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35)

作品数:21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真瑜宋德发陈雪虎房春草沈庆利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学
  • 5篇小说
  • 4篇历史文学
  • 4篇历史小说
  • 3篇叙事
  • 3篇普希金
  • 2篇史观
  • 2篇司各特
  • 2篇历史意识
  • 2篇历史主义
  • 2篇笔下
  • 1篇电影
  • 1篇形象重塑
  • 1篇叙事模式
  • 1篇叙事视角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特征
  • 1篇意蕴
  • 1篇咏史
  • 1篇咏史诗

机构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湘潭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武汉工程大学

作者

  • 6篇李真瑜
  • 3篇宋德发
  • 3篇陈雪虎
  • 2篇房春草
  • 2篇沈庆利
  • 2篇常楠
  • 1篇王一川
  • 1篇谢丹凌
  • 1篇万信琼
  • 1篇刘朝君
  • 1篇李恒田
  • 1篇刘洪涛
  • 1篇刘琴
  • 1篇李春青
  • 1篇吴秀明
  • 1篇贺红英

传媒

  • 4篇文化与诗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励耘学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戏剧文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大学学报...
  • 1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广东培正学院...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0
  • 7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古代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与历史观念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李真瑜常楠
关键词:古代咏史诗历史观念
近年来抗战题材电影叙事视角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1995年以来抗战题材电影叙事视角变化,即由原来的以零聚焦叙述为主变为多样化的叙述聚焦,结合具体电影叙事艺术分析,说明近年来抗战题材电影叙述聚焦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内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多重内聚焦叙述和内外结合的聚焦叙述。第二部分,分析这些聚焦变化的对话性话语层面意义:《黄河绝恋》中个体与民族的对话;《紫日》中普通人和战争的对话;《我的母亲赵一曼》中今天和历史的对话;《举起手来》中民间和官方的对话。第三部分分析视角变化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主要从:平民意识、大众文化和民间话语形态历史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李恒田
关键词:叙事视角
励志偶像与中国家族成人传统--从《士兵突击》看电视类型剧的本土化被引量:12
2008年
《士兵突击》作为主旋律励志偶像剧的热播有助于反思我国电视类型剧的本土化。从深层原因看,其成功有赖于以子辈如何成人为核心的中国泛家族文化传统或"拟亲属关系"传统的历史无意识回溯。该剧展现出交织着古典家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拟亲属关系传统的想象态英雄成人仪式,由此可见出中国古典家族文化传统及现代"拟亲属关系"传统在当代成人模式中的无意识的支配力。这表明主旋律理念及其偶像化表达需要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的力量有时远胜于流行的商业老套,可成为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电视类型剧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
王一川
关键词:本土化成人
贯通“中西古今”——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启示被引量:1
2013年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受了西方文化"科(学)艺(术)区别"的决定性影响,冲破了"文(艺)史(学)不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作家处理历史题材时的虚构与想象自由。但他的"失事求似"理论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比兴思维出神入化般的运用,这无疑对遭受西方理论冲击、面临"失语"困境的当今中国文艺理论界具有启示意义。当前历史文艺创作之乱象乃至批评话语的混乱,与历史共识的缺失直接相关。
沈庆利
论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之关联——兼谈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研究方法问题
2009年
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渗透,互相汲取,那种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就显得愈加不可或缺了。同样,历史研究也从文学研究中得到启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从历史视角来考察文学的价值的,"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正是他们将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融合为一的标志,而这种方法对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研究显得尤为有效。
李春青
关键词:历史视角文学研究历史研究历史题材创作
《夏伯阳》:一种“苏维埃神话模式”的确立被引量:4
2009年
经典影片《夏伯阳》以其具有时代特点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一种苏维埃式的"神话模式",引领起苏联电影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潮流,对于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散发出了很大的审美魅力,成就不可否认,而其日后登峰造极、矫枉过正,则在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和引导,是苏联文艺意识形态化、一统化的体现,也是文艺工作者对党性原则的简单化理解、观众趋同心理泛滥合力所形成的结果。
贺红英
关键词:神话模式苏联电影
理解历史文学:叙事塑形与历史意识被引量:5
2009年
从文史沟通的角度,把历史文学统一到追问生活意义的叙事本体论上,把握历史文学背后的历史意识取向,是理解和评价历史文学的关键。历史文学是叙事塑形艺术的一种,其基本内涵就是既占有史料又参照生活的故事新编和文学书写。历史事实本身已然逝去,"回到过去"的追踪固然可嘉,历史文学也不排斥去占有史料、辨析渊源的基本工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学的书写的立足完全在于当代生活,历史意识是历史文学得以成立的根本。当代中国历史文学的书写在历史意识和当代立场方面存在着不少缺憾,不少作品流于历史主义。
陈雪虎
关键词:历史文学历史意识历史主义
“他一个人就是一整部历史”——普希金笔下的彼得大帝被引量:2
2009年
在普希金笔下,彼得是一位伟大的启蒙者、改革家、现代俄罗斯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一位慈爱的家庭之父和国家之父。同时,他也是一个残酷、专制和为所欲为的沙皇;"一个急躁而专制的地主"。彼得的两面性揭示了旧体制下的英雄们的双重性:他们的建设史也是破坏史,荣誉史也是战争史和暴力史,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宏图霸业建立在剥夺很多平民百姓幸福的基础上。
宋德发
关键词:普希金彼得大帝历史文学
历史的贫困及书写的空间
2008年
史学中历史观问题的争论有助于我们撇开当代社会诸情势中牵扯进的诸多政治意图、重大原则、道德伦理和文学商业化等复杂问题,而从根本上重新反省当代中国文学写作尤其是历史题材写作中日益僵化并且贫困的历史观。而鲁迅、冯至等现代文学经典作家的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去解释古事",把握如何不将"将古人写得更死"。如何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摆脱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陷阱,打开书写的空间,是当代包括文学和历史在内的历史书写和文化重建的共同课题。
陈雪虎
关键词:历史观历史主义实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书写
历史意蕴·时代取向·情感寄托:历史小说创作的灵魂
2008年
历史小说是小说家们运用艺术手段对纷繁复杂的历史存在的一种重构和解释。它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但又呈现出一定的偏离历史事实的倾向,具有对历史内容的"现代阐释"的特性,这主要包含历史意蕴、时代取向、情感寄托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创作的灵魂所在,也是古代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与经验。
李真瑜房春草
关键词:历史小说历史意蕴情感寄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