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01)

作品数:21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吉鹏李红艳冯岩刘耀彬孙晶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文学

主题

  • 6篇小说
  • 5篇文学
  • 3篇鲁迅因子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余华
  • 1篇余华小说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运用
  • 1篇战友
  • 1篇中国乡土文学
  • 1篇人性
  • 1篇伤痕
  • 1篇伤痕文学
  • 1篇师生
  • 1篇诗歌
  • 1篇说到
  • 1篇唐诗
  • 1篇题材
  • 1篇旗帜

机构

  • 20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王吉鹏
  • 2篇冯岩
  • 2篇李红艳
  • 1篇潘玉红
  • 1篇杜亮梅
  • 1篇温颖
  • 1篇王林林
  • 1篇于九涛
  • 1篇赵鹏
  • 1篇王丽丽
  • 1篇黎秀娥
  • 1篇宋微
  • 1篇王永茂
  • 1篇吉瑞
  • 1篇张芬
  • 1篇孙晨
  • 1篇孙晶
  • 1篇于宁
  • 1篇刘耀彬
  • 1篇王欣宇

传媒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2篇通化师范学院...
  • 2篇淮北职业技术...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潍坊学院学报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盐城工学院学...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武警学院学报
  • 1篇江南社会学院...
  • 1篇宁波教育学院...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南通航运职业...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年份

  • 7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庸小说对鲁迅精神本体的重建与弘扬
2008年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王吉鹏温颖
关键词:金庸
张承志与鲁迅被引量:2
2007年
张承志是当代明确对鲁迅表示过尊崇的一位,鲁迅的文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张承志的创作,这就使二人的关系研究有着很大的延展空间。他们都依托母亲、人民、民族的情感因素,在思想精神层面他们渗透着不同侧重的现代品性,张承志也通过专文解读鲁迅而深入到鲁迅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不断创作优秀的散文作品延续了鲁迅散文精神的精髓。
王吉鹏冯岩
关键词:文学评论
鲁迅与清末谴责小说
2007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尚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的形式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解体的同时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王吉鹏于宁
鲁迅与魏晋南北朝诗歌
2008年
鲁迅以魏晋诗人的人格理想对诗性精神的影响为思考脉络,来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之于诗歌的意义,并用"魏晋风度"来概括。在精神文化传承上,鲁迅和魏晋诗人都对酒情有独钟,借助于酒文化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在艺术创作上,鲁迅诗歌与魏晋南北朝诗歌都有着沉郁、苍劲的特点,也都呈现出率真自然的风格。
王吉鹏王林林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诗歌
朦胧诗中的鲁迅因子被引量:1
2008年
朦胧诗是影响深远的诗歌潮流,朦胧诗人致力于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诗人的心灵图景和对世界的爱憎。毫无疑问,朦胧诗人是受到鲁迅影响的,在朦胧诗中有大量的鲁迅因子,比如表现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迷茫,有着承担和拯救的英雄情怀,二者都反抗绝望,都用隐喻和象征的艺术方式表现抗争精神。
张洪
关键词:朦胧诗
葛琴与鲁迅
2007年
鲁迅用《〈总退却〉序》将葛琴推向了文坛,葛琴沿着鲁迅所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描绘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现实,作品极富时代特色,“将中国的眼睛点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葛琴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逼近。
王吉鹏赵鹏
鲁迅与金圣叹
2008年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与鲁迅各自经历了所属时代的社会动荡,在思想上有着相似的反叛性,金圣叹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思想,鲁迅是彻底的反封建的文化巨人。总而言之,鲁迅对金圣叹总体上持有否定看法,认为他是封建的反动文人,变节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思想迂腐。他的批注虽"字句亦小有佳处",但是在整体上对后世没有积极的影响。在文学成就上,鲁迅远远超过了金圣叹,他能够处理好文章中理智与情感的关系,而且,鲁迅的文学批评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西方社会文化批评,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启蒙价值。
王吉鹏王欣宇
关键词:金圣叹
鲁迅与晚明白话短篇小说
2007年
鲁迅认为晚明白话短篇小说的出现不仅在于前代文学的流传,而且更是晚明市井细民在经济大潮中人性复苏在文学上的反映。晚明白话短篇小说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学角色,全新的叙述模式,用白话写作小说的特色为鲁迅的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不少借鉴之资。
杜亮梅
鲁迅与五四婚恋小说个性解放主题比较
2003年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各类文学题材的主要表现主题,婚姻爱情成为作家表现个性解放思想最常用的题材,五四作家几乎都涉猎过这一领域,鲁迅小说代表了这一题材的最高成就。五四作家从多方面展现了个性解放主义者的悲剧,子君的悲剧最具典型性。五四作家对个性解放的狭隘理解限制了他们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来关注个性解放,鲁迅则始终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五四作家在追求个性解放过程中走向禁欲和纵欲两个极端,鲁迅对两者部作了批判,灵与肉结合的爱情才是合乎人性的爱情。
王吉鹏李红艳
关键词:婚恋小说主题文学题材人性
左翼文学旗帜下的师生和战友——鲁迅与周文关系研究
2006年
鲁迅是30年代“左联”的盟主,周文是在鲁迅直接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作家,因而,周文一生的思想、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都深受鲁迅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二人分别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浙东水乡世界和边地军政世界,共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廊,但在创作风格和语言运用上各有特征。同时,鲁迅和周文都积极倡导文艺的大众化,周文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张芬王吉鹏
关键词:战友左翼文学语言运用文艺大众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