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韶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品数:207 被引量:580H指数:11
相关作者:卢志坚徐亮唐建红丰建国胡国超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韶关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韶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韶关市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4篇医药卫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6篇流行病
  • 25篇流行病学
  • 18篇病毒
  • 16篇抗体
  • 14篇虫病
  • 13篇麻疹
  • 12篇吸虫
  • 10篇中毒
  • 10篇吸虫病
  • 10篇流感
  • 9篇流行性
  • 8篇乙型
  • 8篇疫情
  • 8篇消毒
  • 7篇食物
  • 7篇食物中毒
  • 7篇抗体水平
  • 6篇饮用
  • 6篇疟疾
  • 6篇华支睾吸虫

机构

  • 203篇韶关市疾病预...
  • 36篇广东省疾病预...
  • 10篇韶关学院
  • 7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深圳市南山区...
  • 5篇粤北人民医院
  • 3篇广州市疾病预...
  • 3篇河北省疾病预...
  • 3篇东莞市疾病预...
  • 3篇南京市疾病预...
  • 3篇茂名市疾病预...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汕头大学
  • 2篇深圳市疾病预...
  • 2篇梅州市疾病预...
  • 2篇中山市疾病预...
  • 2篇潮州市疾病预...
  • 2篇廊坊市疾病预...
  • 2篇江门市疾病预...

作者

  • 33篇卢志坚
  • 27篇徐亮
  • 27篇唐建红
  • 27篇胡国超
  • 22篇邱灿林
  • 20篇丰建国
  • 18篇崔文娟
  • 17篇罗金萍
  • 15篇宾羽琳
  • 15篇黄辉
  • 15篇陈艳
  • 12篇何丽洁
  • 12篇胡应辉
  • 11篇吴晓惠
  • 11篇陈良贵
  • 11篇龚萍
  • 10篇陈利军
  • 10篇陈玉明
  • 10篇潘登
  • 8篇李丽玲

