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6034)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薛春汀孔祥淮刘健孙丽莎岳保静更多>>
相关机构: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障壁
  • 2篇全新世
  • 1篇沿岸
  • 1篇沿岸流
  • 1篇中国东部海域
  • 1篇黏土矿物
  • 1篇西岸
  • 1篇泻湖
  • 1篇矿物
  • 1篇淮河中游
  • 1篇黄河
  • 1篇黄河下游
  • 1篇海岸
  • 1篇海岸地貌
  • 1篇海域
  • 1篇河道变迁
  • 1篇改道
  • 1篇波浪
  • 1篇沉积物

机构

  • 4篇国土资源部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薛春汀
  • 3篇刘健
  • 3篇孔祥淮
  • 1篇温春
  • 1篇周良勇
  • 1篇张军强
  • 1篇刘新波
  • 1篇岳保静
  • 1篇孙丽莎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海西岸山东琅琊台北全新世双重障壁坝—潟湖的成因和演化被引量:2
2013年
在海面稳定的情况下,非三角洲海岸的障壁坝—潟湖通常是单一的。黄海西岸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北夏家村双重障壁坝—潟湖形成于小海湾内,有充足砂粒级沉积物供应,沿岸输砂的下游一侧受到陆地阻隔,内障壁坝北部更宽、更高,在NE风暴浪的作用下潮流口由位于障壁坝北端改为在障壁坝南端。内障壁坝南端外侧存在岬角,岬角南侧曾存在更小的海湾。它被淤满后,沿岸输砂到达内障壁坝南端外侧的岬角,与输送到南端潮流口外的砂堆积在一起形成砂咀,逐渐向下游方向伸展发育成外障壁坝。外潟湖(河口湾式潟湖)发育在两个障壁坝之间,形成双重障壁坝—潟湖。
薛春汀周良勇
淮河中游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对淮河中游河床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52.3%)-高岭石(17.0%)-蒙脱石(16.8%)-绿泥石(13.9%)型。淮河中游沉积物黏土矿物与长江、黄河沉积物黏土矿物相比,兼具黄河沉积物富蒙脱石的特征和长江沉积物富高岭石的特征。其伊利石与蒙脱石的比值均在6以下,与黄河沉积物接近;高岭石与绿泥石比值在1以上,与长江沉积物接近。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流域两侧气候和地质背景的差异是形成淮河中游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的主要原因。淮河以南地区气候接近长江流域,其沉积物主要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岩石在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风化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含量比较高;淮河以北地区气候接近黄河流域,其沉积物主要是黄土、黄泛沉积物和黄河冲积物在以物理风化为主的风化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沉积物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比较高。
张军强刘健孔祥淮薛春汀刘新波孙丽莎岳保静温春
关键词:沉积物黏土矿物
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对中国东部海域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对于1128—1855年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存在4种不同看法,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一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沉积演化和地貌变化。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论述,讨论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和改道,并研究对海洋沉积和海岸地貌的影响。研究表明,1128—1494年黄河从来没有全流入渤海,没有交替入黄海和渤海,也不能说1288—1168年40%黄河水入渤海,只在个别年代泛滥的黄河水注入渤海。1194年的黄河河道变迁没有重要意义。1128—1855年黄河经历了3个阶段:1128—1494年、1494—1579年、1579—1855年。渤海西岸黄河三角洲在1128—1494年处于废弃状态,没有活动期的黄河三角洲。由于黄河入黄海使苏北兴庄河口至东台砂质海岸转变为泥质海岸,进入黄海的黄河泥沙从1494年起明显增加,黄河入海沉积物的分布范围扩大,分布的南界大幅度向南推移。
薛春汀刘健孔祥淮
关键词:海岸地貌黄河改道
全新世淮河三角洲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1128年以前淮河是位于我国东部独立人黄海的一条大河。1128年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夺淮入黄海,结束了淮河三角洲的活动。尽管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回归渤海,但是1851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此后淮河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根据近几十年来苏北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及淮河、江苏近岸海洋水文状况,推测7000aB.P.~1128年形成的淮河三角洲形成、演化和特征。1128年以前淮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东北向和东北偏北向波浪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沉积物优势运移方向为SSE,河口南侧形成两条延伸很远的海岸砂堤(障壁坝-海滩脊),其内侧为泻湖和海岸低地,形成一个明显不对称的淮河三角洲。淮河三角洲发育历经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为7000~3500aB.P.,东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晚期阶段3500aB.P.~1128年西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薛春汀刘健孔祥淮
关键词:泻湖波浪沿岸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