品数:22 被引量:73H指数:5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分子分型指导的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精准药物治疗及预后价值
- 2023年
- 目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三大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复发或转移及特殊病理类型的EC一直是临床诊治的难点,其治疗选择仍然有限,且缺乏显著的生存期改善。方法近年来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开始主导抗肿瘤药物的治疗选择,国内外诊疗指南已将分子分型融入到预后风险分组中,对于改善高危复发性EC患者的治疗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和结论本文旨在结合特定分子特征在复发性EC诊疗中的应用及风险分层指引,总结探讨复发性EC临床诊治实际中精准药物治疗依据及预后价值,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徐蕊左丽杜琼程玺程玺
- 关键词:分子分型预后价值
- 内脏脂肪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影响:200例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 叶双温灏蒋朝霞吴小华
- 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处理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 (AEOC)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复发后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了自 1986年 1月至 1997年 12月经系统首次治疗后复发的AEOC患者 167例进行再次治疗的资料。采用Log 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 ,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影响缓解期的因素。结果 患者的中位年龄 5 1岁 ( 2 6~ 71岁 )。 60例行二次手术治疗 ,其中 2 3例术后残留癌直径≤ 1cm ;10 7例进行再次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 )。影响AEOC复发的因素有年龄、首次术后残留癌直径、一线化疗、先期化疗。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后残留癌直径≤ 1cm、残留癌直径 >1cm和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2 0、10、13个月 ( χ2 =16 41,P =0 0 0 0 3 ) ,经两两比较发现 ,残留癌直径≤1cm和化疗患者均比残留癌直径 >1cm患者预后好 ,并且残留癌直径≤ 1c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化疗患者 ( χ2 =3 97,P =0 0 462 )。二线化疗和未行二线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14、10个月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χ2 =3 86,P =0 0 494)。结论 年龄、首次术后残留癌直径、一线化疗、先期化疗等是影响AEOC复发的主要因素 。
- 臧荣余张志毅蔡树模
- 关键词: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复发影响因素
- 宫颈癌早发现,要关注阴道分泌物被引量:1
- 2017年
- 吴小华教授忠告:预防宫颈癌,年轻女性应洁身自好,注意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同时,社会和家庭应认识到宫颈癌是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肿瘤。
- 吴小华
- 关键词:宫颈癌阴道分泌物个人卫生妇科检查
- 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 2020年
- 患者女,27岁,因"无明显诱因不规则阴道出血4个月"就诊,出血量少,色暗红,伴轻微下腹隐痛。超声提示宫腔内稍高回声,内膜息肉不排除;宫颈活组织检查病理提示宫颈高分化内膜样腺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全套均正常,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73(正常参考值范围:0~65)pmol/L,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CA125、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β均正常。
- 刘帅夏玲芳葛荟娟李瑞敏章英剑袁慧瑜卢麟俊宋少莉
- 关键词:不规则阴道出血PET/CT显像糖类抗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ⅠB2期子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的“复旦标准”决策经验被引量:2
- 2022年
- 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全球每年新发子宫颈癌病例约60万例,中国约11万例,其中1/3患者年龄位于45岁以下,这些患者均有强烈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意愿[1]。如何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是目前国际上针对子宫颈癌治疗的热点话题,也是对传统治疗模式的全新挑战。
- 李晓琦吴小华
- 关键词:女性生殖道保留生育功能子宫颈癌患者年龄
- 宫颈癌微创和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比较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LACC研究解读被引量:9
- 2019年
- 【简评】 LACC研究是针对宫颈癌微创手术的一项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牵头,全球共33家医疗机构参与了该试验,其中中国有3个中心,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参与了这一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该研究显示,对于早期的宫颈癌患者(ⅠA1脉管阳性、ⅠA2及ⅠB1期),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相比,接受微创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均较低,局部区域复发率较高。
- 莫淼张敬任玉兰
- 关键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微创手术宫颈癌多中心开腹
- Krukenberg瘤的磁共振诊断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比较Krukenberg瘤与原发性卵巢肿瘤的MRI特点,探讨Krukenberg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Krukenberg瘤和60例原发性卵巢肿瘤的MRI表现。依据MRI信号将肿瘤分为3型:实性为主型、囊实性及囊性为主型。结果:24个Krukenberg瘤患者共发现39个病灶,发生于双侧卵巢15例、单侧9例。39个病灶中,实性为主型20个、囊实性11个、囊性为主型8个;增强后病灶实性成分和(或)囊壁明显强化。60例卵巢原发肿瘤患者共发现87个病灶,发生于双侧卵巢27例、单侧33例。87个病灶中,16个实性为主,19个囊实性,52个囊性为主。19个囊实性肿块增强后有4个(4/19,21.0%)囊肿壁明显强化。结论:当双侧卵巢出现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尤其肿块中囊肿壁出现明显强化时,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
- 蒋朝霞彭卫军张盛箭居杏珠李晓琦毛健
- 关键词:KRUKENBERG瘤磁共振成像
- 基于赋能理论的部队基层官兵急救培训与实施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赋能理论指导下,对某基层部队海军官兵实施急救技能培训效果。方法以官兵需求为导向,成立培训救治团队,调研培训需求,确立培训目标,编写培训教材,按照赋能理论步骤组织团队人员实施培训,并对培训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针对调研需求前15项中6项急救技能进行培训,培训前与培训后1个月结果比较,培训后止血、通气、转运、包扎、心肺复苏技术理论知识均较培训前提高,心肺复苏技术、通气技术、旋压式止血带操作等六项急救操作技术培训前与培训后分布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广泛开展群众性练兵的大背景下,基层部队官兵已具备初步的急救技能操作,但仍需要合理安排日常训练与复训,部队医院应与基层部队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共同促进官兵自救互救能力的提高。
- 乔安花杨兴辰吕慧泉林榕俞荷花李晓林彭飞
- 关键词:部队官兵急救技能
- 盆腔浆液性肿瘤患者腹水中侧群(SP)细胞及乙醛脱氢酶阳性(ALDH^+)细胞比例高于原发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盆腔浆液性肿瘤干样细胞(cancer stemlike cells,CSC)比例与腹腔转移的关系。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共采集17例未行化疗的女性盆腔浆液性肿瘤患者的肿瘤原发灶及腹水标本,分别采用Hoechst33342拒染法检测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标记法检测ALDH+细胞,观察两者间SP细胞及ALDH+细胞的表达比例差异,并分析其与盆腹腔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可检测的标本中,73.3%(11/15)的患者肿瘤原发灶或腹水中SP细胞检测阳性(SP细胞比例>0.15%),100%(10/10)的患者原发灶或腹水中检测到ALDH+细胞。比较患者不同部位SP细胞和ALDH+细胞比例,可见73.3%(11/15)的患者腹水中SP细胞明显高于原发灶(P=0.01),90%(9/10)的患者腹水中的ALDH+细胞比例高于原发灶(P=0.03),且腹水与原发灶中SP细胞及ALDH+细胞均高的患者与仅SP细胞或ALDH+细胞高的患者发生肿瘤盆腹腔转移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盆腹腔转移部位数明显较后者多(P<0.05)。结论盆腔浆液性肿瘤患者腹水中CSC比例明显高于原发灶,推测CSC与肿瘤盆腔种植转移和进展有关。
- 马晓玲李昳颖周先荣臧荣余孙晓溪姜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