传媒

  • 30篇中国热带医学
  • 27篇华南预防医学
  • 25篇热带医学杂志
  • 16篇中国卫生检验...
  • 9篇预防医学情报...
  • 7篇疾病监测
  • 5篇职业卫生与病...
  • 4篇职业与健康
  • 4篇中国学校卫生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环境与健康杂...
  • 3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韶关学院学报
  • 3篇中华卫生杀虫...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中国计划免疫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国地方病防...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中国食品卫生...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8篇2017
  • 11篇2016
  • 9篇2015
  • 14篇2014
  • 12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11篇2010
  • 11篇2009
  • 16篇2008
  • 20篇2007
  • 20篇2006
  • 18篇2005
  • 16篇2004
  • 5篇2003
2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碘测定的氯酸消化法和过硫酸铵消化法比较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找出一种较易于操作和普及的方法。方法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结果2种方法测定尿碘在标准曲线、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过硫酸铵法的检测条件优于氯酸法。结论过硫酸铵法测定尿碘更易于操作和普及。
王雪红招莉卢经凤
关键词:尿碘
广东省复工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复工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知识–态度–行为(KAP),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在广东省职业人群中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对答题结果逐项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266份,问卷应答有效率为99.15%。在认知方面,对COVID-19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个人防护措施的知晓率分别为81.48%、69.84%、37.17%及97.0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认知的因素包括:对疫情关注程度、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所在地、复工时间、工作岗位、工龄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态度方面,88.52%的调查对象与家人非常关注COVID-19疫情,91.9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比以往感到害怕或紧张,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后有主动就医意愿者达94.55%,认可对高风险人员隔离及当前防控行动的人占比达99.51%。在防护方面,个人行为良好率为90.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个人行为良好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对疫情的关注程度、性别、年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行为良好率为58.42%。结论广东省复工人员对COVID-19的临床症状认知程度不高,部分企业防控措施落实不够全面,需继续对职业人群开展COVID-19专项健康教育,同时深入企业开展疫情防控技术指导。
王雷彭欣曲亚斌孟瑞琳康敏陈旭光杨芬
关键词:网络调查
广东省韶关地区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了解韶关地区流行的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并探讨戊型肝炎是否属于人兽共患病.方法通过同源比对HEV四种基因型的戊型肝炎病毒序列,选取其保守序列部分设计两对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并引物,建立一种可同时扩增戊型肝炎四个基因型病毒RNA的PCR快速检测方法.在广东省韶关地区采集猪粪便标本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提取病毒RNA,然后进行PCR检测,阳性时对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RT-nPCR检测结果显示99份猪粪便标本中有6份HEV RNA阳性,7份病人血清样本中1份阳性,序列分析显示全部为HEV基因IV型,4份猪标本中的HEV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人HEV的基因序列最相似,同源性为88%~94%,且其中1份猪标本中的HEV与1份病人标本中HEV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1.5%.结论广东韶关地区HEV流行株为基因IV型,而且猪HEV基因序列与人HEV之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结果证实戊型肝炎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柯昌文黄一伟邓俊兴李晖李天成唐建华邹丽容王洪敏张勤奋林锦炎武田直和张景强
关键词:肝炎病毒戊型聚合酶链反应基因病毒
2005年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2005年韶关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和贫血程度,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和《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技术规范(试行)》,对韶关市区、南雄市共12所监测学校7、9、12、14、17岁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共检测1999名在校学生,其中城市学生1000人,农村学生999人。城市学生贫血患病率(8.0%)低于乡村学生(17.7%),城市女生贫血患病率(10.0%)高于男生(6.0%)(P<0.05),乡村男女生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程度构成以边缘为主(80.9%),轻度次之(19.1%)。结论该市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状况不容忽视,仍需加强健康教育与防治。
杨继红邓伟焕叶广灵杜韶女易永娟
关键词:贫血患病率
一起菌痢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对一起群发性腹泻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控制疫情蔓延和防止类似的疫情再次发生。方法:描述疫情三间分布,检索病原体,调查分析流行因素,病例配对调查分析危险因素。结果:2009年5月1~20日3家单位共报告病例89例,罹患率6.7%。病例集中于2家工程承建单位(88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30岁和>40岁的年龄组发病较多,差异显著(χ2=29.43,P<0.01)。75份各类标本中检出志贺菌9份,检出率12.0%。2家工程承建单位食堂用水和生活用水是未经消毒处理施工用水,其水源为武江河水,水样检出志贺菌。病例配对调查表明食用凉拌菜、使用施工用水饭前清洗餐具是发病危险因素。结论:本次为一起水源性的菌痢暴发疫情,未经过消毒的施工用水被污染是暴发的主要原因。加强水源管理,供应充足、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是防止类似疫情发生的关键措施。
李晨孙立梅崔利伟黄辉吴凌霄张丽杰马会来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疫情水源污染
韶关市1~5岁儿童乙型肝炎血清学调查结果分析
