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

作品数:409 被引量:385H指数:8
相关作者:翟月琴郭晨子丁罗男陆军刘庆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73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9篇艺术
  • 123篇文学
  • 33篇文化科学
  • 12篇历史地理
  • 7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6篇哲学宗教
  • 3篇语言文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5篇戏剧
  • 44篇戏曲
  • 43篇电影
  • 27篇话剧
  • 25篇艺术
  • 22篇文化
  • 20篇舞台
  • 19篇表演
  • 17篇美学
  • 16篇叙事
  • 14篇文学
  • 14篇剧作
  • 13篇演出
  • 13篇中国电影
  • 12篇剧场
  • 11篇诗歌
  • 9篇中国话剧
  • 9篇莎士比亚
  • 7篇戏剧观
  • 7篇现代戏

机构

  • 390篇上海戏剧学院
  • 5篇西南交通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央戏剧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山东艺术学院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天津音乐学院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上海商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34篇厉震林
  • 27篇翟月琴
  • 19篇曹树钧
  • 18篇万传法
  • 12篇刘明厚
  • 9篇徐煜
  • 7篇刘艳卉
  • 7篇陆军
  • 6篇叶长海
  • 5篇丁罗男
  • 5篇孙惠柱
  • 5篇陈国华
  • 5篇郭晨子
  • 5篇刘庆
  • 5篇杨剑明
  • 4篇李伟
  • 4篇宫宝荣
  • 4篇张福海
  • 4篇蒋一初
  • 4篇张泓

传媒

  • 32篇戏剧艺术
  • 18篇戏剧(中央戏...
  • 13篇戏曲研究
  • 12篇东方艺术
  • 12篇云南艺术学院...
  • 11篇剧本
  • 11篇上海戏剧
  • 11篇艺术百家
  • 10篇四川戏剧
  • 10篇文化艺术研究
  • 10篇南大戏剧论丛
  • 8篇福建艺术
  • 8篇中国莎士比亚...
  • 7篇艺苑
  • 6篇当代电影
  • 6篇艺术评论
  • 6篇浙江传媒学院...
  • 6篇上海艺术评论
  • 5篇戏剧文学
  • 4篇中国戏剧

