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气象台

作品数:96 被引量:112H指数:5
相关作者:濮梅娟尹东屏韩桂荣曹春信吴海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台风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40篇会议论文
  • 8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0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农业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气象
  • 11篇降水
  • 9篇台风
  • 8篇雷达
  • 7篇气候
  • 7篇暴雨
  • 6篇强降水
  • 5篇中尺度
  • 5篇同化
  • 5篇气象服务
  • 5篇强对流
  • 5篇梅雨
  • 4篇雨期
  • 4篇气旋
  • 4篇网络
  • 4篇下击暴流
  • 4篇梅雨期
  • 4篇环流
  • 3篇短时强降水
  • 3篇灾害

机构

  • 96篇江苏省气象台
  • 16篇中国气象局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南京大学
  • 5篇上海市气象局
  • 5篇江苏省气象科...
  • 4篇江苏省气象服...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沈...
  • 2篇淮安市气象局
  • 2篇连云港市气象...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作者

  • 10篇吴海英
  • 7篇严文莲
  • 7篇王啸华
  • 6篇刘安宁
  • 5篇尹东屏
  • 5篇张备
  • 5篇孙燕
  • 5篇刘梅
  • 4篇濮梅娟
  • 4篇田心如
  • 4篇曾明剑
  • 4篇李超
  • 3篇李泓
  • 3篇焦圣明
  • 3篇魏建苏
  • 3篇陈玉石
  • 3篇张旭晖
  • 3篇喜度
  • 3篇韩桂荣
  • 3篇沈菲菲

