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010Y2006)
- 作品数:15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谭建明王庆华王瑾杨顺良陈津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州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肾移植后排斥与感染中细胞免疫功能的监测被引量:2
- 2013年
- 背景:Cylex ImmuKnow检测方法是惟一得到FDA认可的检测移植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它直接反映细胞免疫的功能,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量化等优点。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后患者监测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intracellular adenosine triphosphatei),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术后排斥或感染的关系。方法:140例肾移植受者采用ImmuKnowTM-Cylex方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收集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状态分为排斥组18例,感染组35例与稳定组87例,同时收集61份健康人群血样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数据作对照。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发生排斥与感染的关系。结果与结论: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有71.4%(n=25)分布在低免疫区,同比对照组、稳定组与排斥组比例明显增高(P<0.05)。感染组iATP值显著低于其他3组。说明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对监测肾移植后感染具有显著意义。提示ImmuKnowTM-Cylex方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为肾移植后并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客观依据,但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有待于大样本的实验证实。
- 王庆华尚乐乐谌泰春王瑾唐敏英吴琳谭建明
- 关键词:器官移植细胞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免疫排斥反应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胰腺炎一例被引量:4
- 2011年
-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以胰腺弥漫性出血和组织坏死为特征,发病急骤,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1]。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抗炎和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酶活性,属于对症治疗,尚不能有效促进胰腺组织修复和再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作用于周围组织发挥旁分泌作用,促进组织再生及防止纤维化形成。因此,MSCs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新方法。
- 王瑾王庆华黄梁浒陈津罗芳宋京翔谭建明
-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干细胞治疗胰腺外分泌MSCS弥漫性出血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被引量:3
- 2014年
- 背景:针对放射性肺损伤,临床上除了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等对症处理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强大的组织修复能力。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直线加速器照射60只雌性SD大鼠胸部,建立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经大鼠尾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09L-1,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照射后1,2,4,6周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照射后第1,2,4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大鼠肺系数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镜下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炎症渗出较少,肺泡、肺泡壁结构基本完整,纤维化程度等均明显轻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照射2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羟脯氨酸水平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照射2,4,6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照射4,6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照射6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肺表面活性物质B表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CR方法检测肺、肝脏、胰腺、肾脏等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Sry基因表达,尤以肺显著。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迁移到放射性损伤的肺组织,促进放射性肺损伤组织的修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减轻肺组织纤维化等有关。
- 郑凯赵兴旺吴卫真谭建明杨顺良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肺损伤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羟脯氨酸
- 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39例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并探讨DSA阳性受者的HLA配型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检测3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DSA,检测供、受者HLA错配情况,记录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DSA阳性及阴性受者的HLA错配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共检测DSA313次,其中移植前78次,移植后235次,移植前出现DSA阳性的均暂缓手术。5例HLA无错配的受者移植后DSA均为阴性,34例HLA错配的受者移植后12例出现DSA阳性(35.3%,P〈0.05)。12例DSA阳性受者中,5例发生排斥反应(41.7%),其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的移植受者(7.4%,P〈0.05)。发生排斥反应且DSA阳性受者的单抗原微珠免疫荧光强度均值为5723.9±1030.5,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DSA阳性者的2355.2±609.7(P〈0.05)。DSA阳性的受者治疗后,DSA免疫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结论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动态监测DSA效果较好,有利于预测和及时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 唐敏英王瑾高霞尚乐乐吴琳江昌仁王庆华谭建明
- 关键词:肾移植HLA配型供者特异性抗体移植物排斥
- 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方法,研究糖尿病患者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胰腺介入治疗提供血管解剖依据。方法糖尿病患者108例,男61例,女47例,于介入治疗手术室行胰体尾动脉造影。第一阶段进行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初步定位胰尾体部优势供血动脉,之后将导管直接置入目标动脉,行DSA,观察胰体尾显影情况。如置入失败,则采用脾动脉远端球囊堵塞近端造影的方法,对胰体尾进行显影。保存介入影像进行分析。结果造影显示,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分别为胰背动脉(58.3%,63/108)、胰大动脉(13.9%,15/108)、胰背动脉联合胰大动脉(11.1%,12/108)、胰横动脉(14.8%,16/108)和其他(1.9%,2/108)。优势动脉当中胰背动脉(共75例,胰背动脉单独63例,胰背联合胰大动脉12例)主要起源于脾动脉起始段(52.0%,39/75)、肝总动脉(21.3%,16/75)和肠系膜上动脉(24.0%,18/75)等;胰大动脉(共27例,胰背联合胰大动脉12例,胰大动脉单独15例)主要起源于脾动脉中段(96.3%,26/27);而胰横动脉主要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68.8%,11/16)和胰十二指肠动脉(31.2%,5/16)等。结论胰体尾优势供血动脉的分布与起源存在较多变异情况,研究胰体尾部优势供血动脉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胰腺介入治疗。
