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169)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梁冰张树义韦力张礼标周善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菊头蝠
  • 4篇菲菊头蝠
  • 3篇下丘
  • 2篇神经元
  • 2篇声反应
  • 2篇声反应特性
  • 2篇下丘神经元
  • 2篇FM
  • 1篇调谐
  • 1篇调谐特性
  • 1篇信号
  • 1篇信号特征
  • 1篇生物磁学
  • 1篇时程
  • 1篇食物组成
  • 1篇食性
  • 1篇鸟类
  • 1篇蝙蝠
  • 1篇回声定位
  • 1篇回声定位叫声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树义
  • 4篇梁冰
  • 3篇李安安
  • 3篇吴飞健
  • 3篇罗峰
  • 3篇陈其才
  • 1篇潘永信
  • 1篇洪体玉
  • 1篇周善义
  • 1篇张礼标
  • 1篇田兰香
  • 1篇王毅男
  • 1篇韦力

传媒

  • 2篇Zoolog...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第十次中国生...

年份

  • 4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菲菊头蝠的下丘神经元基本声反应特性被引量:4
2006年
自由声场刺激条件下,采用单单位胞外微电极记录方法,研究了一种未被研究过的恒频/调频(CF/FM)蝙蝠——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的下丘神经元基本声反应特性,其结果发现,在所得的110个下丘神经元中,发放类型包括相位型(54.5%)、紧张型(25.5%)、持续型(7.3%)、梳齿型(7.3%)和暂停型(5.4%)等5种类型。记录深度在208-1855(829.0±328,1)μm之间,最佳频率在16.7~75.6(38.9±15.7)kHz之间,最小阈值在5~74(34.7±13.6)d BSPL之间,阈上10 dB SPL潜伏期在5.0-27.5(15.2±3.9)ms之间。最佳频率随记录深度的增加而增大(r=0.9578,P〈0.001);记录的54个频率调谐曲线(FTCs)均为开放型。其中52个为单峰型,2个为双峰型。52个单峰型FTC的Q10-dB值介于1.56-31.61之间,并且大部分是狭窄型(Q10-dB值〉5),占69.2%(36/52),少部分为宽阔型(Q10-dH值〈5),占30.8%(16/52)。2个双峰型神经元FTC在低频处为宽阔型,高频处为狭窄型,Q10-dB值分别为1.95、8和2.89、6.51。共获得34个神经元的强度-发放率函数(RIFs),可分为单调型、非单调型和饱和型。结合先前所研究的FM蝙蝠——普通伏翼蝠(Pipistrellus abramus)下丘神经元的基本声反应特性,比较分析了CF/FM蝙蝠与FM蝙蝠下丘神经元的声反应差异及其行为学意义。
罗峰李安安吴飞健梁冰张树义陈其才
关键词:菲菊头蝠下丘声反应特性
两种蝙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特性的比较
<正>回声定位蝙蝠依靠听觉系统接受其回声信息“看”世界,每一种都有一套自身特有的信号模式用于回声定位,它们所发出的声信号特征决定了用于其声纳成像系统的回声信息特性。回声定位蝙蝠使用的声音广义上分为两类:窄带恒频信号CF/...
罗峰李安安吴飞健梁冰张树义陈其才
关键词:菲菊头蝠下丘声反应特性
文献传递
菲菊头蝠下丘神经元的时程调谐特性
<正>听觉是回声定位蝙蝠在黑暗的栖息地和捕食生境中感受外部环境的主要渠道。哺乳动物中脑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是听中枢声信号加工的重要中继站,很多上下行输入在此汇聚整合。有关下丘神经元时程调谐...
罗峰廖小梅吴飞健李安安张树义陈其才
关键词:下丘
生物磁学在鸟类定向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9
2005年
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地磁场能够为导航提供可靠的信息,因此很多鸟类在迁徙和归巢过程中都使用地磁信息来保证航行方向的正确,在迁徙的鸟类中已经发现有18种是利用地磁罗盘进行定向和导航的。本文从鸟类使用的磁罗盘、航行地图以及磁感应机制等几方面阐述了目前在鸟类生物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王毅男潘永信田兰香梁冰张树义
关键词:生物磁学鸟类磁罗盘
三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其夏季食性的比较被引量:13
2006年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韦力周善义张礼标梁冰洪体玉张树义
关键词: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叫声食物组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