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1D002)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杨伟廖和平巫芯宇骆云中昌龙然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
  • 2篇垄作
  • 2篇垄作免耕
  • 2篇免耕
  • 1篇稻田
  • 1篇稻田土
  • 1篇稻田土壤
  • 1篇易氧化有机碳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土壤剖面
  • 1篇颗粒态
  • 1篇颗粒态有机碳
  • 1篇根际
  • 1篇根际土
  • 1篇根际土壤
  • 1篇耕作
  • 1篇耕作方式

机构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篇符卓旺
  • 1篇谢德体
  • 1篇慈恩
  • 1篇巫芯宇
  • 1篇昌龙然
  • 1篇廖和平
  • 1篇骆云中
  • 1篇杨伟

传媒

  • 1篇农机化研究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稻田垄作免耕对根际土壤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分析不同耕作制度对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态有机碳(POC)的影响,并与非根际土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实行垄作免耕(水稻—油菜)的方式下,根际SOC和PO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耕作方式,而实行水旱轮作(水稻—油菜)方式下二者含量均最低.垄作免耕(水稻—油菜)根际SOC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其他耕作处理均为根际低于非根际土壤.另外,垄作免耕(水稻—油菜)根际土壤POC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常规平作(水稻—冬水田)也为根际大于非根际土壤,但差异不显著;其余耕作处理根际土壤POC含量均表现为非根际大于根际土壤,且差异均不显著(p>0.05).垄作免耕(水稻—冬水田)和垄作免耕(水稻—油菜)SOC和POC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免耕方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保护和稳定.
昌龙然谢德体慈恩骆云中符卓旺
关键词:垄作免耕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根际水稻土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以及易氧化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耕作20年后,不同耕作处理稻田剖面(0~60cm)中有机碳含量随着采样深度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垄作免耕(稻油)表层(0~10cm)和水旱轮作(稻油)底层(40~60 cm),其中垄作免耕(稻油)处理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常规平作(中稻)、垄作免耕(中稻)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但其2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P<0.05),表明长期耕种20年后,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已趋于平稳;另外,同传统耕作处理相比,长期垄作免耕(稻油)的固碳潜力主要表现在20~40cm土层。常规平作(中稻)和垄作免耕(中稻)处理剖面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垄作免耕(稻油)和水旱轮作(稻油)则分别在20~40cm和10~20cm土层出现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的现象,表明耕作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对不同耕作处理稻田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990 1x+6.521 4,R=0.881 9,n=16;y=0.270 4 x+7.345 7,R=0.542 2,n=16,表明稻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其有机碳关系密切,可用于表征该区域土壤碳库的变化大小。
巫芯宇廖和平杨伟
关键词:有机碳垄作免耕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剖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