2012年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韶关市1~5岁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与乙肝免疫水平,评价现阶段儿童乙肝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从全市10个县(市、区)中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08年在幼儿园(托儿所)1~5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收集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共采集1~5岁儿童血清1485份,HBsAg阳性率为0.88%,随年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男性0.93%、女性0.82%,经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6,P>0.05),地区间最高的是南雄市(0.97%),最低的武江区(0.80%),经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8,P>0.05);抗-HBs阳性率为65.86%,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男性65.01%、女性66.80%,经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24,P>0.05),地区间最高的武江区(66.27%),最低的是乳源县(65.47%),经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8,P>0.05)。结论韶关市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实施后,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降低,预防效果显著;抗-HBs阳性率偏低,加大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剂量。
吴晓惠钟启丽陈胜莲李书剑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乙型肝炎血清学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
超低容量喷雾防制白纹伊蚊效果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对韶关市社区和中山公园进行超低容量夜间和白天喷雾试验,为选用科学有效的杀灭白纹伊蚊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8月15日至9月20日在韶关市社区和公园利用大型车载超低容量喷雾机分别在夜间和白天进行喷药灭蚊,采用人诱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法对施药前后的伊蚊密度进行监测,评估喷药效果。结果韶关市碧桂园别墅区夜间和白天喷药后人诱指数下降率分别为98.19%和76.85%,MOI下降率分别为81.15%和43.86%;人诱法相对密度指数分别为3.90和14.25,MOI分别为38.48和24.47。韶关市中山公园夜间和白天施药后人诱指数下降率分别为76.47%和77.78%,MOI下降率分别为-58.54%和76.33%;人诱法相对密度指数分别为33.82和44.44,MOI分别为99.09和45.68。结论韶关市社区环境中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夜间喷药效果优于白天,可更有效地杀灭蚊虫和保持蚊媒低密度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而中山公园超低容量喷雾夜间、白天药效相差不明显;人诱指数评价超低容量空间喷药灭蚊效果优于MOI。
刘礼平刘旭振倪秀锋赵晓明邓惠陈锡炎秦冰李国强吴军蔡松武林立丰
关键词:超低容量喷雾白纹伊蚊
禽H9N2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发现
邹毅郭伟强邓俊兴胡国超康怀雄叶建洲陈东桥
H9N2禽流感在1999年前没有人间感染报告。课题组于1998年严格按照卫生部布置的项目进行监测,结果从该市鸡群中分离到17株H9N2流感病毒,并可贵的是从一现症患者二次血清中检测出对应抗体≥160,呈强阳性;从患者密切...
关键词:
关键词:禽流感流感病毒
韶关市埃可病毒30型流行区与非流行区人群中和抗体水平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韶关市健康人群埃可病毒30型(ECHO30)的中和抗体水平。方法采用中和抗体法检测流行区与非流行区人群ECHO30中和抗体,并将两区人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流行区人群ECHO30中和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高滴度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9.27%、(97.53±0.65)、66.78%,均高于非流行区的97.94%、(48.61±0.65)、55.15%,除中和抗体阳性率外,其余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0.000;χ2=6.61,P=0.010)。流行区不同年龄人群几何平均滴度以5岁内婴幼儿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F=3.660,P=0.006)。非流行区人群ECHO30中和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均以5岁内婴幼儿最低,但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8.38,P=0.079;F=1.344,P=0.255)。结论流行区发生的病毒性脑炎暴发是由ECHO30所致,人群ECHO30感染普遍,小于5岁的婴幼儿易感,应加强监测工作。
胡国超叶广灵黎薇欧初贵黄辉陈胜华柯昌文梁晶李嘉
关键词:埃可病毒30型流行区中和抗体
广东省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群超重和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群超重和肥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确定可采取干预措施的重点环节。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的个人基本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身体活动情况、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并进行体格检查,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超重或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639人,其中男性889人(54.2%),女性750人(45.8%),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62.5%(1025/1639),年龄以30—39岁所占比例最大,占33.0%,已士昏/同居者占78.4%。调查对象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4%和5.9%,标化率分别为23.1%和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772)、婚姻状况为已婚/同居者(OR=1.505)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与18—29岁年龄组相比,其余3个年龄组超重和肥胖发生的可能性分别是前者的1.565、2.290和2.616倍,工作时多数时间坐着或站着的调查对象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是多数时间为重体力劳动者的2.852倍,每天静态时间95h的调查对象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是每天〈5h者的1.361倍。结论男性、已彤同居、长时间坐或站立以及缺乏运动是广东省18-59岁就业流动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就业流动人群的身体活动水平是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重要措施。
肖晓文李书剑刘国生郑宝瑜许燕君王晔夏亮宋秀玲许晓君
关键词:流动人口超重肥胖统计学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