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287 被引量:1,073H指数:13
相关作者:孙力平于静洁李亚静员建吕建波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5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2篇建筑科学
  • 12篇化学工程
  • 5篇医药卫生
  • 5篇理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1篇污泥
  • 37篇除磷
  • 32篇脱氮
  • 28篇污水
  • 27篇厌氧
  • 27篇污染
  • 23篇硝化
  • 22篇水处理
  • 21篇活性炭
  • 19篇废水
  • 18篇重金
  • 18篇重金属
  • 14篇污水处理
  • 14篇聚磷
  • 14篇反硝化
  • 13篇聚磷菌
  • 13篇混凝
  • 11篇脱氮除磷
  • 10篇生物除磷
  • 9篇消毒副产物

机构

  • 286篇天津市水质科...
  • 204篇天津城建大学
  • 78篇天津城市建设...
  • 12篇天津大学
  • 8篇日本东北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天津三博水科...
  • 6篇天津创业环保...
  • 5篇台湾大学
  • 5篇天津凯英科技...
  • 4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天津市华博水...
  • 3篇天津市市政工...
  • 2篇南开大学
  • 2篇天津市环境保...
  • 2篇天津工业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河北科技大学
  • 2篇天津市城市规...
  • 2篇中国石油规划...

作者

  • 144篇孙力平
  • 78篇王少坡
  • 53篇邱春生
  • 45篇苑宏英
  • 43篇于静洁
  • 23篇员建
  • 15篇程方
  • 15篇钟远
  • 14篇郑剑锋
  • 12篇范晓丹
  • 11篇李亚静
  • 9篇刘月敏
  • 8篇吕建波
  • 8篇池勇志
  • 8篇肖淑敏
  • 7篇骆尚廉
  • 7篇李玉友
  • 7篇马华继
  • 7篇张新波
  • 6篇费学宁

传媒

  • 55篇环境工程学报
  • 38篇工业水处理
  • 20篇中国给水排水
  • 17篇环境工程
  • 13篇水处理技术
  • 1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0篇化工进展
  • 9篇环境污染与防...
  • 4篇净水技术
  • 4篇天津化工
  • 4篇给水排水
  • 4篇环境科学
  • 4篇科技创新导报
  • 4篇第八届中国城...
  • 4篇中国土木工程...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供水技术
  • 2篇工业用水与废...
  • 2篇四川环境

