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 作品数:96 被引量:262H指数:9
- 相关作者:李劲张军孟建伟刘永红童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探讨科学的人文价值的意义被引量:11
- 2000年
- 孟建伟
- 关键词:人文价值文化价值人文意义
- 论傅圣泽的“尊经重孔”思想——以《傅先生辨析儒理》一文为例
- 2016年
- 梵蒂冈教廷图书馆藏有中文文献《傅先生辨析儒理》一文,为来华传教士傅圣泽对儒家义理解读之作。其中重点以"儒理"、"天"、"上帝"为核心话题,引用中华传统经典诠释了祭祖、祭孔等礼仪问题;并且以问答的方式对颜铛主教针对儒家义理中的诸条疑问做了解答。文章核心问题不离"礼仪之争",可以看出传教士内部同为"信仰输出"却对中华传统经典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傅圣泽深入到儒学内部,别经传,区分孔子与汉儒、宋儒的区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以及孔子思想的理解而深化"儒耶对话";且对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路由"中西互释"向"以中解中"转变,进一步对儒家学说做本土化、学理上的分析,从而试图实现深层次的儒耶融合。
- 陈欣雨
-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文化的意义、难点与致思理路
- 北京的建设世界城市,打造低碳经济,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确立和塑形。城市文化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品牌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缩影。城市文化反映了城市的精神,代表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各种要素的整合、...
- 李劲
- 关键词:世界城市城市文化低碳经济
- 文献传递
- 论中国哲学没有“功利主义”——兼论“大利主义”不是“功利主义”被引量:6
- 2008年
-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 张耀南
- 关键词:功利主义中国哲学
- 以人文涵盖科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观及其偏颇被引量:14
- 2000年
- 本文对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 ,认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反科学主义 ;二是泛道德主义。其偏颇之处在于 :一方面 ,把科学狭隘地理解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 ;另一方面 ,又将人文精神片面地归结为儒家的“道德精神” ,并强调以人文涵盖科学 ,其结果是人为地加剧了所谓的科学 (事实 )世界和人文 (价值 )
- 孟建伟
-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人文文化观
- 简论中华“礼治”的六大核心理念被引量:1
- 2015年
- 中华"治道"之核心,是"礼治"。而"礼治"并非一种单独"治道",它只是"天治"、"君治"、"民治"三种"治道"之循环。三种"治道"循环相济相生、相制相克,就是所谓"礼治"。三种"治道"之循环,由六大核心理念支撑:天下主义、和而不同、广土众民、兴灭断绝、执两用中、返本开新。其中"天下主义"与"和而不同"偏向"天治"一方面;"广土众民"与"兴灭断绝"偏向"君治"一方面;"执两用中"与"返本开新"偏向"民治"一方面。"天下主义"对治"民族-国家主义","和而不同"对治"同而不和","广土众民"对治"小国寡民","兴灭继绝"对治"殖民主义","执两用中"对治"单边主义","返本开新"对治"弱肉强食"。前六大理念,共同指向"王道";后六大理念,共同指向"霸道"。"民族文化"之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核心理念"之复兴、古老"王道"之复兴。
- 张耀南
- 关键词:礼治天下主义和而不同执两用中返本开新
- 论“大化”之作为“中华共识”:儒家方面
- 2013年
- 学者常谓中土哲学总体上倡导"循环论"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土哲学所谓"循环",实已包含"进化"为其环节。换言之,中土哲学所谓"循环论",实是"含进化为环节之循环论",是"以循环为框架吸纳进化之循环论"。此种框架可以"大化"名之,此种学说可以"大化论"名之。以此而观《中庸》,"大化论"即是"中庸"框架下"含进化为环节之循环论"。《荀子.天论》讲"必有合",董仲舒提出"凡物必有合"之命题,均是主张既不偏倚"进化论",亦不偏倚"循环论"。周敦颐《太极图说》"始"、"生"、"形化"诸说,偏重于讲"进化",而"生生"、"无穷"诸说,则偏重于讲"循环",认为万物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进化与循环之合"。张载《正蒙.动物》专讲"动物"与"植物"之"大化",视其为"进化论"之专篇可,视其为"循环论"之专篇亦可,视其为"大化论"之专篇则最宜。程颢、程颐有"化大于变"之构想,涉及"大化"三阶段,是包含"进化"为其环节之三阶段。朱熹在"化是顿化,变是顿变"与"化是渐变,变是渐化"两种观点之间,似乎并无定论,而是主张"通看","通看"就是"从大尺度去看":"从大尺度去看","变"与"化"乃是一体之两面,"顿"与"渐"乃是一体之两面;他所讲"变化"两字,可直接以"大化"释读之。
- 张耀南
- 关键词:循环论进化论儒家
- 也谈《墨经》之“侔”——墨“侔”三款之我见兼商榷被引量:1
- 2016年
-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 钱爽
-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盘化西”——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拐点”被引量:4
- 2009年
-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 张耀南
-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简论晚明“西洋哲学”之输入被引量:1
- 2012年
-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童幼教育》是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既是介绍"西洋法学"、"西洋医学"入中国之最早文献之一,亦是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可说"太西总学之大略"已赖此书输入中国。《西学凡》介绍了哲学学科四年之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之全部内容包含完了。《灵言蠡勺》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晚明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之哲学典籍。这些书在中国之刻印,正值"西洋近代哲学"之发源期,它们没有把"西洋近代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但却把"西洋近代哲学"之前的"西洋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近代以前"西洋哲学"之完整框架,已经在弗.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晚明中国学术界。
- 张耀南
- 关键词: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