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ZW018)

作品数:18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蓝国桥廖建荣石若凡吕中元更多>>
相关机构:岭南师范学院复旦大学湛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理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康德美学
  • 4篇美学
  • 3篇意境论
  • 2篇意境
  • 2篇天才
  • 1篇大众化
  • 1篇德论
  • 1篇德性
  • 1篇独立人格
  • 1篇形态论
  • 1篇言行
  • 1篇演进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观
  • 1篇艺术观念
  • 1篇因果律
  • 1篇忧世
  • 1篇元代
  • 1篇杂文
  • 1篇杂文学

机构

  • 8篇岭南师范学院
  • 6篇复旦大学
  • 4篇湛江师范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美术学院

作者

  • 13篇蓝国桥
  • 1篇吕中元
  • 1篇石若凡
  • 1篇廖建荣

传媒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人文杂志
  • 2篇学术研究
  • 2篇湛江师范学院...
  • 2篇马克思主义美...
  • 2篇西部学刊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文化研究
  • 1篇上海文化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说反思被引量:2
2014年
西方真善美的三分一体结构说,是奠基于其"造物塑型"底盘之上的。而此种"造物塑型"之"观念具形",构成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西方造物塑型理论的依据与基本图式,途径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传承和发展,最后演变为一种经典性的造物塑型理论。造物塑形思维的大律,是因果律。按因果律造物塑型之物化结果,如建造之房屋等,即是真。到达并实现此真时,活动者或建筑师运用知识,去建造房屋的行为,就是善。对此物化之结果,如建造出来的房屋等形态之静观欣赏,即是美。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即由此而来。但是,国内有学者说,真是合规律性,善是合目的性,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此种理论之依据,并非源于西方造物塑型之文化观念,充其量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公设,混乱、偏差是难以避免的。
蓝国桥
关键词:四因说真善美因果律
百年中西文论的融合与分化
2015年
"百年中国文论",舒展的基本面相,是中西的融合与分化。理论与理论、材料、实践的分别融合,构成融合的三种路径。融合的困境,是文论自主性、适应性的丧失。分化沿着差异厘定、价值诊断两条路线行进。中国是经学型的"诗教",西方是知识型的"诗学",彼此存在差异,双方各有优劣。价值论的缠绕,文论经验的迷失,是分化陷入的两种误区。融合与分化构成的,是一种"二律背反"现象,它是探寻中西文论互推演进的线索。
蓝国桥
关键词:文论中西分化二律背反
康德美学德性形态及其启示
2013年
康德美学,它展现的形态,要而言之有二,一是知性形态,二是德性形态。康德思想的价值归依,是道德形而上学。康德美学的德性形态,在价值和地位上,已明显压倒知性的形态。回到中国文化,康德的德性彰显,方能找到知音。依此,中国的美学,它舒展的形态,也必是德性的。开掘出潜藏的学科形态,是康德美学的中国接受取得的重大收获,也是对康德的接受变得自觉的重要标志。
蓝国桥
关键词:康德美学美学形态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美学家劳承万之学术轨迹论略
2015年
著名美学家劳承万先生出身贫困农民家庭,襁褓中丧父,大学毕业成为右派,他所经历的是苦难的人生。苦难的人生经历,使他所走的只能是边缘的学术道路。他的三论美学即审美中介论、乐学形态论、诗学道器论,是他在边缘中血泪搏斗的收获。坚决而清晰地区分中西文化、学科形态,永不停歇的学术批判,体现他沉重的文化使命。他师出康德、韦卓民,但中介论视域远超过前贤,他对牟宗三等港台新儒家多有取舍,美学、诗学学科形态的爬梳,填补了新儒家的空白。
蓝国桥
关键词:形态论乐学诗教
康德与王国维美学之道德走向
