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00172)
- 作品数:14 被引量:94H指数:6
- 相关作者:付小兵雷永红孙同柱陈伟盛志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2及金属蛋白酶-2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3周)的胎儿皮肤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MMP-9、MMP-2和TIMP-2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胎儿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这3种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儿生长发育,MMP-9,MMP-2和TIMP-2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妊娠晚期的皮肤组织内,这3种基因表达产物的灰密度比值分别是妊娠早期的8.8、2.4和3.1倍,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MMP-9,2和TIMP-2对皮肤的生长发育、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创面修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妊娠早期,TIMP-2基因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相关,而妊娠晚期皮肤中TIMP-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的机制之一。
- 赵京禹付小兵王海滨李文娟陈伟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
- 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F-9)及其抑制因子(TIMP-2)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方法: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MMP-2,MMP-9和TIMP-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MMP-2,MMP-9和TIMP-2基因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都有表达。在增殖期的瘢痕中,这3种基因转录产物的灰度比值分别为(13.5±4.5),(18.4±4.7),(13.6±2.4),与正常皮肤相比明显升高(P<0.05)。在成熟期的瘢痕中这三种基因表达量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结论:MMP-2,MMP-9和TIMP-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MMP-2和MMP-9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 李文娟陈伟王海滨付小兵
- 关键词:瘢痕形成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量HYPERTROPHICSCARS增殖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和用于创面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第二代细胞CD14、CD29、CD34、CD44、CD45和CD106抗原表达以鉴定MSCs。实验分3组:直接共培养组(n=8)为hMSCs(1×10^5/ml)与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直接接触共培养;间接共培养组(n=7)为在transwell透明聚碳酸酯膜上层加入hMSCs细胞悬液[(2-3)×10^5个细胞)],下层接种HEKa,间接共培养;单纯HEKa培养组(n=7)单纯培养HEKa。在倒置显微镜下刮擦生长融合成片的HEKa细胞以制备宽度为100μm的“表皮创面”模型。模型制备后24、48、72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每高倍视野越过创缘迁移到创面的HEKa数,并用SigmaScan Pro5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检测HEKa细胞吸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的放射活性,判定HEKa细胞的分裂增殖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代hMSCs CD29、CD44和CD106抗原阳性(分别为94.81%、95.38%、97.40%),CD14、CD34、CD45抗原阴性(分别为1.23%、3.05%、2.64%);直接培养组、间接培养组和单纯HEKa培养组越过创缘进入创面的细胞伤后24h分别有(10.00±0.25)、(5.50±0.20)和(5.20±0.35)个/高倍视野;48h分别有(55.30±0.22)、(27.00±0.34)和(26.50±0.25)个/高倍视野;72h分别有(110.50±0.45)、(42.50±0.50)、(40.20±0.38)个/高倍视野。3组伤后72h创面愈合率分别为(60.00±0.04)%,(35.00±0.01)%、(33.00±0.05)%。脱氧胸腺嘧啶苷掺入培养基法表明hMSCs对体外共培养HEKa细胞的增殖作用分别为(1650±270)cpm/10^5 cell、(1240±210)cpm/10^5 cell、(1180±220)cpm/10^5 cell。上述各指标直接共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间接培养组与单纯HEKa培养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 雷永红付小兵袁方蔡飒孙同柱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创面愈合
- Np63α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表达改变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p63基因编码的蛋白亚型△Np63α在创面愈合表皮再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①在3周龄小鼠背部用直径1.6cm的环钻压切制备出一个2.0cm^2全层皮肤缺损的圆形创面,并将切除的皮肤原位缝合以覆盖创面。②将1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小鼠均在背部用环钻制备圆形创面;而对照组6只小鼠不致伤。分别于1d、2d、3d、7d、14d、21d在实验组创缘和对照组小鼠背部相同部位切取全层皮肤组织标本,用抗鼠多克隆抗体P40进行抗△N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p63α在正常皮肤中的特征性表达模式是强阳性染色限于生发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核。伤后1~2d,表皮开始迁移,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相比,迁移表皮舌基底层细胞△Np63α表达下调。伤后3d,△Np63α有较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的表皮舌中,阳性染色限于基底层和其上方1~2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而创面尚未被上皮覆盖处则没有阳性细胞。伤后5~7d,△Np63a有更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表皮舌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伤后14~21d创面愈合,△Np63α在覆盖创伤区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在表皮中长期和持续的存在。结论:△Np63α可能通过调控表皮修复中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而参与正常皮肤的创面愈合过程。
- 雷永红郭永峰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赵京禹
