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作品数:273 被引量:859H指数:14
相关作者:周桃玉边敏邱安定徐浩夏玚玚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0篇期刊文章
  • 4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2篇理学
  • 46篇化学工程
  • 33篇文化科学
  • 28篇轻工技术与工...
  • 2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6篇金属学及工艺
  • 10篇生物学
  • 9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电气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6篇催化
  • 20篇纳米
  • 18篇离子
  • 16篇教学
  • 15篇荧光
  • 13篇分子
  • 12篇电化学
  • 12篇石墨
  • 12篇缓蚀
  • 11篇石墨烯
  • 10篇高校
  • 10篇传感
  • 9篇配合物
  • 8篇离子液
  • 8篇离子液体
  • 8篇金属
  • 8篇发酵
  • 8篇感器
  • 7篇教育
  • 7篇缓蚀剂

机构

  • 264篇南京工业大学
  • 12篇中华人民共和...
  • 8篇南京科技职业...
  • 7篇南京大学
  • 5篇江西省科学院
  • 5篇生态环境部南...
  • 4篇南通职业大学
  • 4篇江苏省建筑工...
  • 3篇东南大学
  • 3篇扬州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江苏信息职业...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南京出入境检...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江苏农牧科技...

作者

  • 24篇洪厚胜
  • 17篇江凌
  • 8篇石利利
  • 8篇陈国松
  • 8篇杨文忠
  • 7篇黄和
  • 7篇李伟
  • 6篇卜洪忠
  • 6篇韩毓旺
  • 6篇张红漫
  • 6篇马鸿飞
  • 6篇郭会明
  • 6篇骆海燕
  • 6篇朱曼利
  • 5篇李玉峰
  • 5篇唐美华
  • 5篇刘济宁
  • 5篇袁林
  • 5篇朱红军
  • 5篇郭建军

传媒

  • 16篇有机化学
  • 10篇南京工业大学...
  • 8篇工业水处理
  • 7篇中国调味品
  • 7篇精细化工
  • 7篇生物加工过程
  • 6篇无机化学学报
  • 5篇理化检验(化...
  • 5篇精细化工中间...
  • 5篇教育教学论坛
  • 4篇分析化学
  • 4篇现代化工
  • 4篇化工管理
  • 4篇腐蚀与防护
  • 4篇中国酿造
  • 4篇食品科学
  • 4篇广东化工
  • 4篇当代化工研究
  • 3篇食品与发酵工...
  • 3篇食品与机械

