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作品数:568 被引量:529H指数:8
- 相关作者:任阿娟潘先银王威纪长伟王海云更多>>
- 相关机构: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方以智自然辩证法思想探究
- 2024年
- 方以智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在其“虚空皆象数,象数即虚空”命题中得到了凝练的表达。“数”是沟通“理”与“气”之间的桥梁,气的凝聚呈现为可见之物,气的消散使万物走向瓦解、毁灭,气的聚散背后是“数”的升降增减,而“理”则是升降增减的主宰。气之聚散是有形迹的,但“理”是无形迹、透明的,“数”则介于有形迹与无形迹之间。所以,气之聚散可见,理不可见,而“数”则沟通二者,理是数升降增减的主宰,数的升降又体现在气的变化上。“虚空皆象数”展现了辩证的时空观,“象数即虚空”展现了科学研究对确定性的追求,这展现了辩证的确定性以及确定性的辩证开展,为解决中国哲学“心性”与“知识”的断裂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 张业康李柬瑶
- 关键词:方以智虚空象数
- 晚清时期云南自然灾害衍生型群体性事件研究
- 2023年
- “饥饿之年,天下必乱;丰收之年,四海承平”,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存在一定的衍生关系。灾荒年岁若扶绥失宜,必易酿成他故,“小则为盗,大则揭竿”。①晚清时期云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致使地区稳定、社会秩序以及国家安全的维护均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通过对这一类型事件的性质、诱因及其特性的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把握其演变规律,更好地对事件进行定性,建立合理科学的应急预案以及有效的执行与保障机制,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 尹馨萍
- 关键词:晚清自然灾害社会动乱群体性事件
- 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及育人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贫困斗争过程中,铸就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准确把握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力量,引领时代新人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
- 杨展许翠芳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四个面向”——基于中国现代化视角的实践回应
- 2023年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自近代中国被资本主义以“文明”的名义裹挟进现代化进程以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现代化便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主体内容。这一内容的历史性展开既是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阶历程,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及其“改变现实世界”的伟大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的过程。它表征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历时性事件发展和共时性场景叙事中所体现出的“四个面向”:面向近代中国革命之时代主题的“主义”选择逻辑,面向革命与建设主题转承过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面向“人民”这一社会历史主体和创造者的“幸福”关切与践履,面向超越资本文明并开启人类未来美好生活世界无限可能的新文明创造。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四个面向”的理论品质,可为学界回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一个尝试性视角。
- 王纪波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
- 中美在死亡观上的差异——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 2024年
- 死亡是人类成长发展的终极阶段,是宝贵生命的最终归宿,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旨在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中美两国在死亡观念上的差异,还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基础去分析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教育,死亡的社会意义以及传统观念与宗教信仰中的死亡。本文的分析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只有对死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引导现实生活的方向。
- 蒋会君郭远
- 关键词:死亡观文化差异
- 抗疫精神: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文化力量、制度自信与价值启迪被引量:3
- 2020年
- 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中凝练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守土有责、不辱使命,舍生忘死、奋不顾身,顾全大局、大爱无疆,攻坚克难、敢于胜利,顺势而为、积极向上,点滴之恩、涌泉相报"的新时代抗疫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展现中国之治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中国举世瞻目的抗疫斗争,既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制、综合方面的制度优势,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既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科学实践,也是中国抗疫经验的成功密码。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留给世界共同抗疫的深刻启迪,更是人类尊重生命的伦理底线与文明反思。
- 蔡春玲徐绍华郑松华
- 关键词:文化自信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 2024年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是推进党的民族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课程,其不但关乎立德树人的成效,还关乎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更关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成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具有耦合性,可通过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党的民族工作有效开展。
- 余婷
-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
- 集体记忆的建构与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之场
- 2024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根植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之中,其集体记忆的形成经历了由共同命运联结到共同话语感知再到集体记忆建构三级递进的建构路径。集体记忆在形成和维持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它不仅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叙述,还将集体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最终个体获得了归属感和共同的身份并认同集体文化。集体记忆作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之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根基。通过符号唤醒、情境濡化、仪式操演和媒介赋能等方式,集体记忆能够有效地激活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田泽坤苗艳丽
- 关键词:集体记忆文化认同
- 乡村组织振兴道路研究综述
- 2023年
- 本文以乡村组织振兴的主要矛盾为主线,梳理国内学者有关组织振兴的研究。目前国内提出的乡村组织振兴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基层党组织振兴;二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但这两条道路都有其不可突破的局限性。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振兴终究是来自外部的力量。并且,基层党组织亟需正确把握乡村社会主要矛盾,即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需要破除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理论联系实际,围绕解决集体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将二者有机结合,探索一条全新的乡村组织振兴道路。
- 沈铃斐孔阳希祉
- 关键词:乡村人民内部矛盾
- 对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认识
- 2018年
- 马克思借用卡夫丁峡谷的典故,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举世瞩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道路是可以行得通的,并且可以走的更远。
- 刘晨光
-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