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成都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

作品数:96 被引量:277H指数:8
相关作者:肖翠何建荣陈军方瑞姚莉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11篇生物学
  • 7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细胞
  • 13篇基因
  • 10篇增殖
  • 10篇细胞增殖
  • 8篇蛋白
  • 8篇凋亡
  • 8篇T细胞
  • 6篇活性
  • 6篇PYTHIU...
  • 6篇T细胞增殖
  • 5篇人胚
  • 5篇免疫抑制剂
  • 5篇菌株
  • 4篇肿瘤
  • 4篇转录
  • 4篇细胞凋亡
  • 4篇淋巴
  • 3篇信号
  • 3篇银染
  • 3篇真菌

机构

  • 95篇成都医学院
  • 7篇四川大学
  • 7篇成都军区总医...
  • 5篇成都中医药大...
  • 5篇成都医学院第...
  • 4篇川北医学院
  • 4篇西南交通大学
  • 3篇贵阳医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重庆大学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宜宾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四川省食品发...
  • 1篇西安海棠职业...
  • 1篇金堂县第一人...

作者

  • 30篇李敏惠
  • 28篇邹强
  • 27篇杨平
  • 17篇刘阳
  • 15篇杨淑霞
  • 10篇阳泰
  • 9篇赖翼
  • 7篇李丽梅
  • 7篇罗兴燕
  • 7篇李爱冬
  • 7篇胡松
  • 6篇刘进
  • 6篇孙海
  • 5篇唐信威
  • 5篇潘克俭
  • 5篇羊惠君
  • 5篇郭慧杰
  • 4篇周鸿鹰
  • 4篇黄杰
  • 4篇卢友光

