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工程系

作品数:1,090 被引量:6,985H指数:37
相关作者:叶海林王敬林赵燕明王薇邵军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12篇期刊文章
  • 18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56篇建筑科学
  • 97篇交通运输工程
  • 81篇理学
  • 48篇天文地球
  • 21篇艺术
  • 19篇自动化与计算...
  • 19篇一般工业技术
  • 17篇矿业工程
  • 16篇文化科学
  • 10篇水利工程
  • 7篇化学工程
  • 7篇电子电信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机械工程
  • 4篇电气工程
  • 4篇农业科学
  • 4篇军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核科学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116篇有限元
  • 109篇建筑
  • 81篇边坡
  • 68篇混凝土
  • 63篇强度折减
  • 62篇隧道
  • 56篇强度折减法
  • 54篇数值模拟
  • 54篇值模拟
  • 53篇黄土
  • 50篇滑坡
  • 46篇应力
  • 46篇有限元强度
  • 46篇有限元强度折...
  • 42篇非饱和
  • 41篇有限元强度折...
  • 41篇安全系数
  • 38篇地震
  • 38篇荷载
  • 36篇地基

机构

  • 992篇中国人民解放...
  • 48篇兰州理工大学
  • 47篇重庆大学
  • 28篇重庆交通大学
  • 24篇中国科学院武...
  • 22篇青岛理工大学
  • 21篇成都军区
  • 19篇重庆交通科研...
  • 15篇中铁二院工程...
  • 12篇后勤工程学院
  • 11篇重庆交通科研...
  • 11篇广州军区空军...
  • 10篇成都理工大学
  • 8篇西南大学
  • 7篇河海大学
  • 7篇北京工业大学
  • 7篇教育部
  • 7篇重庆科技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布鲁克(成都...

作者

  • 186篇郑颖人
  • 85篇陈正汉
  • 82篇刘元雪
  • 58篇石少卿
  • 53篇黄雪峰
  • 49篇江世永
  • 34篇汪敏
  • 34篇唐晓松
  • 34篇方祥位
  • 29篇雷用
  • 27篇胡望社
  • 26篇飞渭
  • 25篇叶海林
  • 24篇陆新
  • 23篇李秀地
  • 23篇陈进
  • 23篇赵尚毅
  • 23篇姚志华
  • 20篇吴越
  • 19篇冯夏庭