年份

  • 39篇2023
  • 39篇2022
  • 24篇2021
  • 31篇2020
  • 22篇2019
  • 22篇2018
  • 20篇2017
  • 17篇2016
  • 20篇2015
  • 17篇2014
  • 12篇2013
  • 14篇2012
  • 12篇2011
  • 20篇2010
  • 16篇2009
  • 8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7篇2005
  • 6篇2004
4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新变中的诗歌现场——评柯雷的《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
2018年
时隔九年,荷兰莱顿大学柯雷(Maghiel van Crevel)的英文论著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2008),经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晓红教授翻译,于2017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尽管因1996年《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Language Shattered:Contemporary Chineese Poetry and Duoduo)的问世,柯雷早已为国内学者熟知,但《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却是他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中文专著。
翟月琴
关键词:中国当代诗歌先锋诗歌汉语新诗
自信·自醒·自知——对中国戏曲当下发展的思考与展望被引量:1
2018年
文化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戏曲艺术取得了似乎"可观"的成绩,但我们仍需注意到繁荣背后的问题。戏曲艺术的自信源于我们的自醒,自醒的基础是我们对待戏曲艺术的自知,戏曲是众多具体剧种演出样式的总和,我们应把握其"剧统",客观而理性地去看待戏曲。
曾鹭欣杨昊冉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国戏曲发展生态
从舞台到荧屏:戏曲电视剧化后的观演转变
2023年
当中国戏曲结合电视艺术呈现在荧屏时,演员表演的接受对象从实时观众转为镜头,表演环境从舞台进入实景或影棚,观众则从剧院移步到荧屏前,从集中现场看戏转为私人化观剧。戏曲表演与观赏的固定特征和时空特性也因电视剧的表现方式而改变,戏曲电视剧中演员与观众的观演状态、镜头与舞台的呈现关系、表现与再现的审美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
李炳辉赵凤群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电视剧
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主义——论曹禺的经典意义和当下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作为五四新文化造就的戏剧大师,曹禺的一生与中国话剧同行。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青年曹禺连续以《雷雨》、《日出》、《原野》等优秀作品震撼海内外剧坛之时,中国现代话剧也脱离了青春期的稚嫩而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创作状态,几乎也可说是中国话剧的一个缩影。经历"文革"折腾,步入晚年的曹禺开始陷入深深的反思和自诘之中。他在庆幸20世纪80年代话剧复苏与新生的同时,焦灼于自己的力不从心,也流露出对话剧现状的些许遗憾和担忧。在中国话剧走进新世纪的前夕,曹禺先生溘然而去。一代大师的远行,是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曹禺是否只能成为"历史",他创造的经典是否只是给我们留下一份遥远的记忆?重温曹禺的创作精神与剧作的经典价值,我们发现曹禺并没有"过时",他的经典作品以及对话剧问题的思考与论述,非常值得今天的话剧人深长思之。也许这就是今天纪念曹禺百年诞辰的现实意义。
丁罗男
关键词:中国话剧戏剧精神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当下意义
《风流院》、《临川梦》与“临川四梦”被引量:1
2015年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传播广远,影响巨大。历来还流传许多有关"四梦"的演员及读者的故事,令人感叹。其中太仓俞二娘及扬州小青的故事尤为感人。传奇剧本《风流院》与《临川梦》让剧作家汤显祖与其剧本读者及剧中人物同时登场。《临川梦》犹如一部"汤显祖传记",以写实为主;《风流院》则是一部"汤显祖神话",以想象为主。这两个汤显祖,寄寓了传奇作者对历史人物精神不同侧面的理解。在这两部传奇的想象剧情中,"寻找"是一大主题。读者寻找作者,剧中人寻找剧作家,这是《风流院》、《临川梦》的一大创意,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永远的佳话。
叶长海
关键词:汤显祖
《别让我走》的解剖政治、生命政治与意索政治被引量:2
2021年
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虚构了生物技术与生命权力之下克隆人一生的生命样态。从生命政治理论角度审视,概而言之,《别让我走》主要体现以下三点:第一,该小说以克隆人凯茜为第一叙述视角细密化地展现了她在解剖政治、生命政治和意索政治的管治机制下是如何一步步被形塑成完美的政治客体的;第二,在被纳入生命政治逻辑完成生命的规范化、集体化的过程中,小说也冷静地呈现了凯茜自觉进行主体塑造的生命实践;第三,透过凯茜生命主体化的乌托邦结局,小说也提供了一种在生命政治管制下沉思个体生存美学与生命价值的现代警示录。
支运波
关键词:生命政治
剧场性戏剧的构建与呈现——从“德语戏剧节”看当代戏剧的形态
2015年
柏林"德语戏剧节"成为世界重要的戏剧活动,不仅在于其已成为观察国际戏剧动向和趋势的重要参照和坐标,而且还培养了众多的德国著名导演。本届德语戏剧节,依然涌现了为数不少的优秀剧目,这些作品,大多体现出独特的导演风格,演员的高超素质以及深刻的对社会的反思。德国本土戏剧的发展,与其"后戏剧"理念不无关系。"后戏剧"是一种旨在摆脱文学性思维方式的束缚,使剧场演出获得更大自由度和表现性的观念。戏剧和文学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具有各自的媒介手段,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发挥各自的媒介优势,才能获得更大的美学价值。
徐煜
关键词:剧场性戏剧形态当代戏剧
从城市的窗口望向语言之乡——评黄梵的诗集《月亮已失眠》
2019年
每天深夜,它和手的交谈就像窗外知了、青蛙的咏叹调,不会轻易让我入眠。——黄梵:《笔》一翻开诗集《月亮已失眠》的目录,单看各诗篇的题目,大概以“古韵”二字概括黄梵的诗风,颇为贴合。若不是“登山感怀”“题南飞雁”的旧题,又或是“清明吟”“二胡手”的老调,便是“中秋月”“雁阵似剪刀”等被古人反复书写的风景。
翟月琴
关键词:失眠月亮诗集语言城市咏叹调
论权力话语和优伶性别角色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优伶具有"卑贱者"和"色情者"的社会性别角色,它的形成有其最原始和最基础的控制力量,即权力采用"话语"的手段,以抵消优伶在舞台和现实中任何可能造成性别和权利的混乱乃至颠倒倾向,而在此背后,权力话语对中国优伶性别角色的组织和控制,实质上是对经济及其在此之上的政治权力的一种维护和巩固,或者说是,经济及其在此之上的政治权力的一种本能提防和警戒。
厉震林
关键词:权力话语性别角色
格雷戈里夫人戏剧在中国的接受——以茅盾的译介为中心被引量:1
2021年
爱尔兰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的《月亮上升》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演出次数最多的改译本话剧,总被贴上民族国家主义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标签。茅盾的译介凭借对新旧文学的敏感,触及语言文化、女性独立等民族解放话题;本着"为人生"的文学观念,颇认同新浪漫主义戏剧中"写实的"一派;区别看待悲剧与喜剧,与评论界普遍视格雷戈里夫人喜剧为"不发趣的"悲喜剧截然有别。以茅盾译介为中心,分析格雷戈里夫人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评介、改译与演出,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戏剧从爱尔兰民族文学精神汲取资源,为本土戏剧探寻"理想的实在"的文化选择与审美诉求。
翟月琴
关键词:译介
共3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