传媒

  • 27篇成都医学院学...
  • 6篇中国病原生物...
  • 5篇医学研究生学...
  • 4篇实验技术与管...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3篇解剖学杂志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2篇第10届全国...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生命的化学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6篇2005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研究型中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探索被引量:6
2008年
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建立具有多功能技术平台的中心实验室,是当前高校研究型实验室改进管理弊端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成都医学院院级实验室——科研实验中心为例,详细介绍了该中心“开放、共享”的特点,以及“共建、共管、共用”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李敏惠杨平邹强
关键词:实验室高校
BMT-1抑制急性B淋巴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活力及其机制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苯并咪唑衍生物BMT-1对急性B淋巴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CCK-8方法测定BMT-1对Daudi、Nalm-6的细胞毒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方法检测BMT-1对Daudi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audi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BMT-1对Daudi、Nalm-6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BMT-1可诱导Daudi细胞凋亡,引起Daudi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可使得Daudi细胞产生PARP蛋白剪切体。结论 BMT-1对B淋巴母细胞瘤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其关键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和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为BMT-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唐信威钟文英周春雨樊苗赵波波欧阳寒梅孙海刘阳邹强
关键词:DAUDI细胞细胞凋亡
Uleine型生物碱的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
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n)对uleine型单萜吲哚生物碱alstilobanineC(1)和undulifoline(2)进行分析。由一级质谱获得准分子离子峰,根据二级质谱的裂解碎片离子峰推测对应产物,探讨裂...
李丽梅吴志军
关键词:裂解规律
文献传递
大叶性肺炎及其诊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被引量:8
2019年
为提升呼吸系统实践教学效果,提出大叶性肺炎及其诊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方案。基于成都医学院在虚拟动物及虚拟标准化病人方面的技术与软件系统积累,开展呼吸系统虚拟动物及虚拟标准化病人实验。该项目建设包括资源建设、流程建设、内容建设、平台建设和共享服务建设,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基础与临床有效衔接,开辟了临床思维训练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新途径。
李敏惠冯军冯军邓峰美胡晓松林友胜张奇兰
关键词:大叶性肺炎虚拟仿真实验标准化病人
鸡卵黄抗体Fab′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鸡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Y,IgY)的活性片段Fab′免疫原性低,可口服用于预防胃肠道感染。文中制备并鉴定IgY Fab′片段。方法采用胃蛋白酶水解法制备Fab′,对酶与IgY混和质量比、pH值、酶解时间进行优化;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酶解产物进行鉴定。结果胃蛋白酶∶IgY的质量比为1∶40,缓冲液pH4.2,酶解时间9 h的条件下,可得到无pFc片段的特异性抗体Fab′片段。结论获得制备IgY Fab′的最佳条件,得到的Fab′产量高、纯度高,特异性强,是规模化制备特异性Fab′片段的良好的实验方法。
邹强李敏惠杨淑霞何建荣刘阳李腾飞常山
关键词:鸡卵黄抗体酶解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早期人胚胎肝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flt-1、flk-1、flt-4在人胚胎肝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了解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与人胚胎肝干细胞发育的关系。方法运用E3~12周胚胎,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人肝干细胞的发育、与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的关系及其表达VEGFA、VEGFC等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情况。结果E3~5周人胚肝细胞具有幼稚细胞的形态特点,并星c—Met阳性反应。E10~12周,c—Met阳性的肝干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周围。E4~6周胚,少数肝干细胞呈VEGFA免疫反应阳性,E7周以后阳性反应消失。VEGFC、flt-1、flk-1、flt-4阳性肝细胞在4~12周胚胎肝内都可检测到。E4~6周,靠近肝芽的横隔间充质中可见较多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正在形成血管,而在远离肝芽处的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较少。E4、5周时,靠近原始肝的横隔间充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呈VEGFA、VEGFC、flt-1、flk-1和flt-4阳性,肝内的血管内皮细胞为VEGFA、flt-1、flk-1、VEGFC和flt-4免疫反应阴性。E4~12周胚胎,造血细胞呈VEGFA和flt-4阳性反应,而VEGFC和flt-1、flk-1免疫反应阴性。结论肝干细胞的发育受肝外间充质血管产生的VEGFA、VEGFC的诱导和调节。造血细胞分泌的VEGFA可以通过旁分泌途径调节肝干细胞的发育,而造血细胞的发育依赖于肝干细胞产生的VEGFC。
蒋吉英李爱冬羊惠君姜红心杨淑霞洪华容
关键词:肝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胚
小剂量腰麻在高龄地震伤员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评价小剂量腰麻对高龄地震伤员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5例75岁以上、胸10平面以下手术的高龄地震伤员使用7.5mg布比卡因做小剂量腰麻,记录伤员麻醉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pH、PaO2、PaCO2,术中及术后24h随访并记录麻醉并发症。结果:所有伤员麻醉效果满意,均安全接受手术。麻醉后除MAP降低(P<0.05)外,RR、HR、pH值、PaO2及PaCO2不变(P>0.05)。1例术中发生呼吸抑制,2例术后尿潴留,未发现其他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结论:小剂量腰麻对高龄地震伤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徐贵森杨晓鲲代雪梅杨淑霞
关键词:腰麻高龄地震伤员
极限门静脉结扎后增生肝脏组织中NF-κB和IL-6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kappaB,NF-κB)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90%极限门静脉分支结扎大鼠增生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96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门静脉结扎实验组。观察术后0.5、1、3、5、7、14、21和28 d保留侧肝脏重量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保留侧肝细胞的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保留侧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NF-κB和IL-6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90%极限门静脉分支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变小,保留侧肝叶占总肝质重的比例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1~5 d升高,7 d达"平台期";②PCNA阳性细胞计数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0.5~7 d表达增强(P<0.05),以后逐渐恢复正常;③保留侧肝叶NF-κB和IL-6的表达量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0.5~5 d表达增强,术后7~2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侧肝叶IL-6的表达量0.5 d开始呈显著增加,并迅速达到高峰,随后1~5 d表达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术后7~28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大鼠肝脏PCNA的表达在术后0.5、1、14、21、28 d组与肝内NF-κB表达呈正相关,在术后1、14、21 d组与肝内IL-6表达呈正相关,NF-κB的表达在术后1、7、21、28d组与肝脏IL-6表达呈正相关。结论:NF-κB和IL-6蛋白在90%极限门静脉分支结扎后大鼠肝脏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代雪梅李可洲姚豫桐杨淑霞张晓
关键词:肝再生门静脉结扎核转录因子
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的繁育及子代基因型鉴定
2011年
目的探讨繁殖和鉴定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的实验方法。方法将所引进的补体C3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C3+/-)进行饲养并繁殖,其子代出现三种基因型的小鼠,即纯合子C3-/-、杂合子C3+/-、野生型C3+/+,采用ELISA与PCR相结合对子代小鼠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繁育出135只子代小鼠,经鉴定,C3+/+、C3+/-、C3-/-各为38只、68只、29只,经χ2检验,子代小鼠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结论正确的饲养繁殖以及子代鉴定是从杂合子小鼠中获得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的有效途径。
郑静刘阳胡松李敏惠李丽梅阳泰杨淑霞邹强
关键词: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PCRELISA
旱生香茶菜中的三萜成分(英文)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旱生香茶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方法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进行人体肿瘤细胞毒体外活性实验。结果:从旱生香茶菜叶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1),乌苏酸(2),maslinicacid(3),2α-羟基乌苏酸(4),hederagenin(5),3β,23-dihydroxy-urs-12-en-28-oicacid(6),arjunolicacid(7),asiaticacid(8),2α,3α,24-trihydroxyolean-12-en-28-oicacid(9),2α,3α,24-trihydroxyurs-12-en-28-oicacid(10)。测试了10个化合物对3种(K562,MKN45,HepG2)人体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10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讨论了它们的生源关系。所有三萜化合物对上述三种人体肿瘤细胞株都没有细胞毒活性。
李丽梅普建新肖伟烈孙汉董
关键词:唇形科三萜细胞毒活性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