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6ZDXM730002)

作品数:11 被引量:52H指数:3
相关作者:杨慧林郑鹏耿幼壮王涛葛体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俄亥俄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中西
  • 2篇文学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经文
  • 2篇基督
  • 2篇翻译
  • 1篇当代资本主义
  • 1篇道德经
  • 1篇道字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制度
  • 1篇遗产
  • 1篇异端
  • 1篇犹太
  • 1篇犹太教
  • 1篇语言
  • 1篇神学
  • 1篇圣经
  • 1篇诗学
  • 1篇诗学思想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俄亥俄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台湾中原大学

作者

  • 6篇杨慧林
  • 1篇耿幼壮
  • 1篇葛体标
  • 1篇王涛
  • 1篇郑鹏

传媒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基督教文化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价值——以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为中心被引量:25
2011年
"经文辩读"通常是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典的平行比较,人们在其中发现:神圣的显现可能有不同方式,多元的声音也不会融为任何一种独白。但是,亚伯拉罕传统内部的"经文辩读"或许忽略了另一种丰富的资源,那就是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经典进行的翻译和注疏。通过理雅各这一翻译个案,特别是《圣经》之"道"与《道德经》之"道"的联系、《圣经》之"虚己"与《道德经》之"虚用"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潜在价值。
杨慧林
关键词:理雅各否定性思维
木偶与侏儒——马克思与基督宗教“联手”面对当代资本主义被引量:3
2011年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曾庆豹
关键词:世俗化理论宗教
话语、考古学、谱系学——福柯话语理论的迁转与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作为话语理论的代表人物,福柯对当代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他的话语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从考古学到谱系学,被认为体现着福柯话语观的理论迁转。本文以此为契机,通过"话语"概念的主线考察这一迁转的过程、原因和意义,并由此凸显其颠覆连续性历史观的一贯思路。
郑鹏
关键词:福柯话语考古学谱系学
中西之间的“经文辩读”
2009年
《圣经》是世界图书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也是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经典,兼为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典籍和文学遗产,《圣经》厚重地积淀了一个"早熟的民族"的生存智慧。它形成定本后由基督徒和犹太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养育后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成长的基本元典之一。古往今来,这部大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向多种极为歧异的阅读敞开着大门。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读者身份的歧异性和《圣经》内在要素的多样性——一方面,读者可能由于时间、地点、人种、族裔、教派、性别、个人阅历、文化传统、现实条件和阅读意图的差异性而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圣经》中的文化元素又具备无限的丰富性,其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异常复杂,文体样式和书写手法变化多端,文本意义在不同层面的呈现更是各有千秋。所有这些要素奇妙地组合起来,使人难以指望对《圣经》进行无可争议的单一阅读。《圣经》自唐朝起就传入中国,19世纪中期之后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文学发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旧约》作为古希伯来文学的代表作,《新约》作为古罗马文学的一部分,相继成为我国高校外国文学史基础课程的教研对象,这表明其世界文学经典的地位已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近年来探讨圣经文学的论文、专著和译著越来越多,且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势态。今天,中国学者应当如何理解《圣经》这部内容繁复、众说纷纭的古代遗产?如何认识圣经文学研究对我国当下新文化建设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请他们对这一议题发表见解。
杨慧林
关键词:经文中西文学研究圣经
薇依论世界之美
2013年
薇依和贝兰神父的友情,被薇依视为内心爱上帝的一种方式。由此,薇依写给贝兰神父的书信,也可视为内心爱上帝的言辞。在《精神自传》这封书信里,薇依坦诚地说到了自己在青春期时遭遇的核心焦虑。薇依的兄长天资卓绝,兄长的天赋给薇依造成极大的压力。薇依看到自己无望跻身于她兄长这一类天才的行列,无法进入真实的超越王国,失去了生命的信心,甚至产生了死的念头。薇依并不是因为自己不是天才,而是因为无缘睹见真实而绝望。看不见真实,毋宁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薇依异乎寻常地渴求真实。
葛体标
关键词:BEAUTYNECESSITYGRACE
齐泽克所说的“基督教遗产”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基督教的意义结构被引量:1
2010年
齐泽克所说的"基督教内核"或者"基督教遗产"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认为,与其说这是讨论信仰,不如说是以基督教的信仰结构为例,对意义生成与建构之普遍过程的一种分析。无论我们是否认同齐泽克,神学和一般的人文学术都可能由此激发出新的活力。
杨慧林
“弑摩西者”:异端重释的传承——论苏珊·汉德尔曼的犹太教书写观
2010年
苏珊.汉德尔曼在其两部犹太教研究代表性著作中梳理了犹太教书写观,在她看来,书写与《托拉》在犹太教中具有神圣的地位,这与犹太教信仰一种"不在场"的、或者"隐退"的、只体现为痕迹的上帝有关。同时,她认为犹太教长久以来都在因循一种异端的阐释模式,即以移置、重写的方式对待传统。但是,也正是对这种"异端"思想的不断吸收,才使得传统得以在更新中传承。在汉德尔曼看来,弗洛伊德和德里达等人的当代理论其实同样遵循着这一思路,因此他们也被喻为"弑摩西者"。
王涛
关键词:异端
本雅明:法律暴力和救赎
本雅明对法的思考可以集中在对法律暴力的揭示和寻求救赎可能性的努力上。法律的神话暴力可以追溯到法律的神秘起源,它也存在于现代的社会结构之中。在失去圣典的时代,本雅明试图激活文人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法律暴力和法西斯主义;...
葛体标
文献传递
学术制度、国家政策和语言的力量被引量:4
2009年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因"修道"之旨而生"教化"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正如中国的"小学"是为"大学"的读经作准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人文学科"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在西方,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原型"。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其中学术制度、国家政策和语言自身所构成的张力及其历史经验,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杨慧林
关键词:学术制度文化生态
诗歌的终结与见证的不可能性——论阿冈本的诗学思想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试图通过对于阿冈本相关著作的读解,深入了解其诗学思想的内容和意义。围绕着声音和沉默、意指和意义、符号和语义、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阿冈本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诗学思想,它不仅与文学、语言学和美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哲学、伦理学和神学有着紧密联系。以策兰的诗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阿冈本诗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语言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种非语言,一种沉默,一种死亡体验,才可能传达出自己的真正意向——为生命去作见证。
耿幼壮
关键词:诗学策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