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1CB711001)

作品数:10 被引量:175H指数:7
相关作者:吴珍汉叶培盛胡道功吴中海彭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青藏高原
  • 3篇地震
  • 2篇地质
  • 2篇新生代
  • 2篇移动冰丘
  • 2篇植被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北部
  • 2篇青藏高原隆升
  • 2篇孢粉
  • 2篇孢粉组合
  • 2篇晚新生代
  • 2篇隆升
  • 2篇高原隆升
  • 2篇古植被
  • 2篇值模拟
  • 1篇地表变形
  • 1篇地震复发
  • 1篇地震复发间隔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9篇吴珍汉
  • 7篇胡道功
  • 7篇叶培盛
  • 6篇吴中海
  • 2篇彭华
  • 2篇王连捷
  • 1篇张作辰
  • 1篇徐柏青
  • 1篇汪君霞
  • 1篇余武生
  • 1篇姚檀栋
  • 1篇安黎哲
  • 1篇马晓军
  • 1篇赵希涛
  • 1篇赵文津
  • 1篇孙东生
  • 1篇周春景
  • 1篇李真
  • 1篇王薇
  • 1篇邬光剑

传媒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北部移动冰丘破坏桥墩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06年
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发育的移动冰丘对桥梁、涵洞、输油管道等工程设施具有不同形式的破坏作用。考虑移动冰丘与工程设施的相互作用,根据野外观测和实验资料设计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移动冰丘冻胀产生的位移场、应力场和桥墩弯曲应力,分析桥墩破裂机理。结果表明,移动冰丘能够产生11^-21MPa的轴向应力和15^-31 MPa的主应力,在桥墩周围形成不同规模的应力集中区,导致桥墩发生显著偏移。桥墩的偏移和弯曲能够在桥墩内部产生高达61.9~64.6 MPa的张应力和-45.0^-49.0 MPa的压应力,超过桥墩的强度极限。在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形成张应力集中区,最大张应力达26~30 MPa;内侧形成压应力集中区,最大压应力达-25^-28.8 MPa。粗细桥墩连接部位外侧的张应力超过了钢筋混凝土的抗张强度,产生与野外观测资料基本吻合的桥墩破裂和结构破坏。移动冰丘导致桥墩变形破坏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能够为常年冻土区桥梁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力学参数和科学依据。
吴珍汉王连捷胡道功吴中海叶培盛
关键词:移动冰丘桥墩数值模拟青藏高原北部
青藏高原北部不冻泉移动冰丘及灾害效应被引量:6
2006年
不冻泉移动冰丘发育于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2001年仅在青藏公路东南侧形成1个小型冰丘,2002年在青藏公路西北侧形成低矮冰丘群,2004-2005年发展成为大型冰丘群,2006年移动冰丘的发育高度和分布范围进一步增大。不冻泉移动冰丘不仅穿刺青藏公路路基,破坏青藏公路桥涵结构,蚕食青藏公路路堤,影响青藏公路的交通安全;而且导致输油管道拱曲变形,诱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通过地下疏导或地表排放沿断裂破碎带上涌的地下泉水,能够有效减轻或防治不冻泉移动冰丘的灾害效应。
叶培盛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
关键词:移动冰丘地质灾害青藏公路
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的地表变形与同震位移被引量:17
2008年
四川汶川Ms 8.0级强烈地震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块东向挤出导致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右旋斜冲运动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沿龙门山中央北川-映秀断裂发育长度超过250km的地震变形带,由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震破裂、地震断层组成,形成了较大的同震位移。在震中区映秀地区观测到的最大同震位移为7.6m,由右旋走滑位移6.1m和垂直位移4.6m2个分量组成;虹口地区的右旋走滑位移为2.7m,垂直位移为4.6m,右旋斜冲总位移为5.3m;北川地区的右旋走滑位移为5.7m,垂直位移为3.4m,右旋斜冲总位移为6.6m;平通地区的右旋走滑位移为3.2m,垂直位移为3.0m,右旋斜冲总位移为4.4m。龙门山前缘的汉旺-漩口断裂及龙门山后缘的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也发生了显著的同震断裂活动,但同震位移小于等于1.0m。根据同震位移实测数据和构造会聚速率的GPS观测资料,估算龙门山地区8.0级地震的复发周期为1150~2950年。
吴珍汉张作辰
关键词:汶川地震同震位移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2004年西藏懂错M_S 5.6地震的宏观烈度调查与控震构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地表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在西藏中部的2004年懂错MS5.6地震的极震区位于懂错东侧的贡巴淌—怕尔淌之间,最大烈度为Ⅶ度,宏观震中的地理坐标:31.70°N,91.26°E。此次地震是懂错盆地东缘边界断裂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带是一条长40km左右、NNE走向的全新世活动正断层,在断裂带的北段发育可能形成于全新世晚期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和近期的地震活动特征显示,蓬错-懂错-错那-安多地堑系构成了西藏中部一个重要的长约120km的NE向地震活动带,其北段和中南段是其中应变积累时间更长的地段。
吴中海吴珍汉胡道功彭华叶培盛
关键词:地震烈度震源机制解
慕士塔格冰芯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布和主要菌群结构随深度的变化被引量:18
2005年
对帕米尔慕士塔格浅冰芯(22.4m)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布和主要菌株的16SrRNA基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数量呈现出波动性变化,从污化层融水中分离出较多的细菌,说明冰芯微生物随风和降雪进入冰川,其数量与沙尘输送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绝大部分细菌是耐冷菌和嗜冷菌,包括α-,γ-紫细菌、嗜冷菌、噬纤维菌/黄杆菌/拟杆菌和高G+C%革兰氏阳性细菌(HGC)等5个分类组.其中,不动杆菌属和HGC菌群在不同深度重复出现,其数量分布与细菌总数变化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代表了主要指示菌;其他如黄杆菌属、嗜冷菌属和α-紫细菌为次要指示菌,揭示了细菌菌群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冰芯细菌的连续性数量变化和主要菌群的演替.
