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作品数:3,325 被引量:25,314H指数:62
相关作者:崔为正曹帮华王华田董智牟志美更多>>
相关机构: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85篇期刊文章
  • 312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标准

领域

  • 2,427篇农业科学
  • 321篇生物学
  • 200篇建筑科学
  • 132篇文化科学
  • 99篇经济管理
  • 9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2篇轻工技术与工...
  • 48篇医药卫生
  • 44篇天文地球
  • 22篇化学工程
  • 17篇自动化与计算...
  • 17篇水利工程
  • 17篇理学
  • 7篇机械工程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哲学宗教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艺术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49篇土壤
  • 203篇家蚕
  • 181篇胁迫
  • 162篇植物
  • 130篇银杏
  • 125篇园林
  • 113篇基因
  • 107篇景观
  • 105篇饲料
  • 99篇水分
  • 94篇人工饲料
  • 92篇苹果
  • 88篇种子
  • 86篇刺槐
  • 79篇桑树
  • 77篇盐碱
  • 76篇树种
  • 74篇教学
  • 73篇栽培
  • 72篇杨树

机构

  • 3,30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30篇山东省林业科...
  • 79篇北京林业大学
  • 77篇中国林业科学...
  • 62篇中华人民共和...
  • 56篇滨州学院
  • 45篇山东省果树研...
  • 41篇泰安市泰山林...
  • 40篇苏州大学
  • 38篇南京林业大学
  • 38篇泰山林业科学...
  • 33篇浙江大学
  • 33篇内蒙古农业大...
  • 29篇国家林业局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淮河水利委员...
  • 18篇国际竹藤网络...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7篇潍坊职业学院
  • 15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84篇崔为正
  • 169篇邢世岩
  • 166篇牟志美
  • 145篇曹帮华
  • 142篇董智
  • 141篇张光灿
  • 134篇臧德奎
  • 128篇王华田
  • 125篇王彦文
  • 118篇赵兰勇
  • 104篇李红丽
  • 92篇杨吉华
  • 85篇刘训理
  • 84篇李传荣
  • 79篇高绘菊
  • 78篇刘霞
  • 73篇马风云
  • 70篇丰震
  • 68篇孙明高
  • 65篇张升祥

传媒

  • 305篇山东林业科技
  • 230篇山东农业大学...
  • 165篇蚕业科学
  • 94篇中国水土保持...
  • 90篇园艺学报
  • 86篇水土保持学报
  • 80篇中国农学通报
  • 77篇林业科学
  • 77篇山东农业科学
  • 6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7篇生态学报
  • 47篇北方园艺
  • 43篇山东农业教育
  • 42篇农业科技与信...
  • 35篇安徽农业科学
  • 33篇中国蚕业
  • 33篇农学学报
  • 31篇应用生态学报
  • 26篇河北林果研究
  • 26篇植物生理学通...

