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55700)

作品数:6 被引量:75H指数:5
相关作者:焦念志郑强张瑶张永雨刘纪化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
  • 2篇生物碳
  • 2篇碳循环
  • 1篇代谢物质
  • 1篇有机碳
  • 1篇溶解有机碳
  • 1篇统筹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缺氧
  • 1篇微型生物
  • 1篇细菌
  • 1篇硫化
  • 1篇陆海统筹
  • 1篇玫瑰
  • 1篇近海
  • 1篇类群
  • 1篇见微知著
  • 1篇古环境
  • 1篇古菌

机构

  • 5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华侨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作者

  • 4篇焦念志
  • 2篇谢树成
  • 2篇张瑶
  • 2篇郑强
  • 2篇张飞
  • 2篇刘纪化
  • 2篇张永雨
  • 1篇彭兴芳
  • 1篇高坤山
  • 1篇樊炜
  • 1篇崔球
  • 1篇徐大鹏
  • 1篇汤凯
  • 1篇张锐
  • 1篇樊景凤
  • 1篇汪光义
  • 1篇赵美训
  • 1篇罗根明
  • 1篇杨素萍
  • 1篇金承胜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被引量:29
2017年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即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蓝碳最初认识的形式是可见的海岸带植物固碳.其实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看不见的微型生物(浮游植物、细菌、古菌、病毒、原生动物)占海洋生物量9 0%以上,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中国陆架边缘海占国土总面积的1/3,碳汇潜力巨大,亟待研发.本文以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为主线,论述了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碳循环功能特征、碳汇形成过程与机理,并结合近海碳汇在沉积记录中的地史过程演变探讨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汇的可能影响,展望了碳汇工程在增加近海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张瑶赵美训崔球樊炜齐家国陈鹰张永雨高坤山樊景凤汪光义严重玲卢豪良罗亚威张子莲郑强肖伟焦念志
关键词:微型生物气候变化
海洋微型生物储碳过程与机制概论被引量:14
2013年
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的背景下,认识海洋微型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需要了解其过程和机制。最近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论阐释了海洋储碳的一个新机制:微型生物活动把溶解有机碳从活性向惰性转化,从而构成了海洋储碳。这个过程当中,自养与异养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具有不同生理特性微型生物类群扮演着不同的生态角色,本文将围绕微型生物碳泵主线分别论述之。
焦念志汤凯张瑶张锐徐大鹏郑强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细菌病毒
华南寒武纪早期海洋化学状态的时空波动被引量:10
2014年
继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真核生物辐射之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建立了现今动物门类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总体格架.本文系统研究了目前华南寒武系纽芬兰统-第二统南皋阶Fe-S-C海洋化学数据在时间和空间(近岸-远洋)上的波动特征,发现寒武纪早期表层海洋虽已氧化,但深部海洋仍旧广泛缺氧铁化,硫化水体可能仅动态出现在陆架缺氧区域且受到硫酸盐供给的重要控制.伴随海侵、海退和硫酸盐输入等关键地球化学要素的波动,华南寒武纪早期这种海洋化学状态的空间结构展现了阶段性演化特征,并与这一时期生物辐射、"灭绝"的空间差异性和阶段性一致.生物与水化学的相关性还进一步表明早期动物可能具有较好地适应低氧环境的生存能力,但水体的硫化对其却是致命的.这一观点可很好地解释梅树村阶Ni-Mo富集层沉积时期陆架地区小壳动物群和外陆架-斜坡相海绵动物的消失.因此,海洋化学条件的时空波动及其效应很可能是寒武纪早期生命出现阶段式"灭绝"和辐射的关键原因之一.
金承胜李超彭兴芳崔豪石炜张子虎罗根明谢树成
关键词:寒武纪早期海洋化学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海洋玫瑰杆菌类群(Roseobacter lineage)是属于α-变形菌纲中的一类系统发育相近,但生理代谢功能多样的细菌类群,包含40多个不同的细菌种属。它们在海洋中丰度较高,且分布极为广泛,尤其在近海与极地海洋中,其丰度约占整个浮游细菌群落的15%—25%。玫瑰杆菌类群通过其多样化的生理代谢功能(如好氧不产氧光合作用、一氧化碳氧化、硫化物降解等)在海洋碳、硫循环和全球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玫瑰杆菌类群还能产生多种具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质。简要综述了海洋玫瑰杆菌类群的生态分布特征、生存方式、生理代谢功能、基因组特征等的一些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陈正浩张永雨杨素萍
关键词:次生代谢物质
古今结合论碳汇、见微知著识海洋被引量:3
2014年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研究海洋碳循环过程与储碳机制是当前的国际热点。然而,地球系统的复杂性注定了这个重大命题必须通过学科交叉、古今结合才能取得较全面的认识和新的突破。
焦念志张传伦谢树成刘纪化张飞
关键词:碳循环古菌古环境
陆海统筹研发碳汇被引量:16
2015年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CO_2浓度增加正在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因而全球碳循环和碳汇研究广受关注,它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关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碳汇研究涉及大气、陆地、海洋等各圈层.陆地向海洋输出的碳通量,与陆-气界面、海-气界面相当;但大部分陆地上形成的有机碳,在输入河流和近海时发生了改变,不仅无法形成碳汇,反而引发河口碳源效应.因此,系统开展陆海统筹协同研究,对于全面认识碳汇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十分必要.新近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理论为开展陆海统筹研发碳汇奠定了基础,可望以MCP为突破口,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和"产、学、研、政、用"结合,实现协同创新,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撑.
刘纪化张飞焦念志
关键词:碳循环陆海统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