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南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

作品数:24 被引量:55H指数:4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软骨
  • 5篇康复
  • 5篇关节
  • 4篇假肢
  • 3篇软骨组织
  • 3篇膝骨
  • 3篇小腿
  • 3篇教学
  • 3篇骨组织
  • 3篇关节炎
  • 3篇触觉
  • 3篇穿戴
  • 2篇蛋白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振动
  • 2篇振动疗法
  • 2篇术后
  • 2篇疼痛
  • 2篇通路

机构

  • 23篇西南医科大学
  • 16篇西南医科大学...
  • 3篇西南医科大学...
  • 2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绵阳市第三人...
  • 1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绵竹市人民医...

作者

  • 1篇罗才贵
  • 1篇涂美
  • 1篇张少军

传媒

  • 5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西南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5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2023年
目的探究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ARCR)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的危险因素,以期为ARCR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排标准,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康复医学科于2021年01月01日至2022年09月30日行ARCR的患者进行初步筛选。术后3个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随访,根据术后3个月患侧肩膀是否存在疼痛将纳入病例分为疼痛组和无痛组。收集纳入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术后临床资料。纳入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CPSP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共153例,7例脱落,最终纳入146例,其中疼痛组83例,无痛组6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绝经、全层撕裂、肩袖撕裂手术方式、术后疼痛程度、焦虑、睡眠障碍是CPSP的影响因素(P<0.05)。女性(OR=2.75,95%CI 1.35,5.59)、全层撕裂(OR=2.37,95%CI 1.09,5.14)、睡眠障碍(OR=2.84,95%CI 1.22,6.60)、肩袖撕裂手术方式(单排固定缝合OR=3.30,95%CI 1.29,8.44;双排固定缝合OR=3.02,95%CI 1.339,6.82)、肩袖小撕裂(OR=3.48,95%CI 0.14,10.68)是ARCR术后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全层撕裂、肩袖撕裂手术方式、睡眠障碍、肩袖小撕裂可能会导致ARCR术后CPSP的发生,应重视此类患者术后疼痛的管理,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
谢羽婕季玉秀吴胜健王双义雪莲蒋佩伶张驰
关键词:关节镜
《素问·骨空论》中膝痛辨证治疗浅析被引量:3
2020年
膝痛属临床的常见病症,多属中医"痹症"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症治疗认识颇深,治疗手段也是特色鲜明。《素问·骨空论》最早记录了膝痛较为完整的辨经与辨构论治,实为当时从解剖层面上的评估诊断与治疗的雏形,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文章对其中内容加以归纳整理,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华辉黄静苏程果卢群文罗才贵
关键词:黄帝内经膝痛
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2022年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西南医科大学2016级康复治疗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假肢、矫形器两个模块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2017级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方式。比较两组在理论和实践成绩、实习期间临床综合能力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基础理论、技能理论、技能操作以及技能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老师对实验组学生实习期间各项能力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翻转课堂在临床康复工程学的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
袁丽何帅柯晴胥泽华胥方元
关键词:教学康复
骨痹散通过调节TGF-β/Smad信号通路减轻兔膝骨关节炎损伤
2023年
目的探讨骨痹散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双氯芬酸钾凝胶)与骨痹散组,每组6只,使用改良Hulth法构建兔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8周后给药4周。对软骨组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后测量软骨厚度,番红-O染色后进行Mankin评分;使用Tunel荧光染色法检测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软骨组织中ColⅡ与Col X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组织中Bax、cleaved-caspase-3、p-ERK、p-p38、p-Smad2、p-Smad3、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软骨组织厚度减少,Mankin评分升高,软骨细胞凋亡率升高,ColⅡ、p-Smad2、p-Smad3、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减低,Col X、Bax、cleaved-caspase-3、p-ERK、p-p38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与骨痹散组软骨组织厚度增加,Mankin评分降低,软骨细胞凋亡率降低,ColⅡ、p-Smad2、p-Smad3、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Col X、Bax、cleaved-caspase-3、p-ERK、p-p38蛋白表达降低。结论骨痹散对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通过减少软骨细胞凋亡,稳定软骨组织结构,促进软骨组织损伤后再生与修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P38通路、激活TGF-β/Smad通路有关。
李东东李晓明吴雪莲易露陈光友
关键词:骨关节炎骨痹散软骨组织
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的设计
2022年
目的:为了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协调与对称性,降低长期穿戴假肢造成的腰背痛、膝骨关节炎等并发症,我们设计了一套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以达到对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进行自动识别,并根据设定的参数提供振动反馈,从而帮助提高小腿截肢者的平衡功能与行走能力,以及适应各种变化的外在环境。方法:通过在健侧和假肢侧的大小腿位置,以及假脚的足背共安装5个陀螺仪传感器来采集肢体运动信息,控制主板进行比对数据处理,然后通过固定在假肢侧大腿前后左右的振动马达来对患者行走状态进行提醒并建立条件反射,进而达到调节小腿假肢穿戴者步态平衡性和对称性的目的。招募了6例小腿截肢者参与实验,对穿戴该系统前后的步态参数进行比对。结果:6例小腿截肢者使用触觉振动反馈系统4周后,步速、健侧单步时长/假肢侧单步时长、健侧摆动期/假肢侧摆动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穿戴4周后3项指标均高于穿戴前。穿戴前后健侧步长/假肢侧步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结论:该小腿假肢-触觉振动反馈系统可帮助提高小腿假肢穿戴者的步态对称性和平衡功能,提高假肢使用的安全性,降低跌倒风险,增加患者对假肢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袁丽胥泽华林恒胥方元