传媒

  • 16篇气象科学
  • 7篇2011年第...
  • 5篇气象学报
  • 4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第七届长三角...
  • 3篇气象
  • 3篇海洋预报
  • 3篇全国天气预报...
  • 3篇第十届长三角...
  • 2篇浙江气象
  • 2篇科技成果管理...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第26届中国...
  • 1篇系统工程与电...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模式识别与人...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10篇2022
  • 9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4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RF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WRF_RUC)在江苏省气象台的搭建与应用
为满足无缝隙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江苏省气象台引进并本地化美国基于WRF 模式每3 小时快速更新循环的3DVAR 中尺度同化与预报业务系统(3h Rapid Update Cycle,简称RUC)。本文介绍了该系统在江苏省...
周嘉陵王文兰曾明剑张冰张备
水汽对梅雨期切变线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7月12—13日梅雨期影响江苏的江淮切变线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重点研究切变线南侧水汽强度、垂直厚度和输送位置变化对降水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揭示湿位涡对江淮切变线降水的指示性。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水汽对降水强度和雨带分布影响较小;中层水汽对整体雨带形态的维持起了重要作用;低层水汽强度的变化主要对大暴雨区域及大暴雨中心降水强度存在影响;而水汽输送位置离切变线越近越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同时,切变线南侧水汽变化对江淮切变线和西南风低空急流发生发展,以及相关高低空散度和上升运动也存在影响,切变线南侧水汽供应越充足、水汽强度越强、水汽柱愈深厚、输送位置离切变线越近,则高低空散度发展耦合愈充分,垂直上升运动愈旺盛,切变形势及切变线上低涡越活跃,相应的降水强度越强、雨带分布越宽阔连续。分析发现湿位涡(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MPV)对江淮切变线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性,且以正压项MPV1的影响和指示为主。MPV1负峰值的出现指示降水峰值出现,当MPV1<-1.5 PVU时,切变线附近有小时降水量大于20 mm的短时强降雨发生。在MPV1<0条件下,若︱MPV2︱>0.05 PVU且尤其当MPV2>0时,降水强度明显增强,而MPV1为负、MPV2为正维持时间越久、︱MPV1︱和︱MPV2︱峰值越大,则江淮切变线降水持续时间越久、强度越强。
张雪蓉李晓容李晓容廖一帆王宏斌
关键词:切变线大暴雨水汽
淮北地区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MCS过程分析与模拟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8月7日淮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rm,MCS)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本次MCS过程发生在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场下,系统性上升运动较弱,对流层低层存在较弱的源自西北太平洋的偏东风转东南风的水汽输送作用;MCS移动和形态变化与地面辐合线演变特征较为一致,地面流场的演变与降水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WRF模式较好地模拟出本次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MCS演变过程中对流活动和地面辐合线相互作用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MCS在逐渐南移过程中完成了对流单体的更替,地面辐合线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流单体环境场的对流不稳定度的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安礼政刘安宁宋昊冬夏网萍王蓓元
关键词:MCS地面辐合线中尺度数值模式
用ECMWF数值预报产品做台风的中短期预报
陈玉石焦圣明袁成松王清楼
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河蟹养殖高温热害风险评估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共85个气象站观测资料,筛选出夏季高温强度、持续时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作为高温热害的关键气象因子,构建高温热害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和河蟹因灾死亡率加权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河蟹高温热害风险划分为三个等级,结合地形和土壤的适宜性,最终得出江苏河蟹高温热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发现,河蟹高温热害的高风险区位于以高淳为中心的江苏西南部,沿淮和淮北东部沿海地区风险值最低,淮北西部—沿江东部的风险值介于二者之间。年代际高风险区面积有逐渐扩大趋势,1991年以来已外扩到沿江和苏南大部分地区,达到历史极值。河蟹高温热害风险增大,需加强防范。
张旭晖俞子闲时冬头任义方王敦纠吴洪颜
关键词:河蟹养殖高温热害风险区划
人工神经网络台风预报系统被引量:19
1996年
系统在经大量数据训练、运算基础上,选用了BP网络模型。为适应台风路径预报,对BP网络进行了改进,应用改进后的BP网络,自动训练到2159次后,由神经网络输出的判定台风移向趋势──西进,北上,西北移与实际历史移行路径概括率达97%。在业务实用时,只需在指定硬盘路径中给出系统运行的3个文件,包括天气系统主要特征参数,系统即可以人机对话形式给出当前台风移动路径概率值。
周曾奎韩桂荣朱定真耿慧陈必云周戌
关键词:台风台风预报神经网络
基于遗传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在短时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江苏省13个气象观测站历史上短时强降水观测资料,用遗传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选定影响短时强降水的950 hPa假相当位温、700 hPa比湿、500 hPa比湿、对流有效势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等14个特征为主要因素,将是否为短时强降水抽象成二元分类问题。借助机器学习中CART决策树算法进行分类分析,构建便于使用的短时强降水预报规则集。实验部分,随机选择5816条样本进行训练模型,得到适合江苏地区的短时强降水规则集,利用剩余的1454条数据进行实际检验,模型的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为91.35%,非强降水预报准确率为97.11%,较特征选择之前分别提升了8.66%和1.05%。
耿焕同戴中斌沈阳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遗传算法
江苏省近50年10℃、15℃积温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日平均气温≥10℃、15℃的初日、终日、有效日数、期内积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日平均气温≥10℃、15℃的初日均有所提前,平均每10a分别...
霍金兰张旭晖施英陈云虎
关键词:积温气候变化
苏南一次梅雨锋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
2023年
受梅雨锋及梅雨锋上中尺度低涡影响,2020年7月6日江苏省苏州市出现大暴雨,造成城市内涝等灾害。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及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环境条件、对流系统演变等特征。结果表明:(1)高空西风槽东移,中低层冷式切变线南压,冷暖空气在苏南上空汇合使低层辐合增强,中低层西南急流加强以及地面梅雨锋维持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2)最强降雨时段回波中心强度超过60 dBz,顶高超过14 km,强反射率因子区对应差分传播相移率达7°·km-1高值区,强回波垂直伸展高度平均在6 km以下,为典型的低质心暖区降雨。(3)苏州上空抬升凝结高度低、中等强度的对流有效位能、中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和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不断增强的低空急流向下传播形成超低空急流,急流出口区强烈的辐合抬升和切变线上空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叠加,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和触发条件。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强烈的梅雨锋锋生,使强降水得以维持。
曹舒娅邹兰军王易慕瑞琪周正明
关键词:梅雨锋列车效应低空急流锋生函数
江苏寒潮天气过程风险预评估方法研究
2024年
利用江苏省1961—2020年70个国家级及13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同时段的日最低气温重构数据,选取最低气温48 h最大降温幅度、累计降温幅度、过程日极端最低气温和寒潮过程持续天数共4个要素作为寒潮灾害气象致灾因子,综合信息熵权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致灾因子权重,构建寒潮过程致灾危险性评估模型,形成致灾危险性指数长时间序列,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危险等级。基于智能网格气温预报数据,计算寒潮过程预估致灾危险性指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承灾体暴露度及脆弱性信息,构建寒潮过程风险预评估模型,对高分辨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和小麦等承灾体进行风险预估,同时考虑前期气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修正了小麦脆弱性指标。结果表明:(1)江苏省历年寒潮过程发生频次总体呈现20世纪后40年多、21世纪前20年少的态势,北部地区发生频次显著多于南部地区;寒潮过程的气象致灾因子强度大体上具有西部强于东部、北部强于南部的分布特征;(2)通过对2022年11月28日—12月3日江苏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的个例分析,可以得出与实际灾情基本相符的寒潮天气过程的致灾危险性预评估和风险预估结果。
顾荣直田心如禹梁玉陈小宇李泽宇
关键词:寒潮过程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