传媒

  • 194篇后勤工程学院...
  • 62篇地下空间与工...
  • 47篇四川建筑科学...
  • 46篇岩石力学与工...
  • 42篇岩土力学
  • 42篇重庆建筑
  • 37篇四川建筑
  • 32篇岩土工程学报
  • 30篇山西建筑
  • 11篇工业建筑
  • 10篇振动与冲击
  • 10篇高等建筑教育
  • 10篇中国土木工程...
  • 10篇2012重庆...
  • 9篇应用数学和力...
  • 8篇爆破
  • 8篇重庆大学学报...
  • 8篇土木建筑与环...
  • 8篇中国土木工程...
  • 7篇华中建筑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12篇2016
  • 16篇2015
  • 26篇2014
  • 42篇2013
  • 107篇2012
  • 105篇2011
  • 151篇2010
  • 101篇2009
  • 69篇2008
  • 124篇2007
  • 80篇2006
  • 55篇2005
  • 17篇2004
  • 10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8篇2000
1,09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安全评价的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失稳机理、稳定性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国内学者对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安全系数进行了研究,但是以目前的研究现状,还无法对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文章分析了目前主要的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采用这些评价方法对两个边坡算例进行了分析,算例分析表明:各种评价方法给出的稳定性系数不同,同种工况下边坡稳定性程度也不同,不利于工程实际应用,说明提出准确、合理的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和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必要性,最后对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进行了展望。
叶海林黄润秋郑颖人唐晓松
关键词:边坡工程地震
局部破碎带渗水条件下海底隧道稳定性的有限元极限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以存在局部破碎带的青黄海底公路岩质隧道为例,考虑到海水的渗透性,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分析海底隧道岩体注浆加固前、后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隧道整体是安全的,此种情况下,隧道衬砌原则上可按无水压设计,衬砌厚度与采用全水头设计相比可以大大降低。但当存在局部破碎带时,隧道安全系数降低,破碎带越宽,注浆堵水圈厚度越小,安全系数越小。与完整围岩破裂面位于两侧相比,含倾角45°破碎带围岩的稳定性最差。因此,必须做好破碎带的超前注浆堵水加固,以减少其渗水量,并对破碎带进行局部加固,此种情况下,隧道衬砌原则上可按有水压设计。
王在泉王建新郑颖人张黎明
关键词:隧道工程海底隧道稳定性破碎带
围套加固砖柱围套对砌体约束作用讨论被引量:5
2000年
从横向应变入手 ,探讨了采用混凝土围套加固轴心受压砖柱对核心砌体的约束作用 ,并提出了围套对核心砌体的约束应力及由于围套约束作用使砖柱强度提高的计算方法。
张明生江世永
关键词:围套约束应力砌体
岩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2008年
损伤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学者建立了一大批基于不同条件的、适合不同材料的、考虑不同环境影响的各式各样的岩土损伤本构模型。根据研究损伤的方法不同,本文将这些损伤本构模型大体分为三类:宏观损伤本构模型、细观损伤本构模型和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对其进行评述,指出了当前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李忠友刘元雪高干杜炜
关键词:岩土本构模型
浸润面位置的确定方法对涉水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水库蓄水后将形成大量的涉水边坡,库水水位的变化将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目前关于这类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一般都是首先确定坡体内浸润面的位置,然后再进行稳定性分析。因此确定浸润面位置的方法正确与否,对稳定性分析的结果是否准确至关重要。由于实际工程中通常采用经验概化的方法来粗略地确定岸坡坡体内稳态浸润面的位置,因此该方法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究竟如何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渗流计算和经验概化这两种浸润面位置的计算方法对水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影响,从而确定按经验概化的方法计算到底存在有多大误差。从算例所得到的结果看,按经验概化法所确定的稳态浸润面位置进行稳定性分析,其结果将偏于危险,且误差在10%以上,应予以重视。
唐晓松郑颖人林成功
关键词:边坡工程渗流计算稳定性
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被引量:83
2004年
全球化时代充满着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它们对中国当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关全球化与地域性的争论似乎不可调和,然而其中却存在着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误解。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化是普遍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应是文化的单极化,而是多元化,是地域文化的共存。
徐千里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文化地域文化
留住昨天的记忆 创造和谐的未来——城市街道复合界面的有机更新理论及实践
2006年
文章简述了城市街道有机更新的含义,城市界面、复合界面的概念,并结合实际提出复合界面与城市街道空间有机更新的关系及更新方式,主张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保留原有历史和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界面的更新和发展。
葛昆徐千里
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振动特性变刚度模型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按常规等刚度、匀质线性材料来考虑开裂后的钢筋混凝土梁,必然带来较大的误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条带法提出了建立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变刚度模型分析方法,对考虑开裂和材料非线性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从理论上可以得到既有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振动特性、裂缝开展情况等参数,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工程适用性。
周凌程华张鹏梁
关键词:条带法裂缝钢筋混凝土简支梁
预应力与非预应力BFRP筋混凝土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玄武岩纤维筋(BFRP筋)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复合材料。为研究玄武岩纤维筋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应用,运用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利用ANSYS对预应力、非预应力玄武岩纤维筋混凝土梁进行非线性全过程计算。根据荷载挠度曲线、特征荷载值、裂缝情况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玄武岩纤维筋混凝土梁具有较高的抗裂度和刚度,而变形能力却较差;在等配筋率的情况下,极限承载力与非预应力梁相当。
甘怡江世永飞渭孙朋永李炳宏
关键词:混凝土梁预应力ANSY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桩锚支护结构桩身内力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对西宁火车站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身内力进行现场实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桩锚式支护桩的受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冠梁不仅能使桩顶部分受力特性不同于上端自由的直立杆件,而且可以有效减小桩身内力;桩锚式支护桩桩身钢筋应力实测值远小于钢筋强度设计值;悬臂支护阶段桩身最大弯矩位于基坑底面附近,桩锚支护阶段桩身最大弯矩位于基坑底面以上至1/3基坑深度的区域内;支护桩嵌固深度过长并不能改善支护桩的受力特性;对于桩锚支护结构,用极限平衡法与弹性支点法进行计算都是偏于安全的,在基坑底面以上,设计时采用极限平衡法比弹性支点法更为经济,而在基坑底面以下采用弹性支点法得出的结果与实测值更加吻合;支护桩桩顶侧向位移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设置预应力锚杆能有效控制基坑顶部侧向位移的发展。
黄雪峰陈帅强马龙孔洋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桩内力弯矩
共10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