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J50106)
- 作品数:112 被引量:359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勇范大明徐有威严泉朱子彦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湘南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一部扎实严谨的开拓之作——评龚缨晏教授的《浙江早期基督教史》
- 2010年
- 徐有威吴静
- 关键词:早期基督教基督教史
- 民国南北学风中的缪凤林被引量:1
- 2013年
- 近代学界,南北分庭抗礼多为后世史家言说,南高学者多被贴上"保守"标签,缪凤林作为传统派史家,在民国学术语境中却呈现出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其史学倡导求真与致用并行,并以《史地学报》、《史学杂志》等刊物为依托,紧随新史学风行以来的学界脉象,以确立民族文化自信为治史鹄的。与北方新派学人在文化思想、学术上虽有矛盾,但在国势多变的危机下,二者亦有相互认同与交流,这种纠缠弔诡之处正是民国时期学界曲折发展的真实写照。
- 颜克成
- 关键词:北学传统派学术
-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中共成立以前的政治派别与社会集团,多贬斥、诋毁义和团,通过论说义和团来实现某种政治目的与社会意图。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学和话语系统,对义和团运动的起因、性质、失败原因、历史地位进行了系统论说,推倒了强加在义和团头上的诬蔑之词,从民族解放运动角度给予义和团运动以高度评价,强化了民众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对象、动力与任务的共同认识,以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论说义和团运动的话语框架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所继承。这种话语体系的根本转换不是对义和团运动简单意义上的重新评说,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舆论动员、构造集体认同的过程。
- 刘长林储天虎
- 关键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义和团运动话语分析
- 美国台海问题研究述评(2001~2009)
- 2011年
- 两岸关系在2000~2008年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布什政府的主要执政期(2001~2009)。在九一一恐怖事件的冲击下,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涉及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
- 严泉
- 关键词:执政时期布什政府台湾问题两岸关系恐怖事件
- 易白沙之死的社会意义建构被引量:4
- 2009年
- 1921年,革命党人、著名学者易白沙自杀后,陈望道称他是"厌见湖南政局",意在说明他的自杀是对湖南军阀反对孙中山政府的抗议;《大公报》报道称他为抗议污浊社会,杀身成仁;追悼会启事称他是"殉世";毛泽东说他是"有用之人愤死";孙中山总统表彰他是"志切报国";总统秘书说他是"救世"而非"厌世";学界认为他人品清白,赞扬他"三不要"的抗议不良习俗精神以及献身对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警示意义。这些话语与他遗书所说不能杀贼而死、有何生存价值的消极表述相比,赋予了积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易白沙蹈海为南方政府的社会动员提供了新资源,也为章太炎反对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口实,为人们讨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提供了言说的符号。
- 刘长林
- 关键词:自杀
- 徐复观治史渊源述略
- 2014年
- 徐复观认为,史学的价值必须对现实人生和民族文化有所鉴戒。他以心性史观为基础,显扬史家主体意识,认为治史的态度比方法重要。徐复观治史渊源脉络的形成有四方面的因素,对时代学风的反省批评,对熊十力思想的继承与拓展,关注日本汉学界的研究动向及汲取西方史学的理论方法。
- 邵华
- 关键词:徐复观熊十力日本汉学克罗齐卡西尔
- 从“法兰西共和国”到“法兰西国家”被引量:1
- 2013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民主制演变为个人专制,其原因更多是内部的长期分裂与混乱。法国的议会内阁制度有不少缺陷与不足,特别是缺少权力制衡的机制。法国是一个缺乏政治妥协传统的国家,不断革命与冲突是这个国家近代历史的主流。精英阶层的腐败与无能对第三共和国来说是致命性的,它摧毁了共和国的道德合法性。财政危机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是第三共和国的催命剂。而法国右派一直是以反议会民主制的面目出现,希望在法国建立德国或意大利式的现代法西斯极权主义。因此,1940夏天的战败不仅导致第三共和国军事的失败,还引发共和制度的崩溃。第三共和国的历史还对民主巩固的传统论断提出挑战。它的寿命长达七十年,最后仍然无法摆脱民主崩溃的命运,这足以说明对于法国这样专制主义传统浓厚的西方大国来说,民主巩固之路同样是异常艰难的。
- 严泉
- 关键词:第三共和国民主制
- 蜀汉失荆州再认识被引量:5
- 2012年
- 建安二十四年,东吴孙权遣吕蒙、陆逊诸将袭取荆州,关羽父子兵败被杀,蜀汉遭受重创。这是汉魏之际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转折,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跨有荆、益",分兵北上,统一天下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对此,历代史家评论颇多,然题中仍不乏剩义。例如,关羽与同僚、部属关系如何,最终怎么会众叛亲离?关羽走麦城时,蜀中为何作壁上观,无一卒前往营救?深究之,蜀汉失荆州的原因颇为复杂,它是蜀汉政权在军事、外交、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以及内部矛盾激化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策。
- 朱子彦
- 关键词:失策
- 1924年鲁迅西安行考略
- 2013年
- 鲁迅对于唐代的文化具有深切的认识和精到的见解,认为盛唐的文化观念可以作为当代的参照,例如,对于自己之文化抱有极强的把握,深具自信力;同时对别种文化亦有广阔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这样才能圆融而以促自己文化的发展。这让鲁迅早有以杨玉环故事为中心的创作动机,但是1924年西安讲学时,对沿途中原大地的苍凉衰破之景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落后和政治的腐败无能,活生生的呈现在鲁迅的眼前,无疑在他的心底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为千年古都的西安,带给鲁迅的不是兴奋和用历史小说来歌颂的光明前景,留给他的只是破败和荒凉的体验,让鲁迅心中原本描摹的美好意境大打折扣,千古兴亡的幻灭感使其最终放弃了这一创作的打算。而从李济、蒋廷黻等此行同仁对鲁迅形象的描述中,亦可体味出鲁迅多重性格中的朴实面相。
- 颜克成邵华
- 关键词:盛唐文化
- 五四公众外交活动中的三大疑案探析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五四之初的公众外交活动中,数千名学生究竟何时在天安门广场会合、游行队伍是否进入东交民巷使馆区、作为代表进入使馆区的学生到底有几人,目前仍属众说纷纭的三大疑案。关于前者,早晨说、上午8时说、上午10时说等均不可取,而下午一时说则不仅执持者众,而且也最合情理,应予采信。关于次者,准确的说法应是游行队伍整体没有进入,但是学生代表则成功进入了东交民巷使馆区。关于后者,进入使馆区的学生代表至少应分两个批次,总数为8人或更多,其中罗家伦、江绍原、许德珩、段锡朋四人可予确认,傅斯年、狄福鼎姑且存疑,张国焘则基本可以排除。
- 裴植
- 关键词:公众外交许德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