年份

  • 1篇2024
  • 43篇2023
  • 65篇2022
  • 59篇2021
  • 92篇2020
  • 102篇2019
  • 96篇2018
  • 132篇2017
  • 148篇2016
  • 116篇2015
  • 132篇2014
  • 186篇2013
  • 148篇2012
  • 172篇2011
  • 207篇2010
  • 214篇2009
  • 173篇2008
  • 168篇2007
  • 122篇2006
  • 110篇2005
3,3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1世纪的山东蚕业
2001年
1 山东蚕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和发展势头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进行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大规模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中,蚕桑业呈现出稳定的强劲发展势头,到2000年底全省桑园面积已达80万亩,全年发放蚕种106.6万盒,收购蚕茧2.61万吨。2001年预计新建桑园30万亩。
牟志美
关键词:蚕业科技园艺作物养蚕技术蚕茧生产茧丝绸蚕种场
刺槐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53个刺槐无性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8对引物共检测出1 230条谱带,其中有1 218条为多态带,占总谱带的99.02%;特异性条带有203条,其中缺失带为11条,通过特异性条带可鉴别83%的刺槐无性系;聚类分析将刺槐种质分成5组,来源相同的无性系并未严格聚在一起,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
王东升周继磊解荷锋邢世岩李际红王玮孙百友
关键词:刺槐AFLP
几种绿化树种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选择华北地区3种常见的城市绿化树种国槐(Sophora japonica)、元宝枫(Acer mono Maxim)、法桐(Plata-nus orientalis),测定其光合速率及蒸腾强度,据此估算其固碳量、释氧量和降温增湿量,并量化评价3种绿化树种的生态学效应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时间尺度为日。结果表明:法桐的固碳量、释氧量比国槐、元宝枫大,分别为5.153和3.75g.m-2.d-1;国槐、元宝枫固碳量分别为5.153和2.244g.m-2.d-1,释氧量分别为3.75和1.63g.m-2.d-1。3种植物的降温增湿作用以法桐最明显,国槐次之,元宝枫最低。国槐、元宝枫、法桐3种植物每平方米叶面积对其周围1 000 m3空气柱的降温作用分别为0.26℃、0.17℃、0.31℃,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分别为0.40%、0.27%、0.47%。
焦绪娟赵文飞张衡亮姜成平王华田
关键词:热岛效应生态学效应
用AMMI模型分析玫瑰品种产花量的稳定性被引量:41
2008年
【目的】研究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不同品种单株产花量的年度稳定性问题。【方法】选用13个玫瑰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次重复,每小区10~12株,连续两年测定各品种的单株产花量,应用AMMI(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又称为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对连续两年的单株产花量的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进行了探讨。【结果】基因型、环境及G×E互作的平方和分别占总平方和的65.610%、12.352%、22.038%,均达极显著水平,而误差仅占2.75×10-17%,参试品种的单株产花量在500~1500g;AMMI双标和排序图表明,紫云、玉盘、唐紫、唐粉、紫枝玫瑰、朱龙游空与2006年的环境互作为正,而与2007年的环境互作为负;赛西子、唐红、西子、紫芙蓉、朱紫双辉、紫雁、香刺果与2007年的环境互作为正,与2006年的环境互作为负。AMMI品种适应性分析显示,朱龙游空、唐紫和赛西子具有最佳适应性。【结论】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玫瑰品种产量性状的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和G×E互作效应。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单株产花量高且稳定的品种有西子、紫芙蓉和赛西子(1200~1800g),相对稳定的品种有玉盘、唐粉、紫枝玫瑰、紫云、紫雁和朱紫双辉(800~1150g),高产但较不稳定的品种有唐紫和朱龙游空(1700~2600g),产量低也不稳定的品种是唐红和香刺果(500~600g)。
李艳艳丰震赵兰勇
关键词:玫瑰稳定性AMMI模型
黄泛平原区风沙土物理结皮硬度和厚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开展黄泛区沙地结皮硬度、厚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该区域结皮抗蚀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泛区风沙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一年两熟耕地(T_(1))、一年一熟耕地(T_(2))、裸地(T_(3))、自然恢复地(T_(4))4种下垫面条件,开展土壤结皮硬度、厚度以及土壤、气象和植被等影响因子的定位观测,并采用统计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索土壤结皮厚度和硬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4种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结皮平均硬度大小依次为:T_(3)>T_(4)>T_(1)>T_(2)。T_(1),T_(2)土壤结皮硬度与温度、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和近地表风速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土壤平均结皮厚度大小依次为:T_(1)>T_(3)>T_(2)>T_(4);T_(1),T_(2)土壤结皮厚度和近地表风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T_(3),T_(4)土壤结皮厚度和累计补水量、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耕作条件下,植被高度对结皮硬度和厚度变化的贡献度最高,贡献度达37%以上;无耕作条件下,近地表风速和累计补水量分别对结皮硬度和厚度变化的贡献度最高,贡献度分别达到51%和45%以上。[结论]人为耕作不利于黄泛平原风沙区风沙土结皮的形成和硬度的保持。植被、近地表风速、温度是影响风沙土结皮硬度和厚度的重要外部因素。风沙土结皮厚度、硬度变化趋势与表层含水量表现出同步变化的特征,其中土壤结皮硬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无耕作,风沙土土壤结皮硬度和厚度的主要驱动因子也不相同。
李鑫浩曹文华牛勇吕青霞袁利赵磊
关键词:影响因素风蚀
设施栽培果树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本文论述了设施栽培条件下果树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指出保护小环境中单个或复合因子对树体不同发育阶段产生的效应不同,其调控的适宜与否是决定设施栽培成败的关键.
高东升
关键词:设施栽培果树环境调控环境因子
文献传递
林学类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思考
2000年
孙明高赵兰勇曹帮华
关键词:林学课程教学内容林业课程设置林学专业
园林景观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被引量:1
2015年
文章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论述了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大众文化。这种大众文化包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园林景观设计美学意义、园林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园林景观设计师的职责等。
王洪涛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大众文化景观美学
盐、旱及其交叉胁迫对紫荆光合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1年生紫荆实生苗在不同土壤盐分和水分及交叉胁迫下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紫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随着胁迫强度增加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但在轻度水分胁迫时的降低最少;紫荆的细胞间隙CO2浓度随着胁迫强度的提高呈现出升高的趋势。紫荆能在较低的盐、旱交叉胁迫下正常生长,但是长时间的高强度的胁迫对紫荆是不利的。
孔红岭孙明高孙方行孔艳菊于振群王友平
关键词:紫荆光合性能交叉胁迫
外源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与滞留动态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采集不同连作代数杨树人工林土壤样品,采用外源添加酚酸的方法结合HPLC定量测定,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动态和滞留规律,探讨了两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累积机制。结果表明:(1)两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可大致分为两个过程,即快速吸附阶段和慢吸附阶段,对羟基苯甲酸的快速吸附阶段大约在16h内完成,而苯甲酸约需24h。达到吸附平衡时,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平均吸附率为58.78%,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为37.07%。(2)杨树人工林土壤对两种酚酸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达到吸附平衡时,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平均吸附量为2483.19μg/g,苯甲酸为1377.51μg/g,对羟基苯甲酸的吸附能力强于苯甲酸。(3)Langmuir动力学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是描述两种酚酸在土壤中吸附过程的最优模型。(4)酚酸滞留量检测结果表明,酚酸添加15d后,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4.3%~5.2%,而苯甲酸的残留率仅为1.3%~1.7%。两种酚酸在土壤中的滞留动态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对羟基苯甲酸的消除半衰期平均为4.24d,苯甲酸消除半衰期平均为2.61d,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滞留期长于苯甲酸。(5)两种酚酸的吸附与滞留行为与土壤有机质、金属离子、土壤质地等性质关系密切,微生物数量也是决定酚酸在土壤中滞留能力的重要因素。
王延平王华田杨阳姜岳忠王宗芹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
共3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