- 吴志贤蔡锦全杨熙章廖联明罗芳杨利林宇宁谭建明
- 关键词:糖尿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胰体尾动脉
- 术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用于肾移植诱导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输注预防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8例肾移植受者分为BMSC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BMSC组于肾移植当天和术后2周时分别经外周静脉输注自体BMSC,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诱导治疗。观察两组AR的发生情况、移植。肾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组在术后3、6个月AR的发生率分别为4.7%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26.7%(P〈0.05)。BMSC组术后7、14和30d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1.28±0.62)、(1.33±0.63)和(1.47±0.49)ml/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BMS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24个月时AR的发生率和e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BMSC输注可降低肾移植后早期AR的发生率,可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较好。
- 吴卫真谭建明孙星慧陈津杨顺良蔡锦全郭君其王庆华罗芳
- 关键词:肾移植间质干细胞移植物排斥
- 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赠供肾获取与移植
- 2014年
- 目的总结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赠来源单个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与体会。方法回顾分析5例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赠的实施流程与供肾移植资料。儿童捐赠者的年龄为4~9岁,原发病分别为心肺复苏后缺氧性脑损伤1例,重型颅脑外伤2例,脑恶性肿瘤2例。捐赠者中,中国三类4例,中国二类1例。原位灌注、肝肾联合切取获得肾脏10个。结果供者4例行零点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1例局灶球性节段性足细胞肿胀、肾小管显著浊肿,肾间质水肿,另3例病理改变轻。获取的10个肾脏均植入受者体内,其中儿童受者3例,成人受者7例,受者体质量为35~69kg,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2例。术后半年移植肾长径由(7.74±0.68)cm增长为(10.46±0.19)cm。术后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介入动脉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后痊愈。8例受者随访6个月以上,除1例血肌酐为133μmol/L外,余均波动于正常范围内。随访截止时3例儿童受者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1.89ml/s、1.78ml/s和1.06ml/s,7例成人受者肾小球滤过率为0.82~1.34ml/s。所有受者均未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结论儿童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赠的重要潜在捐赠者,但需严格把握脑损伤程度的判断。大于7em的儿童供肾可行单个肾移植,良好的手术技巧与完善的术后管理等是确保移植成功的关键。
- 杨顺良谭建明吴志贤郭君其陶小琴蔡锦全陈小文高霞
- 关键词:儿童器官捐献肾移植肾功能
- 小鼠骨片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建立小鼠骨片间充质干细胞(MSC)分离培养及扩增的方法。方法取小鼠胫骨和股骨,洗去骨髓后,用胶原酶Ⅰ消化疏松骨密质,利用MSC具有迁徙和贴壁生长的能力进行分离。并对获取的细胞进行流式鉴定和诱导分化。结果培养2 d小鼠骨片边缘爬出成纤维样细胞,呈克隆和鱼群样生长,并可以进行持续传代培养。流式鉴定结果显示这群细胞表达MSC标志Scal1(92.7﹪),CD29(98.4﹪),CD90(91.6﹪),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34(1.57﹪),CD45(3.99﹪),CD11b(0.63﹪),并可成功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成功建立从小鼠骨片中获得MSC的方法,为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
- 马予洁陈津黄梁浒王庆华郭子宽谭建明
- 关键词:小鼠间充质干细胞骨片细胞培养
- 长期培养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介导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背景:人外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能特异性地向损伤部位迁移,参与多种组织的损伤修复,然而其定向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不同个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10代,检测细胞衰老状态。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受体表达情况;体外迁移体系(Transwell)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增殖后生长逐渐缓慢,在第6,7代衰老细胞增多,其CXCR4受体表达减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 王瑾黄梁浒王庆华施小华董会月谭建明
- 关键词:趋化作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受体
- 肾移植中霉酚酸血浓度的监测被引量:3
- 2012年
- 背景:作为抗代谢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以其低毒副作用的优点已经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临床上移植患者常联合用药,霉酚酸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联合使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尚不清楚。目的:动态监测霉酚酸浓度,比较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药代动力学特点,以探讨其最佳治疗浓度窗,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其毒副反应。方法:应用SyvaEmit-2000药物浓度检测分析仪检测肾移植受者服药(霉酚酸酯)前(C0)、服药后0.5h(C0.5)和服药后2h(C2)霉酚酸血浓度,并根据3个时间点的浓度值来计算0-12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结果与结论:入选340例肾移植受者,共检测霉酚酸3点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820例次,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联合用药组574例次;霉酚酸酯+环孢素A联合用药组246例次。霉酚酸酯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0-12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显著低于霉酚酸酯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前、服药后0.5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0.05),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服药后2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P<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后0.5h出峰的病例数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0.05)。结果可见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应根据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如与他克莫司联用时,应该更早地减低他克莫司剂量。三点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监测相对简便易行,在临床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
- 王庆华尚乐乐陈锦华王瑾唐敏英吴琳杨顺良谭建明
- 关键词:肾移植药物浓度霉酚酸霉酚酸酯骁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