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品数:182 被引量:2,285H指数:27
相关作者:康迪李伟包风霞王静毛春兰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8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0篇农业科学
  • 4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生物学
  • 7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54篇土壤
  • 34篇厌氧
  • 34篇秸秆
  • 31篇厌氧发酵
  • 27篇沼气
  • 21篇丘陵区
  • 21篇黄土丘陵
  • 21篇黄土丘陵区
  • 19篇酶活性
  • 17篇小麦
  • 13篇植被
  • 13篇微生物
  • 11篇有机碳
  • 11篇生态
  • 10篇土壤酶
  • 10篇土壤有机
  • 9篇养分
  • 9篇植被恢复
  • 9篇土壤酶活
  • 9篇土壤酶活性

机构

  • 181篇陕西省循环农...
  • 178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宁夏农林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陕西省微生物...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宁夏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宁夏中科精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昭通师范高等...
  • 1篇宜宾学院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123篇杨改河
  • 97篇冯永忠
  • 77篇任广鑫
  • 40篇韩新辉
  • 24篇王晓娇
  • 17篇李轶冰
  • 16篇谷洁
  • 13篇高华
  • 12篇张彤
  • 9篇王得祥
  • 9篇王小娟
  • 8篇孔德杰
  • 8篇赵发珠
  • 7篇秦清军
  • 7篇任学敏
  • 7篇宋籽霖
  • 7篇陈豫
  • 7篇康迪
  • 7篇李昌珍
  • 6篇甄丽莎

