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

作品数:20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机构:普洱学院科技处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7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2篇佤族
  • 6篇民族
  • 3篇国家认同
  • 2篇中华民族
  • 2篇人口
  • 2篇文化
  • 2篇民族认同
  • 2篇共同体
  • 2篇共同体意识
  • 2篇一带一路
  • 1篇刀耕火种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新石器时代文...
  • 1篇新中国
  • 1篇艺术
  • 1篇远古
  • 1篇远古文化
  • 1篇人口分布
  • 1篇人口流动

机构

  • 20篇滇西科技师范...
  • 2篇普洱学院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篇娜响

传媒

  • 6篇普洱学院学报
  • 3篇黔南民族师范...
  • 2篇楚雄师范学院...
  • 2篇云南社会主义...
  • 2篇滇西科技师范...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学术探索
  • 1篇保山学院学报
  • 1篇云南开放大学...
  • 1篇大西南文学论...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跨境民族人口流动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跨境民族的人口流动,客观上对促进中缅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中缅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推动中缅双边文化交流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中缅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社会治安案件居高不下、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严峻、维稳处突任务繁重等诸多挑战。在中缅跨境民族人口流动的研究中,积极作用是中缅跨境民族人口流动的主旋律、深入推进边疆治理、加强对缅甸的了解和研究是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思考。
杨宝康
关键词:人口流动边疆治理
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誓词碑”研究综述
2024年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铸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肇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纪念活动推动下,有关“民族团结誓词碑”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丰硕,为“民族团结誓词碑”跨学科、多维度研究提供了借鉴,为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
袁智中李波
脱贫攻坚视阈下佤族村社政治权力架构及运行特征--基于沧源佤族自治县拱弄村的调查
2021年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乡政村治”背景下,佤族村社治理权力架构,一方面,由原来的党组织一元化权力结构变成了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并存的二元权力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村“三委”干部交叉任职的制度设计,在实际权力运行中集中化与一体化趋势明显。“挂包帮”长效机制和驻村工作队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权力在村社治理权威中叠加效应,加快了佤族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弱了村民参与村社发展、村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滋长了对政府的依赖和“等、靠、要”思想。
袁智中刘耀书
关键词:佤族权力架构
城市化背景下佤族人口分布变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直过民族”,主要集居在中国云南西南边疆地区与缅甸佤邦的“阿佤山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加剧背景下,为求得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自身的发展,“阿佤山区”佤族人口打破传统居住空间局限汇入进城务工人潮,向着城镇和内地中东部城市流动迁移,呈现出由“阿佤山中心区”向周边地区、由农村向城镇、由省内向省外流动迁移趋势。佤族人口向城市逆向流动迁移促进了佤族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佤族地区男多女少的性别失衡、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空心化”等诸多问题和困扰。
袁智中
关键词:城市化佤族人口分布
祭祀与歌舞:佤族原始农耕伴生的文化形态
2018年
刀耕火种是人类早期的农业形态之一,也是佤族适应千年不变山地生境的策略。受原始宗教泛灵崇拜原逻辑思维的支配和影响,在佤族的认知世界里,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操纵。祭祀成为了佤族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方式,作为宗教祭典主要组成部分的歌舞,也成为了佤族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用来记录历史和传递共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媒介。
袁智中龚建荣
关键词:佤族文化形态
论阿佤山边界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阿佤山跨中(中国)缅(缅甸)边境,是中国西南的重要门户之一和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上捷径。“滇缅南段未定界”完全处在阿佤山区的范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滇缅南段未定界”问题就是阿佤山边界问题。它是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造成的。它的解决经历着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1960年10月1日,《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滇缅南段未定界”的彻底解决。它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标志着中缅友好睦邻关系进入正常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赵明生
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境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跨境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缅甸北部的“阿佤山区”,虽然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相同的文化和相通的语言,但是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认同有所差异,国家认同更是迥然有别。中国佤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总体表现为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也凸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性。缅甸佤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总体则表现为存在矛盾、张力的冲突关系,这也和缅甸联邦政府一直未能妥善处理好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息息相关。
杨宝康
关键词:佤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佤族刀耕火种生计模式变迁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佤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直过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地区和缅甸北部地区的"阿佤山区"。在千年封闭的自然生境中,刀耕火种既是佤族主要的生计模式,也是佤族适应山地生境的一种策略。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在国家政策的强力干预下,以及随着"阿佤山区"人口密度的增加和森地面积的锐减,佤族这一传承千年的生计模式才逐渐走向衰落,到1990年代基本终结。本文试图通过佤族刀耕火种生计模式变迁研究,探寻云南山地民族传统生计模式生成和终结与生境之间的关系。
袁智中张袁毅敏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佤族刀耕火种
缅甸佤族的历史叙述与国家认同分析——以《佤族历史》为中心被引量:1
2018年
缅甸佤族的历史叙述,在缅甸国家以缅族为主体的一元化历史叙述影响下,通过对参与缅甸历史"创造"、佤族迁徙、佤族古代王国、佤族土司等的历史"挖掘",一方面通过"回放"的方式体现佤族在缅甸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和归属,以"忘却"历史上中国王朝国家影响的叙述方式,建构起佤族对缅甸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从"当时"中"发现"历史依据和从"当下"里立足现实需求,为佤族"自治"现状的维持和佤族精英争取成立民族区域自治邦目标建构历史合法性。
杨宝康
关键词:历史叙述国家认同
民国时期佤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文化图景
2021年
佤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民国时期,佤族社会经济具体表现为农业上多种旱谷、鸦片等作物,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和锄犁撒种;手工业以纺织、酿酒等行业为主,但更多的是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多在农闲时进行;商品交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汉族、傣族、拉祜族等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生活文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从不同角度折射着佤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时态。民国时期佤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文化图景,集中反映了佤族社会传统与变化的诸多面相,值得深入考查和研究。
杨宝康娜响
关键词:民国时期佤族生活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