关键词:小腿假肢
静电纺丝技术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
2023年
软骨组织的少细胞、低神经分布和血管营养缺乏特性使其在受损之后的自愈能力较差,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临床中损伤软骨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的纤维膜具有类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可为细胞生长和生物活性因子装载提供适宜的生物微环境,满足软骨组织工程的需求。该文从成分优化、结构优化和多技术联合等方面,介绍了静电纺丝通过模拟天然软骨高度分层的结构和独特的力学特征修复损伤软骨的研究进展。
何玲霞樊之瑀杜雨佳张驰孙富华
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静电纺丝纤维支架
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患肢关节松动、肌力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和平衡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增加1h的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天,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上每日自行步行训练1h,每周5天。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膝关节主动角度重现法(active angel repositioning,AAR)、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Berg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GAITRITE步态分析获得的步幅和步速值和等速运动中角速度为60°/s时的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AR(30°)、AAR(60°)、Lysholm评分、BBS,以及步幅和步速、伸膝PT、屈膝P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BBS、步幅和步速、伸膝PT、屈膝PT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提高,AAR(30°)和AAR(60°)得分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ysholm[(89.68±8.02)分]、BBS[(54.20±2.60)分]、步幅[(89.64±8.75)cm]、步速[(54.56±5.51)m/min]、伸膝PT[(74.16±8.88)N·m]、屈膝PT[(57.72±5.76)N·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AAR(30°)(3.57±1.64)、AAR(60°)(3.49±2.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及行走功能。
袁丽胥方元钟大勇胥泽华林恒刘曦
关键词:振动前交叉韧带重建步态
Nodal及其受体在不同发育期小鼠组织器官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Nodal生长分化因子(Nodal)及其受体在不同发育期小鼠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10对(雌雄各一只为一对)小鼠分为4组:3对小鼠作为成年鼠组,剩余7对使其交配,其中3只孕鼠为胎鼠组,3只孕鼠为新生鼠组,1只孕鼠为仔鼠组。分别选取胎鼠、新生鼠、仔鼠、成年鼠的脑、肝、肾、心、肺等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制备蛋白样品,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odal及其Ⅰ型受体激活素受体样激酶(ALK)7、ALK4和辅助受体Cripto-1蛋白的表达。结果仅大脑、小脑、肝脏、肾脏等4种组织器官在小鼠个体发育4个不同时期均有Nodal蛋白表达,其中只有肝和肾在4个发育时期同时表达Nodal及其受体蛋白。此外,与胎鼠、新生鼠和仔鼠3个发育阶段明显不同的是,大多数成年鼠组织器官均表达Nodal及其受体蛋白。结论在小鼠个体发育后期,Nodal信号对肝脏和肾脏器官的生长发育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王轲朱敏顾洪李念峰胡湘麟曾凡才
关键词:小鼠个体发育蛋白表达
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2022年
通过为西南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2019级大三的两个班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案探究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区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选择康复治疗学2019级两个班级的80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象,每个班级40位学生,其中一个班级应用常规的《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方案(为对照组),另外一个班级应用科研反哺教学方案(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 数据分析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对该门课程的理解掌握情况较好,并且科研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更高,与对照组学生的各项指标呈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科研反哺教学在《临床康复工程学》中的教学效果显著,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利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袁丽何帅李明南胥泽华胥方元
关键词: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改革
不同下肢体位振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体位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迈步振动组、后伸振动组、屈膝运动振动组,每组18例。三种振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不同体位下的振动治疗,2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6周。在基线、振动训练6周、随访12周时评估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膝屈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结果:共66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各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双侧伸膝及屈膝肌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振动治疗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患侧伸膝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屈膝运动振动组6周时患侧伸膝肌峰力矩显著高于迈步组及后伸组(P<0.05)。四组健侧伸膝肌、双侧屈膝肌峰力矩在6周与12周差异不具备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肌力与下肢整体运动功能,且屈膝运动振动治疗在提高患侧伸肌力量方面更具优势。
涂美王剑雄张驰汪丽陈汝艳梁斌王彬川虞记华万腾刚谢羽婕
关键词:脑卒中体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