传媒

  • 30篇西北农林科技...
  • 19篇西北农业学报
  • 18篇干旱地区农业...
  • 13篇环境科学
  • 11篇生态学报
  • 1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0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草地学报
  • 4篇第15届中国...
  • 3篇农机化研究
  • 2篇林业科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8篇2023
  • 9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12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7篇2015
  • 12篇2014
  • 8篇2013
  • 18篇2012
  • 25篇2011
  • 23篇2010
  • 17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1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被引量:6
2014年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TOC)、3种氧化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100 cm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但整个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坡耕地,且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同一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碳(0.67~2.02 g·kg-1,10.47%~33.00%)>中活性有机碳(0.12~1.38 g·kg-1,6.44%~22.52%)>高活性有机碳(0.03~0.68 g·kg-1,2.10%~11.09%)。不同人工植被下有机碳活性越强,则其CMI的差异越大且影响深度越深,相比坡耕地,3种人工植被均显著提升了0~100 cm深各土层高活性有机碳CMI,且平均增幅表现为刺槐(213.9%)>柠条(152.4%)>撂荒(82.6%),中和低活性有机碳CMI只在人工刺槐和柠条林下100 cm深各土层显著增加。综上,人工林植被具有提升100 cm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且总体以刺槐效果较佳。
安娟娟陈少锋赵发珠杨丽霞韩新辉康迪杨改河
关键词:人工植被土壤活性有机碳黄土丘陵区
增温和增雨对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15
2022年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脆弱生境地区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理解区域碳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恢复12 a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气候箱(OTC)和人工增加自然降雨的方式模拟了气候变暖、降水增加及其交互作用.通过结合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探究了土壤水热、养分和土壤呼吸速率对增温增雨的响应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土壤呼吸改变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增温显著提高了5 cm土壤温度,在整个取样年平均增加1.34℃,而增雨显著降低了5 cm土壤温度,在整个取样年平均降低了0.88℃,同时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2018年和2019年增雨处理土壤水分含量分别高出对照13.12%和16.45%.此外,与对照相比,增温增雨的交互作用既增加了土壤温度,也提高了土壤水分,增温和增雨在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上起到了相互拮抗的作用.(2)增雨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改变了土壤元素计量比以及活性-惰性碳组分的分配特征,而增温对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土壤全氮全磷以及速效氮磷养分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增雨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而增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季节温度,表现为冬季和降雨充沛季节增温对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土壤呼吸速率和5 cm土壤温度的指数拟合发现,增雨处理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最高,达到1.68,而增温处理下Q_(10)最低(1.50).(4)线性回归显示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与土壤呼吸速率显著正相关.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土壤水热和养分特性共同可解释64.43%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异,其中土壤水热因子是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控因子,解释度为31.16%.相关性分析也表明,土壤水热与土壤呼吸速率�
王兴钟泽坤朱玉帆王佳懿杨改河任成杰韩新辉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土壤呼吸速率
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乔木更新及土壤化学性质对更新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调查太白山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及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林隙及土壤化学性质对乔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乔木更新苗密度较小,为0.059株·m-2,但林下与林隙均以巴山冷杉更新苗为主;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P=0.160),但巴山冷杉幼苗密度表现为林隙内显著高于林下(P=0.012);相关分析表明,小林隙更利于巴山冷杉更新(r=-0.397,P=0.030),而林隙大小对牛皮桦更新没有显著影响(r=0.125,P=0.511);在林下,土壤碱解N、全P含量和pH值与牛皮桦更新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林隙内,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与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全P含量与牛皮桦幼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有效P含量及林隙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碱解N含量与牛皮桦和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林下土壤pH值显著高于林隙,而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含量显著低于林隙。
任学敏杨改河秦晓威王得祥刘振学赵双喜白宇
关键词:林隙土壤化学性质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利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结构和畜牧业结构。结果表明:种植业结构已由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畜牧业结构变化幅度不大;该区农牧复合系统内“粮食作物以谷物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均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畜种结构单一,为牛、羊占绝对比重的草食型畜群结构”。结构调整建议为:降低粮食作物特别是麦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及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使粮经饲比达到50∶20∶30;引草入田,推广粮草轮作制度;增加猪及禽类的饲养量,逐步建立耗粮型与草食型相结合的畜种结构的建议。
李萍杨改河冯永忠
关键词:系统结构
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被引量:15
2007年
西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发育了类型多样的高原湿地,这些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分析,系统研究了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布及特点。详细介绍了西藏高原湿地的组成类型,分布区域以及其生物多样性、稀有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收法等,计算出西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总的生态功能价值为6 207.83亿元。功能价值量大小依次为:降解污染>大气组分调节>调蓄洪水>气体调节>科研文化和生物栖息>水源涵养。其中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最大,为2 080.15亿元,最小的是水源涵养功能25.12亿元。最后,对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贺桂芹杨改河冯永忠姜艳
关键词:湿地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甘草灌溉试验被引量:2
2010年
为探讨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甘草生长需水的最适规律,在干旱条件下采用控制灌溉制度方法进行了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株高、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及土壤含水率进行动态测定。结果显示,各处理的甘草随着生育期的变化生理性状差异显著,灌水定额在900m3/hm2且灌4次水的甘草具有植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大、光合作用强和生物量大等特征。研究成果对提高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植被覆盖度、土壤抗蚀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永平冯永忠杨改河康建宏吴洪亮鲍瑞李勇
关键词:灌溉土壤甘草叶面积指数
秦岭山区硅酸盐细菌的分离、筛选以及初步鉴定被引量:18
2011年
针对秦岭周至县不同生境的土壤进行硅酸盐细菌的分离与筛选,对20株生长较好的硅酸盐细菌进行摇瓶培养,测定其发酵液的水溶性钾含量,挑选出解钾能力较强的菌株,并使用传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仪两种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QL21为1株解钾能力较强的菌株,解钾率为25.1%,该菌为G+革兰氏阳性,菌体为长杆状,产生椭圆芽孢以及椭圆形肥大荚膜,其生理生化特征与芽孢杆菌很接近,经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为芽孢杆菌。
李海龙谷洁张宏斌高华陈胜男郭星亮张卫娟刘江
关键词:硅酸盐细菌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关系研究被引量:61
2014年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5种不同植被群落特征、多样性、土壤碳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这3大科植物在该区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不同植被类型群落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30 a撂荒地最大,16 a撂荒地最小,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heldon均匀度指数均为30 a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最大,16a撂荒地最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其平均含量在0~30 cm和30~100 cm土层从大到小为30 a刺槐林>30 a撂荒地>16 a刺槐林>30 a柠条林(Caragana microphylla)>16 a撂荒地,30 a刺槐林表现出较好的土壤碳氮累积效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之间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
杨丽霞陈少锋安娟娟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
追施沼液对小麦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研究追施沼液对小麦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沼液在小麦施肥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西农889小麦为供试材料,用沼液作追肥,各生育期追肥量设11 250,22 500,33 750kg/hm2 3个水平,追肥时期分别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以各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研究追施沼液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和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追施沼液可以提高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其中以沼液施用水平为22 500kg/hm2,并在拔节期、孕穗期各追施1次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该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增加41.3%~76.5%,产量提高36.0%,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及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亦有显著提高。【结论】麦田追施沼液的最佳施用水平为22 500kg/hm2,并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各追施1次为宜。
万海文贾亮亮赵京奇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关键词:沼液小麦光合特性土壤酶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2
2017年
为探究黄土丘陵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养分累积与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分析了植被恢复15年刺槐、柠条、刺槐侧柏混交、刺槐山桃混交以及荒草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这也使0—30 cm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密度显著增加,可溶性有机氮密度增幅表现为柠条(262.2%)>刺槐(232.8%)>刺槐山桃混交、刺槐侧柏混交(34.5%)>荒草地(-21.5%),硝态氮密度整体表现为柠条>刺槐>刺槐山桃混交>荒草地>刺槐侧柏混交,增幅为7.9%—182.8%,铵态氮密度以刺槐山桃混交增幅最大(110.3%),荒草地最小为2.6%。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以刺槐最高,分别提升了2.4倍和0.6倍,铵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以刺槐山桃混交最高,提升了1.0倍。可溶性氮组分受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大于有机质和全氮,微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氮组分的相关性优于微生物量碳,硝态氮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最为敏感。综上,植被恢复能够提高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密度及其占全氮比例,增加土壤氮的有效性,以刺槐、柠条提升效果最好。
赵路红李昌珍康迪任成杰韩新辉佟小刚冯永忠
关键词:植被恢复可溶性有机氮硝态氮铵态氮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