年份

  • 2篇2024
  • 16篇2023
  • 18篇2022
  • 14篇2021
  • 18篇2020
  • 27篇2019
  • 49篇2018
  • 47篇2017
  • 64篇2016
  • 9篇2015
2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聚赖氨酸膜的自组装及其对细菌吸附性能的研究
2017年
以静电吸附力将多聚赖氨酸(PLL)自组装于玻璃基底上,制备了荷正电的PLL膜。研究了溶液p H、自组装时间、浓度等对成膜质量和吸附细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 H=7.4、时间为45 min、浓度为0.200 mg/m L为最佳组装条件。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供试菌,通过涂板计数和显微镜计数法测试了荷正电膜对细菌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PLL膜在30 min内对大肠杆菌吸附率达到92.3%,在45 min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吸附率达到83.0%,其对革兰阴性菌的吸附率略大于对革兰阳性菌的吸附率。
冯慧邵祥明周艳雷丽江韩毓旺周桃玉张红漫
关键词:多聚赖氨酸自组装
酪丁酸梭菌发酵废弃虾壳产新型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研究
2023年
利用废弃虾壳粉末作为酪丁酸梭菌营养基底生产单细胞蛋白的氮源,探究了不同虾壳粉添加量对菌株生长和生产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的影响,测定了酪丁酸梭菌发酵虾壳粉得到的单细胞蛋白饲料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质量分数以及氨基酸组成,综合评价了蛋白饲料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在葡萄糖与虾壳粉碳氮质量比为8∶1.75时,生长性能最优且能够生产1.68 g/L的乙酸与3.45 g/L的丁酸。发酵虾壳粉后粗蛋白质量分数较虾壳粉原料提高了7%,粗脂肪、粗纤维质量分数也分别增加了117%和92%,同时灰分质量分数降低了13%。此外,饲料含有的氨基酸种类丰富,且与原料相比16种氨基酸中12种都相应增加。最后,结合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和其中短链脂肪酸的变化来看,酪丁酸梭菌发酵虾壳粉生产的单细胞蛋白饲料营养价值丰富,生产过程绿色,成本低廉,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蛋白饲料。
杨智晗杨蕾陈盈利朱丽英朱政明江凌
关键词:短链脂肪酸单细胞蛋白饲料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问题探讨
2022年
思想意识引导与政治意识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为了壮大党员队伍,更是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党员的思想引导意识以及政治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以及服务观,充分认识到自身“人民公仆”的工作性质,进而自觉为人民群众服务。自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这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
周一帆
关键词:人民公仆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服务观
羟基磷灰石-磷酸镁-磷酸锌复合涂层在镁合金表面的电沉积和耐蚀性能研究
在本研究中,磷酸镁(Mg3(PO4)2)和磷酸锌(Zn3(PO4)2)掺杂的羟基磷灰石(HA,Ca10(PO4)6(OH)2)复合涂层成功沉积到AZ31合金(0.002%Cu,0.81%Zn,0.37%Mn,2.84%A...
黄维杨文忠
关键词:镁合金电沉积羟基磷灰石磷酸锌耐蚀性能
基于二茂铁的功能材料研究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具有低毒、易修饰、良好氧化还原活性等特殊性质,在材料、催化、生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小组开展了基于二茂铁的多通道分子探针和光催化研究:1)含荧光基团的二茂铁硒醚可作为光电多通道传感分子,对重金...
瞿建吉玮李城安冯文洁景苏
关键词:二茂铁光催化
酪丁酸梭菌清除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被引量:5
2019年
研究酪丁酸梭菌吸附清除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为其在农作物饲料中的脱毒作用奠定基础。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初始菌质量浓度、pH、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并探究热、酸处理后的菌株清除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再采用微生物适应性进化方法驯化酪丁酸梭菌,以提高其脱毒效果。结果表明:当初始质量浓度为1.0×10^11个/mL的原始菌悬于pH4.0的培养基,37℃孵育24h时,对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清除效果分别为活菌组31.9%、热处理组44.2%、酸处理组50.2%,说明原始菌对玉米赤霉烯酮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而驯化后的菌株经过热、酸处理,经验证当菌体密度为1.0×10^11个/mL时,酸处理后的驯化菌株对毒素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可达98.5%,有望被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从而减少饲料中的毒素含量,有利于家禽体内毒素的清除,降低毒素积累。
郑文秀赵倩如江凌黄和朱丽英
关键词:饲料玉米赤霉烯酮
我国工科院校研究生通识教育实践研究——以N大学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当前,以项目为纽带的导师负责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建设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领域、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专业极致细化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亟待与之合宜的通识教育来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间的动态平衡。
徐小花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通识教育工科
三氟乙酸衍生物的分步可控碳-氟键官能化反应
2021年
含氟有机化合物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当今新药研制、农药创制以及光、电、热、磁功能材料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1].但是,自然界中含氟化合物种类稀少,如何方便、温和、高效且安全地制备有机氟化合物已成为合成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已经报道的策略大多直接利用氟化或氟烷基化试剂向分子中引入含氟结构单元.另外,对现有含氟化合物不活泼C—F键的选择性活化并官能团化,在脱氟过程中完成新型含氟化合物的构建,是发展高效和经济氟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2].三氟甲基化合物来源丰富,而双氟和单氟化合物的前体和合成方法较为有限.如何选择性地将三氟甲基基团中的单个或两个碳-氟键进行活化并转化成其他高附加值的含氟化学品,是合成化学家们关注的重点.
葛丹华褚雪强
关键词:含氟化合物有机氟化合物新药研制三氟乙酸氟化学
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0年
随着食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质量和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重视,为了保护食品品质和延长食品货架期,开发新型包装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介绍了四种新型包装材料,包括抗菌材料、气调材料、控释材料和智能材料,总结各种包装材料的特点以及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苏振亢诗雨钱晨玮陈晓君王超
关键词:包装材料抗菌控释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清蛋白中的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及其改性降敏被引量:4
2020年
牛乳过敏是由牛乳中的致敏蛋白引起的一种不良反应,而乳清蛋白是从牛奶中分离的高营养价值的蛋白。本研究中,笔者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定量检测乳清蛋白中主要致敏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方法;与现行标准(T/TDSTIA 007—2019)相比,本方法采用应用更广泛的Sepax C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以0.1%的三氟乙酸水溶液(A)和0.1%的三氟乙酸乙腈溶液(B)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色谱柱在温度28℃、波长280 nm检测条件下对目标蛋白进行分离检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致敏蛋白在0.125~2.000 mg/mL范围内与蛋白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蛋白平均回收率为92%~96%,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检出限分别为0.078和0.090 mg/mL。该检测方法重复性好,可用于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定量分析测定。此外,考察了胰蛋白酶对2种致敏蛋白改性的影响,采用智能可视化优化方法预测出酶解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在45℃下加入2000 U/g的胰蛋白酶水解30 min后,水解率高达78.9%,2种致敏蛋白含量占牛乳总蛋白的22.7%,大大降低了乳制品中的致敏蛋白含量。
赵倩如朱丽英赵权宇江凌
关键词:牛乳致敏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胰蛋白酶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