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作品数:645 被引量:2,107H指数:18
相关作者:赵堪兴汤欣韩泉洪韩梅林锦镛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4篇期刊文章
  • 10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9篇医药卫生
  • 5篇化学工程
  • 4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31篇网膜
  • 130篇视网膜
  • 109篇手术
  • 101篇角膜
  • 58篇激光
  • 58篇病变
  • 56篇细胞
  • 53篇血管
  • 53篇玻璃体
  • 51篇黄斑
  • 49篇斜视
  • 46篇内障
  • 46篇近视
  • 46篇白内障
  • 45篇术后
  • 44篇屈光
  • 41篇糖尿
  • 41篇糖尿病
  • 40篇晶状体
  • 38篇视网膜病

机构

  • 640篇天津医科大学
  • 98篇天津市眼科医...
  • 22篇天津市眼科研...
  • 8篇南开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复旦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天津市第一中...
  • 4篇厦门大学
  • 4篇爱尔眼科医院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3篇天津大学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1篇陈松
  • 75篇王雁
  • 64篇赵堪兴
  • 55篇汤欣
  • 48篇张伟
  • 44篇赵红
  • 40篇赵云
  • 38篇林锦镛
  • 33篇宋慧
  • 29篇王玉川
  • 20篇王昀
  • 20篇韩梅
  • 17篇李轩
  • 15篇韩泉洪
  • 14篇陈霞
  • 13篇何广辉
  • 13篇李丽华
  • 13篇李军
  • 13篇张琳
  • 12篇苑晓勇

