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X2-YW-333)

作品数:8 被引量:99H指数:6
相关作者:陶和平刘斌涛曹伟超孔博孙玉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地貌
  • 3篇地貌形态
  • 2篇地势起伏度
  • 2篇载力
  • 2篇起伏度
  • 2篇GIS
  • 2篇承载力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震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信息系统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分布
  • 1篇山区人口
  • 1篇数据分割
  • 1篇水资源
  • 1篇水资源承载
  • 1篇水资源承载力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四川省第三测...

作者

  • 6篇刘斌涛
  • 6篇陶和平
  • 5篇曹伟超
  • 4篇孔博
  • 3篇孙玉莲
  • 1篇张云
  • 1篇刘邵权
  • 1篇刘淑珍
  • 1篇彭立
  • 1篇史展
  • 1篇王东坡
  • 1篇苏春江
  • 1篇王旭熙
  • 1篇董学智
  • 1篇刘玉娟
  • 1篇马宇翔
  • 1篇谭理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利用最佳地形特征空间进行地貌形态自动识别——以西南地区为例被引量:17
2011年
基于ASDEM数据,提出采用相关矩阵法和雪氏熵值法获取西南地区地貌形态识别的最佳地形特征空间为坡度、地表切割深度、地面累积曲率、绝对高程和地表粗糙度的组合,使用最佳地形特征空间分析方法获得西南地区11种地貌形态的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平原及低海拔盆地、丘陵、中山和亚高山4种地貌形态分布较广,其和占到总面积的56.11%,其余各类型与总面积比在4.08%~8.30%之间,且较破碎。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对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刘斌涛
关键词:地貌形态
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山区人口分布模拟被引量:18
2012年
人口资源是制约山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决定了山区的资源环境安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分析川滇黔接壤地区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方法,构建了适合山区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模型。以2007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居民点作为人口分布指示因子,利用GIS软件工具,分析了居民点分布与地貌形态、土地利用、道路以及水系间的关系。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思想,引进了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以较客观的赋权方式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实现山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乡镇级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均在0.80以上,结果可靠,为进一步分析山区人口分布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曹伟超陶和平谭理张云董学智
关键词:人口分布空间化地理信息系统
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被引量:12
2010年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人口规模,使灾后重建的人口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3个关键要素——耕地资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分析评价,应用"木桶短板效应"原理,确定以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反映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从耕地粮食的人口承载力和耕地经济收入的人口承载力等2个方面分别进行计算,综合确定人口的合理规模。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在2010年之前的恢复重建阶段,为153.5~159万人,恢复重建阶段基本上不用考虑大规模移民;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而言,为158.5~164万人,总体上雅安市的资源环境能够满足其震后人口的小康社会建设需求,但要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向市域内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大、产业、人口聚集能力强的雨城区、名山县转移。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耕地资源
GIS支持下川滇黔接壤区滑坡危险性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川滇黔接壤地区是中国滑坡灾害的多发区,区内共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1.2万余处,对100余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到活动断裂带距离、年均降雨量和年均大雨日数5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的评价因子,在GIS支持下获取各因子的贡献权重,根据贡献率模型在空间叠加下生成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图。结果表明:(1)研究区1.92×105 km2面积中,极高危险区3.92×104 km2,高危险区4.34×104 km2,中危险区4.58×104 km2,低危险区3.92×104 km2,稳定区2.42×104 km2,中度以上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00%;(2)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小江—安宁河深大断裂两侧以及金沙江、雅砻江等深切河谷中,显示出活动断裂带和地貌对滑坡危险性的宏观控制作用;(3)中度以上危险区内人口总量约1 152.31万人,占总人口的32.17%;GDP约419.88亿元,占研究区总量的28.75%,因此加强川滇黔接壤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已刻不容缓。
史展陶和平刘斌涛王东坡
关键词:滑坡GIS
青藏高原地貌形态总体特征的GIS识别分析被引量:16
2011年
长期以来,青藏高原都是国内外地质及地理学研究重点关注的地区。青藏高原范围不同于行政区划,基于不同标准和目的得到的范围存在一定差异。基于地貌形态特征,利用SRTM数据和数字地形分析方法,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半自动地提取了青藏高原的边界,并对青藏高原的地貌类型进行了自动识别划分,获得了高原16种地貌形态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以高海拔丘陵、小起伏高山、中起伏亚高山和中起伏高山为主,占到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0.58%,高原内部地势较平缓,边缘起伏较大,与其相邻区域在地貌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刘斌涛孙玉莲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貌形态地势起伏度
汶川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以崇州市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汶川地震引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识别不同区域发生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采用面积加权灾害点密度(HCA)作为指标,分析多种地质灾害诱发因子与灾害程度的对应关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实现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并划分为5个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基本安全区占总面积的53.61%,多分布于东部平原地区;低危险区多分布于中部丘陵地区;中度危险区和亚高危险区面积较大,分别占总面积的19.58%和16.22%,均分布于山区和高断裂带密度区;高危险区面积为37.82km2,占总面积的3.5%,极易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应重点关注;最后,与传统灾害点密度(HC)方法进行对比,基于HCA的结果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曹伟超陶和平刘斌涛孔博孙玉莲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综合评价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差异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以成都市及其各区县为研究对象,评估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利用水平,并探究其内部区域差异。评价结果表明:从成都市总体情况来看,成都市实际经济规模超过水资源系统最大承载力,而实际人口规模小于水资源系统最大承载力,其承载力指数和协调指数分别为1.734 9,0.672 4,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略有超载,可持续性不高;从区域内区县来看,其水资源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承载力指数和协调指数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西部区县的承载力指数低于东部区县,水资源系统受到的压力较小,承载能力较强;西部区县协调指数同样低于东部区县,说明西部区县水资源利用方式有待改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马宇翔彭立苏春江王旭熙徐定德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
基于DEM数据分割的西南地区地貌形态自动识别研究被引量:29
2011年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区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地貌形态复杂。为了识别西南山区地貌形态,基于ASTERGDEM,以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为地貌类型划分指标,采用数据分割的方法获得了整个西南地区19种地貌类型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地貌特征总体比较破碎,其中平原、小起伏低山和小起伏中山3种类型面积较大,超过总面积的42%;同时得出了进行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度计算的最佳统计单元大小为2.34 km2,为地貌形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曹伟超陶和平孔博刘斌涛孙玉莲
关键词:绝对高程地貌形态地势起伏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