年份

  • 1篇2024
  • 12篇2023
  • 12篇2022
  • 15篇2021
  • 13篇2020
  • 19篇2019
  • 26篇2018
  • 32篇2017
  • 17篇2016
  • 22篇2015
  • 23篇2014
  • 42篇2013
  • 22篇2012
  • 15篇2011
  • 10篇2010
  • 5篇2009
2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厌氧氨氧化附着膜膨胀床长期停运后的性能恢复过程
2022年
为探究连续流反应器在经历长期停运后的性能恢复情况,重启一个已停止运行150 d的厌氧氨氧化附着膜膨胀床(AAFEB)反应器,恢复了其脱氮性能,且考察了恢复策略的可行性、颗粒污泥性质的变化及其菌群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通过逐渐降低水力停留时间(HRT)(由13 h至3 h)和逐步提高进水总氮(TN)浓度(由(67.58±4.02)mg·L^(-1)至(374.93±10.76)mg·L^(-1))的方式,在72 d的恢复期中,氮去除率(NRR)由0.117kg·(m^(3)·d)^(-1)提升至2.553 kg·(m^(3)·d)^(-1),略高于反应器停运前((2.316±0.125)kg·(m^(3)·d)^(-1)),说明该AAFEB系统的脱氮性能恢复成功。在恢复期的第21天和第63天,反应器中部污泥的平均粒径分别为644.70μm和741.65μm,均超过停运前中部污泥的平均粒径(602.24μm)。g_Candidatus_Kuenenia为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优势菌种,而g_Candidatus_Brocadia对长期停运后恢复期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这说明AAFEB系统内AnAOB具有良好的韧性,恢复策略可行,在经历长期停运后,AAFEB系统的脱氮性能可以得到恢复。
孙昊飞于静洁于静洁孟凡盛邱春生王栋邱春生
关键词:颗粒污泥菌群结构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亚硒酸盐的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针对微生物还原亚硒酸盐过程普遍存在的时间较长的问题,考察了4种水溶性醌类介体(α-AQS,AQS,1,5-AQDS和AQDS)对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亚硒酸盐过程的加速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培养条件,对硒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和粒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醌类介体都加速了亚硒酸盐的还原,其中,AQDS的加速效果最显著;在pH值为8.0,温度为30℃,AQDS浓度为0.2mmol/L条件下,48h时亚硒酸盐的转化率达到100%;加入AQDS后会生成更大尺寸的硒纳米颗粒,并可能使硒纳米颗粒表面包裹的有机物质成分及含量发生改变。研究结果为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修复亚硒酸盐污染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俊江宋圆圆刘雁滨宋圆圆张伟宏郭延凯廉静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工程亚硒酸盐氧化还原介体
饮用水中氯代苯检测及健康风险评价
饮用水中的氯代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选取我国109处城镇供水系统,分两轮次对其水源水、水厂出水及供水管网水进行采集,应用吹扫捕集-GC-MS分析方法检测水样中的氯苯、1,2-二氯苯、1,2,4-三氯苯3种氯代苯类有机污染...
谢春雨孙力平陈旭刘翔宇
关键词:饮用水氯代苯毒性健康风险评价
底物浓度和温度对木糖厌氧发酵生物产氢的影响
为了获得混合菌群利用木糖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最佳条件,通过批次试验,对中温(35℃)和高温(55℃)下混合菌群利用不同浓度木糖(10~50g/L)厌氧发酵产氢系统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35℃下系统累积产氢量和最...
张丹丹孙力平邱春生谢春雨
关键词:木糖厌氧发酵底物浓度
文献传递
三氯乙酸与其他有机物在活性炭上的竞争吸附
2013年
通过等温吸附实验,考察了三氯乙酸(TCAA)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腐殖酸(HA)在活性炭(GAC)上的竞争吸附现象。结果表明,GAC对TCAA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对DBS和HA的吸附均符合Freudlich模型;在GAC上,DBS和HA对TCAA构成竞争吸附,大分子HA阻塞GAC的微孔,使得TCAA与DBS难以进入微孔;GAC对3种物质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DBS、TCAA和HA;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BS憎水性一端与TCAA竞争吸附位,亲水性一端与TCAA形成吸附,使GAC总饱和吸附量有所加大。
程方何怡黄红梅吕建波
关键词:活性炭三氯乙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搅拌速率和时间对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水中镍(Ⅱ)及有机物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静态实验考察了投加高铁酸钾强化混凝的效果,通过控制不同的絮凝搅拌速率、絮凝时间及原水浊度来强化镍(Ⅱ)和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絮凝搅拌速度和时间、原水浊度是影响镍(Ⅱ)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的重要因素。原水镍(Ⅱ)质量浓度为1 mg·L^(-1)、TOC为10 mg·L^(-1),在一级絮凝搅拌速率为200 r·min^(-1)、时间为2 min,二级絮凝搅拌速率为40 r·min^(-1)、时间为10 min,原水浊度为36.7 NTU时,出水剩余镍为0.018 mg·L^(-1),去除率达到98.2%,TOC去除率为58.8%,浊度去除率为73.8%。出水可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高铁酸钾强化混凝可作为给水厂应对镍污染的一种有效处理措施。
员建栾萌竹孙涛苑宏英
关键词:强化混凝原水浊度
水质工程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水质工程学的特点,基于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尝试了实验教学改革,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并总结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封娜李亚静郑淑平温海涛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综合设计性实验
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沿高度变化的净化程度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人工湿地系统模拟实验考察了污染物沿高度的净化程度,分析了垂直潜流湿地系统中COD、氮、磷的去除机理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潜流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层(0~30 cm),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总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层(0~30 cm)和中层(30~60 cm),去除途径为填料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对总氮的去除则发生在整个系统中,上层主要去除氨态氮,只是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等其他形式的氮,在中层和下层进行的反硝化反应才能真正达到脱氮效果。
聂海伦孙力平张悠慈李玉友王少坡
关键词: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反硝化
炭纤维电极电吸附去除三氯酚的影响因素与机理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活性炭纤维作为电极材料,动态电吸附去除水中的2,4,6-三氯酚。考察了电压、极板间距、进水流量和沿程长度对三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工艺最佳条件:电压1.0 V,极板间距4 mm,进水流量112.5 mL/min,沿程长度320 mm,三氯酚去除率达到98.31%。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活性炭纤维对三氯酚的吸附行为。
王康程方程方
关键词:活性炭纤维电吸附
不同pH控制策略下剩余污泥中NH_4^+-N、PO_4^(3-)-P、COD溶出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中富含氮、磷、COD,在其水解酸化过程中对pH条件进行控制,使污泥中的氮、磷、COD溶出到上清液中并进行回收利用是可行的。在22~25℃的温度条件下,1#反应器中剩余污泥先调节为酸性(pH=3),在实验第8 d氨氮、磷酸盐溶出量最多后调节为碱性(pH=10);3#反应器中剩余污泥先调节为碱性(pH=10),在实验第8 dCOD溶出量最多后调节为酸性(pH=3);2#反应器为对照实验,pH不进行调节。结果表明:若要以回收污泥中的氨氮、磷酸盐为主,剩余污泥由碱性(pH=10)调节为酸性(pH=3)优于由酸性(pH=3)调节为碱性(pH=10);若要回收污泥上清液中的COD为主,剩余污泥由酸性(pH=3)调节为碱性(pH=10)优于由碱性(pH=10)调节为酸性(pH=3)。
蔡丽梅孙力平苑宏英赵乐振陈轶
关键词:剩余污泥PHCOD
共2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