传媒

  • 133篇中华眼科杂志
  • 70篇中国实用眼科...
  • 56篇眼科新进展
  • 55篇中华实验眼科...
  • 26篇国际眼科杂志
  • 26篇国际眼科纵览
  • 26篇中华眼视光学...
  • 23篇中国眼底病论...
  • 2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3篇中国眼底病论...
  • 12篇眼科
  • 11篇天津医科大学...
  • 9篇中国城乡企业...
  • 7篇眼科研究
  • 7篇天津医药
  • 6篇天津护理
  • 5篇临床眼科杂志
  • 5篇中国全科医学
  • 5篇中国实用护理...
  • 4篇眼科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27篇2023
  • 30篇2022
  • 44篇2021
  • 35篇2020
  • 41篇2019
  • 49篇2018
  • 40篇2017
  • 66篇2016
  • 62篇2015
  • 45篇2014
  • 48篇2013
  • 42篇2012
  • 31篇2011
  • 34篇2010
  • 25篇2009
  • 10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6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眼附属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总结眼附属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A-DLBCL)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OA-DLBCL患者2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观察OA-DLBCL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特征。18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统计患者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各临床特征与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23例OA-DLBCL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43~82岁,中位数为65岁;左眼14例,右眼8例,双眼1例;肿物位于眼眶14例,泪腺2例,泪腺及眼眶3例,泪囊及眼眶1例,结膜1例,结膜及眼眶1例,眼睑皮肤1例;影像学检查可见附属器或眼眶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MRI显示肿物信号强度与眼外肌或脑灰质接近;中心母细胞变异型21例,免疫母细胞变异型2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6例、非GCB亚型17例;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及B细胞淋巴瘤蛋白2基因双表达2例,非双表达21例。18例随访患者随访时间为25~156个月,中位数为48个月。随访资料显示原发性OA-DLBCL患者5例,继发性OA-DLBCL患者13例;Ann Arbor分期ⅠE期5例,ⅢE期1例,ⅣE期12例;随访期间8例患者生存,10例患者死亡。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9%、71.4%和41.7%。Log-rank检验显示Ann Arbor临床分期、年龄与OA-DLBCL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关(χ^(2)=7.448,8.804;均P<0.01);而性别、肿物大小、分子分型、Ki-67增殖指数和是否有骨侵犯与患者的总生存率均无关(均P>0.05)。结论 OA-DLBCL主要发病于老年群体,单眼发病率较高,眼眶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分子分型多为非GCB亚型,Ann Arbor分期和年龄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李静王玉川陈陆霞林锦镛
关键词:淋巴瘤眼肿瘤眶肿瘤
Eyesi模拟操作系统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连续环形撕囊操作培训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评价Eyesi模拟操作系统对培训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取住院医师24名,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2h模拟操作手术钳夹持任务或2h的模拟操作系统撕囊模块训练。随后进行共12次模拟撕囊测试,系统会自动提供每次操作所用时间、周围组织损伤程度、囊口位置、形态和大小的评价以及操作时失误评估,将两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完成效果等级评价在每个任务和总体的统计上,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撕囊评价得分和撕囊所用时间的比较方面,在任务1,两组间差异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任务2和任务3的两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撕囊成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yesi模拟操作系统培训能够有效提高被培训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连续环形撕囊的技术水平。
路承喆汤欣宋慧苑晓勇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连续环形撕囊
强化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效果的对比观察
陈松冯琳毕雪韩梅
对比玻璃酸钠与rb-bFGF治疗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及敏感性恢复的作用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对比玻璃酸钠滴眼液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凝胶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及敏感性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接受LASEK手术的患者60例(120只眼),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及rb-bFGF眼用凝胶治疗3个月。于术后1周、1和3个月行泪液分泌实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上皮完整性评估以及角膜敏感性检查。结果术后两组的SIT和BUT随治疗时间逐渐恢复,至术后3个月时均大致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1月时,rb-bFGF组角膜上皮完全恢复正常眼数(53眼,88.3%)显著高于玻璃酸钠组(45眼,75.0%)(P<0.05)。术后3月,rb-bFGF组各方位的角膜敏感性显著高于玻璃酸钠组(P<0.05)。结论 0.3%玻璃酸钠及rb-bFGF均能有效缓解LASEK术后导致的干眼,但在角膜上皮修复和敏感性恢复方面rb-bFGF作用更显著。
杨琨薛超金颖耿维莉
关键词:玻璃酸钠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LASEK角膜上皮修复角膜敏感性
正确理解白内障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技术被引量:1
2013年
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优点在于其组织损伤小,切口愈合快;引起的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对角膜的像差变化影响也变小。但随着手术切口逐渐减小,临床手术操作中会面临手术方式的微小改变,尤其是撕囊方式的改进、手术器械及超声乳化机器的更新、人工晶状体的选择、硬核白内障的处理等新问题。所以,应该平衡手术切口与手术过程的安全性这一重要问题,依据病情及患者所采用的人工晶状体合理选择超声乳化方式。
宋慧汤欣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微小切口
儿童眼部肿瘤50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 分析儿童眼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存档,并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的504例(506只眼)眼部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 504例儿童眼部肿瘤患儿中,男性246例(248只眼),女性258例(258只眼).患儿就诊年龄为4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6.4岁.眼睑和眼表肿瘤328例(330只眼),占65.1%,其中恶性肿瘤2例(0.6%),其余均为良性肿瘤,位居前4位的是角膜皮样瘤、皮样囊肿、色素痣和毛母质瘤;眼眶肿瘤123例(123只眼),占24.4%,其中恶性肿瘤13例(10.6%),其余均为良性肿瘤,前4位依次为皮样囊肿、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瘤和静脉性血管瘤;而在眼内肿瘤53例(53只眼,10.5%)中,恶性肿瘤41例(77.4%),均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结论 儿童眼部肿瘤以先天性和胚胎性肿瘤为主,其中以眼睑和眼表肿瘤最多见.良性肿瘤以角膜皮样瘤、皮样囊肿多见,恶性肿瘤主要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
赵云赵红林锦镛潘叶翟文娟王玉川
关键词:眼肿瘤皮样囊肿横纹肌肉瘤儿童
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大脑的复杂功能有赖于其内在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系统的相互作用,而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生后视觉系统的发育存在“关键期”,此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影响视觉可塑性。视觉环境的变化会使视皮层之间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发生适应性调整,细胞外基质中的神经周围网在这个过程中被证实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主要包裹的小清蛋白阳性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INs)亦参与了视觉发育关键期可塑性调控。PV^(+)INs为一类表达小清蛋白的中间神经元,存在于大脑各部分。尤其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异性调控这类神经元不仅解释了弱视、抑郁症以及自闭症等疾病的潜在治疗机制,还为这些疾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现对PV^(+)INs从起源到视觉发育关键期结束过程中各类调控因素,以及其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视皮质可塑性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杨诗巧郝瑞张伟
关键词:小清蛋白视皮层关键期
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观察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3例葡萄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方式、肿瘤类型和相关的病理学特点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为37.0~66.0岁,平均年龄52.1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5例,左眼8例.13例中10例肿物发生于后部脉络膜,1例发生于前部脉络膜和睫状体,2例发生于虹膜;肺癌5例,乳腺癌4例,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食道癌各1例;原发癌病灶不清1例.10例后部脉络膜转移癌主要表现为视力迅速减退,其中8例伴有广泛性视网膜脱离,6例伴有继发性青光眼.2例虹膜转移癌表现为虹膜瞳孔缘多发性灰白色结节状肿物或粉红色菜花状肿物.病理学检查显示后部脉络膜转移癌主要位于颞侧或鼻侧脉络膜,其中6例呈局限性或弥漫性扁平状肿物;1例肿物几乎累及全部脉络膜和睫状体,2例呈体积较大的结节状或球状肿物,1例肿物位于视乳头周围;3例侵犯视神经,3例侵犯眼球外或眶内.1例前部脉络膜睫状体转移癌侵犯到结膜下.结论 葡萄膜转移癌有多种生长方式,患者视力迅速减退、扁平状或结节状脉络膜占位性病变、伴有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和继发性青光眼是主要临床表现,有些病例可侵犯到眼球外或眶内.
丛春霞林锦镛王兰惠
关键词:葡萄膜肿瘤肿瘤转移肿瘤侵润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应用1300CS和5700CS硅油对比观察
陈松王一鹏
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8年1—4月在保定鹰华眼科医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6例46眼,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值向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的值向负向漂移,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镜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镜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s=-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391,P=0.004);戴镜后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s=-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s=-0.400,P=0.003);戴镜后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s=-0.380,P=0.009)。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镜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张旭王雁徐路路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高阶像差
共6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