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作品数:806 被引量:3,673H指数:32
相关作者:兰秀锦陈国跃陶军马建颜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53篇期刊文章
  • 131篇会议论文
  • 10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8篇农业科学
  • 134篇生物学
  • 15篇医药卫生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485篇小麦
  • 153篇基因
  • 89篇性状
  • 83篇染色体
  • 72篇鹅观草
  • 70篇倍体
  • 65篇谷蛋白
  • 59篇杂种
  • 58篇育种
  • 57篇醇溶蛋白
  • 54篇普通小麦
  • 53篇亚基
  • 50篇黑麦
  • 48篇蛋白亚基
  • 47篇谷蛋白亚基
  • 46篇细胞
  • 46篇鹅观草属
  • 45篇杂交
  • 43篇农艺
  • 39篇四川小麦

机构

  • 794篇四川农业大学
  • 55篇四川省农业科...
  • 13篇教育部
  • 13篇绵阳市农业科...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四川大学
  • 9篇西华师范大学
  • 8篇四川省草原科...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攀枝花市农林...
  • 6篇成都师范学院
  • 5篇贵州师范大学
  • 4篇绵阳师范学院
  • 4篇铜仁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成...
  • 4篇四川省种子管...
  • 4篇南充市农业科...
  • 3篇安顺学院
  • 3篇泸州医学院

作者

  • 332篇郑有良
  • 227篇魏育明
  • 218篇周永红
  • 172篇刘登才
  • 114篇颜泽洪
  • 108篇兰秀锦
  • 74篇颜济
  • 68篇杨瑞武
  • 67篇杨俊良
  • 61篇张连全
  • 52篇张海琴
  • 48篇李伟
  • 46篇伍碧华
  • 45篇陈国跃
  • 43篇袁中伟
  • 42篇甯顺腙
  • 42篇丁春邦
  • 38篇郝明
  • 35篇吴卫
  • 35篇张利