2012年
王国维受叔本华影响很深刻,这无人敢轻易否认。但在理智上,王国维在为学和为人两方面,都告别了叔本华,并转入对康德的研究。叔本华是王国维通往康德的桥梁。王国维的道德感,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很强烈。道德高于知识,道德是社会长治久安之道。彰显道德的价值,这是王国维化合周孔和康德思想的结果。康德构成了王国维美学道德走向的推动力量。
蓝国桥吕中元
关键词:自由意志王国维美学
康德论审美功用
2016年
很少有人轻易提及康德审美的功用性,事实上审美的功用性,是康德美学内部的原有话题,它可体现于两方面。其一是康德眼中的审美,可趋向于目的、意图。审美在目的性的使用中,逐渐蜕变为手段、工具,此即是康德所说的依待美。依待美展现的路径,要而言之有二,路径之一,是对象作为美的整体,与预设的目的概念相牵连;路径之二,是对象作为美的部件,被有目的地使用着,并参与到目的实现的过程当中。依待美因充当着工具而具有功用性。其二则是康德美学中,审美的最后趋向,是社会性的交流。康德的反思判断,一方面就审美的对象与主体看,表现出对差异性的高度尊重,另一方面就审美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说,则体现出对共通性的极度向往,因而能促进交流的有效展开。若离开社会交流,审美将失去它的魅力。审美因作为交流的媒介而具有功用性。
蓝国桥
关键词:康德美学
论后现代的两极美学重构——以超越美学与介入美学为中心
2014年
韦尔施与柏林特分别提出"超越美学"与"介入美学"的美学重构,后现代多元化的原则是他们共同的起点。韦尔施的"超越美学"从形而上出发提出美学是认识论的基础,美学是能够横贯所有领域的跨学科,创造出美学与伦理学结合的"伦理/美学"。柏林特则是回归美学形而下的"感知经验",消解美学的认识论基础,反对传统美学的普遍性,提倡欣赏者与审美物体共同作用、身体介入审美的"介入美学"。两人是后现代的两极美学重构,分别代表了德国古典美学与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高峰。
廖建荣
关键词:超越美学后现代
王国维意境论与康德美学中国化被引量:6
2015年
王国维提出文学意境论,在立论中融合了康德的思想。受中外文化的共同影响,王国维奉行知行并重原则,但在受影响的西学中,叔本华的知与行均有问题,而且知与行两相背离,而康德能做到知行合一,此是王国维告别叔本华,走向康德并视康德为精神导师的理由。王国维将意境的创造推给天才,天才创造的意境具有"真(所见者)—深(所知者)"的两重性意蕴。康德美学中的天才,是美学理念的创造主体,它的机能是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转化过来即是王国维意境"真—深"的两重性意蕴。王国维的文学意境与康德的美学理念可以相通。康德是王国维西学的根基,其意境论的建构生成中融合了康德的思想,两者构成圆融一体的关系,足以表明康德对王国维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蓝国桥
关键词:意境论两重性康德美学天才
从自然到符号——康德与卡西尔的艺术观之比较研究
2013年
"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又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为美的"[1]149。这是康德对其艺术观的集中表述。虽然它鲜明地指出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与艺术观念的亲密关系,然而,其涵义却隐晦含混,几近于同义反复。但至少它隐在地指出了一条理解的线索,即对康德的艺术观的理解,必须首先从其美学思想入手。
石若凡
关键词:艺术观念卡西尔美学思想亲密关系同义反复
场外征用的有限合法性被引量:1
2016年
纯文学与杂文学的划界,是审视场外征用合法与否的关键。纯文学具有无功利性、审美艺术性、形象情感性,它重在建构文学的内宇宙。批评阐释自律性的纯文学,需遵循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反思路线,场外征用是对该路线的严重背离,容易导致强制阐释。征用场外的理论,根源于文论创造力的衰竭、文学感受力的下降,以及非文论欲望的膨胀。场外征用的必然后果,是文论走上异化的歧途。杂文学带有功利性、依附性、综合性,它更在意文学外宇宙的营建。杂糅着哲学、道德、政治、宗教等文化事项,使得纯文学杂而不纯,而杂文学不纯而杂,杂文学必以杂糅性面相展现自身。立足于具体的杂文本,相应地征用哲学、道德、宗教、政治等文化理论,能有效揭示文本意蕴。场外征用是杂文学批评阐释的需要。
蓝国桥
关键词:纯文学杂文学合法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