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2013GB114003)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曹小岗苟富均潘宇东田树平张静全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2篇动力学
  • 2篇动力学模拟
  • 2篇分子
  • 2篇分子动力学
  • 2篇BE
  • 1篇等离子体
  • 1篇电子密度
  • 1篇电子温度
  • 1篇阴极
  • 1篇原子
  • 1篇中间层
  • 1篇散射
  • 1篇散射角
  • 1篇氢原子
  • 1篇热负荷
  • 1篇化学键
  • 1篇级联
  • 1篇氦等离子体
  • 1篇分子动力学模...
  • 1篇

机构

  • 3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核工业集...

作者

  • 3篇曹小岗
  • 2篇张静全
  • 2篇田树平
  • 2篇潘宇东
  • 2篇苟富均
  • 1篇韦建军
  • 1篇欧巍
  • 1篇陈顺礼

传媒

  • 2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核聚变与等离...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CH与聚变材料Be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014年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能量的CH粒子与聚变材料Be的相互作用。根据托卡马克中的环境,入射粒子CH的模拟入射能量分别设定为低能量(1,5,10,25 eV)和高能量(50,100,150,200 eV),其中碳的沉积率随能量的增大逐渐增加,而氢的沉积率恰好相反。当CH粒子的入射能量为低能量时,Be样品表面形成一层碳氢膜;且其膜厚度越来越薄,并且形成一个厚度逐渐增加中间层;当入射能量为高能量时,样品中的Be原子溅射越来越大,入射粒子在样品中的入射深度越来越深,对样品的破坏越来越大,且会在样品中形成一个C反应层。
曹小岗田树平欧巍张静全潘宇东苟富均陈顺礼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化学键中间层
氢原子在第一壁材料铍表面散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013年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H原子在Be表面的散射。模拟结果表明,在入射能量为1、3、5、7和9eV时,H原子散射率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垂直入射角度时,散射率随着入射能量增加而线性减小。入射能量为1eV时,所有氢原子为接触Be表面就发生散射;当入射能量为5eV时,垂直入射及45°入射的氢原子中大约14.7%粒子注入到表面以下,而85入射的氢原子则全部发生散射;当入射能量为9eV时,35.8%的氢原子在表面向下1、2层原子间发生散射,且能量越大,入射的深度越深。此外,还分析了散射氢原子密度分布和平均能量分布随散射角的变化关系。
田树平曹小岗张静全潘宇东苟富均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BE散射角
三阴极级联弧源下氦等离子体的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高密度低温三阴极等离子体源研究了氦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拟为研究边缘氦等离子体与偏滤器材料的相互作用提供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氦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均随氦气流量、磁场、电流的增大呈线性增加趋势。其中,电子密度可达10^(19)m^(-3),电子温度小于1 eV。(2)氦等离子体的热负荷及离子通量随磁场、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离子通量可达10^(22)/m^2s^1,热负荷可达19.68 kW/m^2;(3)氦原子光谱随放电电流、氦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4)距喷口29 cm处的整个截面通过的离子数可达10^(19)/s,约为输入粒子总数的1%左右。
张志艳曹小岗韩磊马小春芶富均韦建军
关键词: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热负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