- 关键词:全层皮肤缺损昆明小鼠阳性细胞组织标本原位缝合愈合过程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因子(TIMP-2)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这三种蛋白酶在12例增生性瘢痕和6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中,MMP-2、MMP-9和TIMP-2的阳性率分别为(2.13±2.36)%、(16.25±18.72)%、(25.38±12.47)%。在增生性瘢痕中,三种蛋白的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1),其中MMP-2和MMP-9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上,含有TIMP-2蛋白的阳性细胞也主要为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MMP-2、MMP-9和TIMP-2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创伤后修复起重要作用。
- 李文娟陈伟付小兵朱任之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增生性瘢痕创伤愈合皮肤
- 表皮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7年
- 邬彩虹孙晓艳付小兵韩伊林
-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微环境信号传导细胞因子类
-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的基因克隆和蛋白鉴定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构建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GEX-4T-3-FGF7,并诱导其基因在大肠杆菌DH5α中大量表达,纯化蛋白并检验生物学活性。方法:实验于2006-12在本实验室完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扩增编码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的cDNA序列,以DNA重组技术将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上,经抗生素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扩增后,提取DNA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同时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特异性鉴定。超滤纯化蛋白后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其在不同浓度作用下对人表皮角化细胞系生长的影响。结果:克隆出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基因的cDNA包括翻译起始密码子、编码序列和终止密码子等部分,含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基因的cDNA的表达质粒pGEX-4T-3-hFGF7在DH5α细菌体内能够表达,并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基因的表达量增加,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在所测浓度范围内该蛋白可以剂量依赖模式促进人表皮角化细胞系细胞在体外分裂增殖。结论: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并具有促角质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为深入研究该蛋白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具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 韩兵陈伟付小兵
- 关键词:原核表达载体克隆纯化
- 坐标定位划痕法在研究“细胞创面”愈合率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改良传统"细胞创面"模型的制备方法,提高对"细胞创面"愈合率的统计的精确性。方法:在6孔板每一孔外底面用刀尖划上横纵坐标轴,用绿色记号笔在横轴的上、下方平行于横轴各画5条等距离的绿带。接种目的细胞,待其长满内表面时用1000μl微量移液器的吸头在纵轴的左、右平行于纵轴各划2条等距离的细胞缺损带。在观察时间点观察绿带与细胞缺损带重叠形成的"矩形区域"的宽度或面积,计算愈合率。结果:可以特定追踪观察每个"矩形区域"内"细胞创面"愈合率情况,且"矩形区域"的例数可以符合统计学要求。结论:坐标划痕法是一种较精确统计"细胞创面"愈合率可行的方法。
- 李富刘文忠雷永红张翠萍蔡飒孙同柱陈小波包晓霞
- 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下游信号分子的基因表达变化被引量:2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在伤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TGF-β1、smad2、smad3和smad4基因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都有表达。TGF-β1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相近似。与正常皮肤相比,smad2、smad3和smad4基因的转录产物含量在增殖期的瘢痕中明显升高,在成熟期的瘢痕中smad2基因表达量恢复到正常皮肤水平,而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虽有所减弱,但两种基因的mRNA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信号分子smad2、smad3和smad4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smad2表达降低,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减弱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成熟状态有关。
- 陈伟 付小兵 王海滨 孙同柱 周岗 李海红 盛志勇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
- 烧伤大鼠血清对不同来源间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了解间质干细胞(MSC)的来源,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不同来源MSC的趋化作用。方法将72只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烧伤组(36只,制作背部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假伤组(36只,37℃模拟致伤)。从两组大鼠骨髓、外周血中分离并培养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MSC的阳性率,比较其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同时观察不同血清对MSC的趋化作用及不同来源MSC的迁移能力。结果两组大鼠的骨髓内均培养出贴壁生长的MSC。烧伤组12只大鼠外周血中有7只培养出MSC,其阳性率(58%)明显低于骨髓培养(100%,P<0.05)。假伤组大鼠的外周血内未见MSC(P<0.05)。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原代接种后24h有少量贴壁细胞,2~3d后见其生长,散在贴壁,大多呈梭形。各组MSC形态无明显差异,均呈纺锤形生长。烧伤大鼠血清处理的假伤组骨髓MSC的迁移数[(94±11)个/高倍视野]明显多于正常大鼠血清和胎牛血清处理者[(37±6)、(38±11)个/高倍视野,P<0.01],后两者处理的MSC迁移数相近(P>0.05)。假伤组大鼠骨髓MSC被不同血清趋化时迁移的细胞数明显少于烧伤组大鼠骨髓和外周血MSC(P<0.05或0.01)。烧伤组大鼠骨髓MSC与外周血MSC的迁移能力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大鼠骨髓及外周血均能分离到MSC,而正常大鼠仅骨髓能分离到MSC。烧伤大鼠血清对MSC有较强的趋化作用。烧伤大鼠来源的MSC比正常大鼠来源的MSC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
- 韩冰付小兵韩兵雷永红陈伟孙同柱
- 关键词:烧伤间质干细胞血清趋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