向述荣姚檀栋安黎哲邬光剑徐柏青马晓军李真汪君霞余武生
关键词:帕米尔高原冰芯16SRRNA基因指示菌
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被引量:24
2007年
通过对东大滩—东温泉地区的路线地质观测与构造填图,在东昆仑南部发现晚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沿低角度逆冲断层,早二叠世大理岩和早三叠世砂板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古新统—始新统风火山群紫红色砾岩和渐新世砖红色砂砾岩之上,形成大量不同规模的飞来峰;沿主逆冲断层发育厚层断层角砾岩与断层泥,局部形成碳酸盐质糜棱岩。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时代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主要形成、活动时期为26~13.5Ma;估算最小逆冲推覆距离为30~35km,最小逆冲推覆运动速率为2.4~2.8mm/a。东昆仑南部晚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现今山脉快速隆升存在着动力学成因联系。
吴珍汉叶培盛赵文津Patrick J.Barosh胡道功
关键词:推覆构造逆冲断层飞来峰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被引量:55
2007年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吴珍汉吴中海胡道功叶培盛周春景
关键词:孢粉组合古植被青藏高原隆升
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对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进行了断错地貌填图和古地震探槽揭露研究。除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外,共揭露出9次古地震事件,它们的年龄分别为31900±1923aB.P.,27990±1681aB.P.,23635±1427aB.P.,20345±1225aB.P.,16865±1018aB.P.,12935±774aB.P.,9730±592aB.P.,6955±425aB.P.和3100±201aB.P.;古地震重复间隔分别为3910±2554a,4355±2205a,3290±1881a,3480±1593a,3930±1279a,3205±975a,2775±728a,3855±470a和3100±201a。研究结果表明,库赛湖段晚第四纪古地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其平均重复间隔为3544±416a。发生在距今3100年前的倒数第1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与重复间隔非常接近,这意味着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库赛湖段的8.1级大地震为该断裂地震活动在准周期上的再现。高的滑动速率和长周期复发间隔表明库赛湖段活动习性以重复发生大地震为特征。
胡道功吴中海吴珍汉赵希涛叶培盛
关键词:古地震晚第四纪地震复发间隔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与古环境演化被引量:24
2006年
对取自沱沱河盆地、通天河盆地、那曲盆地、东温泉盆地、乌郁盆地的新近纪湖相沉积与取自巴斯错、错鄂、纳木错的晚第四纪湖相沉积,进行孢粉分析;结合西宁—民和盆地、伦坡拉盆地、南木林盆地、渭河盆地的孢粉资料,分析青藏及邻区新生代晚期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化过程。发现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青藏与周边邻区的古环境发生了显著分异,导致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植物濒临消亡,与全球温暖气候条件和青藏地区古纬度环境不符,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标志。中新世早期—第四纪晚期,青藏高原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呈现总体减少趋势和准周期性波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呈良好对应关系。第四纪晚期草本植物含量逐步增高,出现蒿—松—桦为主,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草本植物混生的植被景观。
吴珍汉吴中海叶培盛胡道功彭华
关键词:孢粉组合古植被古环境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中段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8
2006年
将地壳岩石看成粘性流体,对青藏高原中段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和速度场的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总体向北和向东位移,向北的位移速度是南部最大,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向东的位移速度以唐古拉断裂附近最大,南北两侧逐渐减小,形成“挤出”现象。最大主应力方向在南部以NNW向为主,北部以NNE向为主,总体为近SN向。将模拟结果与构造勘察、地震活动和GPS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它们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良好地揭示了青藏高原构造活动规律、断层活动强度和东向位移的驱动机理,青藏高原现今活动是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深部物质东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连捷吴珍汉王薇孙东生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