传媒

  • 211篇四川农业大学...
  • 60篇麦类作物学报
  • 45篇西南农业学报
  • 30篇作物学报
  • 23篇广西植物
  • 2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7篇种子
  • 17篇遗传
  • 17篇草业学报
  • 16篇植物遗传资源...
  • 16篇第八届全国小...
  • 14篇云南植物研究
  • 10篇植物分类学报
  • 10篇西北农业学报
  • 9篇Acta B...
  • 8篇西北植物学报
  • 8篇植物病理学报
  • 8篇第六届全国小...
  • 7篇Journa...
  • 7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20篇2023
  • 14篇2022
  • 11篇2021
  • 22篇2020
  • 53篇2019
  • 23篇2018
  • 35篇2017
  • 30篇2016
  • 29篇2015
  • 14篇2014
  • 14篇2013
  • 12篇2012
  • 11篇2011
  • 22篇2010
  • 21篇2009
  • 33篇2008
  • 26篇2007
  • 49篇2006
  • 58篇2005
8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节节麦光周期基因Ppd-D1对抽穗期的影响
光周期反应小麦生育期、适应性以及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光周期基因Ppd是调节小麦抽穗开花的一个重要基因。在普通小麦的起源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四倍体和节节麦供体物种居群没有参与,使得普通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比供体物种低。本研究利用...
赵来宾甯顺腙郝明袁中伟张连全刘登才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节节麦光周期抽穗期
1个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的遗传学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对来自杂交组合中5/“S”265的1个抗条锈病小麦新材料011077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观察表明,011077具44条染色体,6条随体,为二体附加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分析表明,011077二价体总数是21.48,虽附加1对外源染色体,但染色体配对相对较好。C-带分析表明其22对染色体中有1对染色体具中间偃麦草强端带特征。基因组原位杂交(G ISH)结果显示,011077为二体附加系,所附加的1对染色体是源于中间偃麦草的St染色体,这对St染色体已与普通小麦染色体发生了遗传重组。011077高抗条锈病,且遗传稳定,可以作为优质抗病种质加以利用。
唐珍舒焕麟陈建业
关键词: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有丝分裂基因组原位杂交
内源激素对小麦可育小花数的调控被引量:26
1998年
选用可育小花数目存在较大差异的13个小麦基因型为供试材料,在小花发育过程中,研究了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与每小穗可育小花数和单穗可育小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ZT)和脱落酸(ABA)均参与了对小花发育的调控,不同程度地影响可育小花数。在顶小穗形成之前,激素通过调节顶小穗形成来对可育小花进行间接调控;而顶小穗形成之后,激素直接调节小花的发育。激素之间的比值(尤其是ZT/IAA和ZT/ABA)对可育小花数目的调节作用大于其绝对量的调节作用,激素对上位小花的调节作用又大于其对下位小花的调节作用。
魏育明郑有良
关键词:小麦小花发育内源激素
鹅观草与大鹅观草杂种的细胞遗传学及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1
1999年
大鹅观草( Roegneria grandis Keng) 是分布于我国陕西的一种多年生四倍体植物。为了探索大鹅观草与鹅观草( Roegneria kamoji Ohwi) 间的物种生物学关系, 通过对其进行远缘杂交,幼胚离体培养, 合成了远缘杂种; 并对亲本及杂种F1 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及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 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平均构型为: R- kamoji ×R-grandis10-26 Ⅰ+ 12-37 Ⅱ(c- 值= 0-74) , 大鹅观草与鹅观草所含的SY 染色体组间存在较大的同源性分化; 杂种穗部特征大多数介于双亲之间。
张新全杨俊良颜济郑有良伍碧华
关键词:鹅观草种间杂种减数分裂形态学
小麦钙依赖性蛋白激酶TaCPK2在植物病原防卫中的作用研究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是植物和原生动物中所特有的Ca2+离子结合蛋白,在钙离子介导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信号传递路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在小麦中已...
耿帅锋汤丽川李爱丽兰秀锦毛龙
关键词:CDPKVIGS白叶枯
小麦染色体组的起源与进化探讨被引量:14
1997年
对小麦染色体组的起源及其进化进行了全面综述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小麦进化途径,并认为:(1)Triticummonococumvarurartu是多倍体小麦A组的原初供体,在A组进入多倍体小麦后有Tmonovarboeoticum的基因渗入;(2)B和G组的原初供体是Tspeltoides的S组,在该S组进入多倍体小麦后有两个进化方向,即S组结构分化形成G组和S组经外源染色体代换及重组等而进化成B组;(3)Tturgidum和Ttimophevi都是来自Tspeltoides为母本与Tmonovarurartu杂交后并双二倍化而形成的原初四倍体小麦(SSAA),并由它分别经遗传渗入和结构分化而成;(4)Tzhukovskyi是Ttimophevi作母本与Tmonovarboeoticum杂交并双二倍化而形成,故它具有分别来自Tmonovarurartu和Tmonovarboeoticum的两类A组;(5)Taestivum的D组来自Ttauschi;(6)无论A组、B组、D组、G组在进入多倍体小麦后均有相当分化,同时在其供体种中也有一定分化。
陈庆富
关键词:小麦染色体组进化
11种鼠尾草属叶片和叶柄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对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片和叶柄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应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11种鼠尾草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测量了表皮、木质部、韧皮部等指标,并结合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种鼠尾草叶片均为异面叶,叶片和叶柄表面均覆有毛被。上下表皮均由1层细胞构成。在叶片和叶柄横切面上不同种鼠尾草属植物的结构有差异。其中上表皮厚度等9个解剖特征可作为鼠尾草属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并为鼠尾草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解剖学证据。
王涛刘世勇王龙王红玉张利
关键词:鼠尾草属主成分分析解剖学分类学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被引量:3
2020年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系HM812-41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6。为评价其育种利用潜力,以HM812-41为亲本分别与推广品种蜀麦580、蜀麦830和蜀麦969杂交,杂种F1与中国春进行正反交,研究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规律。同时,利用"双顶交"法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结构稳定。6RS/6AL易位染色体可以高频率地通过雌、雄配子传递,其传递率分别为45.05%~53.33%和43.94%~53.04%。初步分析"双顶交"F2分离群体表明, 6RS/6AL易位染色体对主要农艺性状如株高、穗长、小穗数和自交结实率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用"双顶交"法可以快速地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
李庆成黄磊李亚洲范超兰谢蝶赵来宾张舒洁陈雪姣甯顺腙袁中伟张连全刘登才郝明
关键词:小麦黑麦白粉病
野生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及其渐渗系全麦与脱麸面粉蛋白分析
2024年
为了解野生二粒小麦籽粒蛋白特性对普通小麦全麦面粉和脱麸面粉的改良价值,以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川农16(CN16)为母本,分别与籽粒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的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D1和D97进行远缘杂交,按高产性状定向选择并连续自交获得稳定高世代渐渗系共61份,本研究对61份渐渗系、7份野生二粒小麦和6份普通小麦进行了全麦和脱麸面粉粗蛋白质含量及其各蛋白组分含量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野生二粒小麦的籽粒粗蛋白(GPC)及其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含量均较普通小麦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蛋白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61份渐渗系中,分别有54.10%和52.46%的材料全麦面粉和脱麸面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母本CN16,全麦和脱麸面粉蛋白质含量最高达17.77%和17.62%,较CN16分别提高了5.05和5.33个百分点;全麦和脱麸面粉的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分别有18.03%和32.79%、50.82%和62.30%、67.21%和77.05%、37.70%和81.97%的株系高于母本CN16。全麦和脱麸面粉的粗蛋白含量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间、贮藏蛋白的各组分间、可溶性与不可溶性谷蛋白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通过远缘杂交能有效地将野生二粒小麦高蛋白含量特性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并能提高普通小麦的所有贮藏蛋白组分含量,对丰富小麦蛋白含量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贺靖舒钟晓英龚方仪李韵芳齐天罡黄辉跃张梅琳黄林伍碧华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普通小麦渐渗系
利用种子储藏蛋白电泳分析小麦材料SY95-71及其亲本的遗传变异被引量:8
2000年
运用种子储藏蛋白电泳方法 ,对来源于六倍体小黑麦Eronga83和普通小麦品种凡 6杂交培育的小麦材料SY95 - 71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PAGE)对种子醇溶蛋白的组成分析认为 ,与小麦亲本相比 ,SY95 - 71缺少了 1D染色体上的Gli-D1带 ,这在普通小麦品种 (系 )中较为少见 ,其他醇溶蛋白带均来自双亲 ,而与小黑麦亲本更为接近。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对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分析认为 ,SY95 - 71的位点Glu -A1和Glu -D1与两个亲本不同 ,而Glu -B1来自Eronga83,这些遗传变异是来源于培育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另外对SY95 - 71的感条锈病性与储藏蛋白位点的变异的关系以及六倍体小黑麦对小麦种质创新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杨足君舒焕麟李光蓉
关键词:小麦APAGE
共8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